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从1949年以来,在我国大陆正式出版的绝大多数中国文学史、分体断代史、分体文学发展史、古代文学作品选等书籍,都把中国近代文学分期的上限定在1841(或1840)年。应该看到,这种划分方法,显然直接受到历史学分期的影响,并不适合文学分期的客观情况,同时也是长期以来极左思潮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泛滥的结果,对研究清一代文学有百害而无一利,中国近代文学分期的上限只能定在1912年。  相似文献   

2.
日本中世时期军记物语《太平记》中引用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故事的引用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着日本对中国文学的选择、取舍和吸收。对比中国文学中和《太平记》中李杨故事,考察出了李杨故事在日本传播的情况,了解了中日文学理念的不同,可以说李杨故事体现了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及在日本的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内重外轻”的文化模式和表情达意的文学倾向中,文学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和心灵素质一直受到关注。中明以后启蒙思潮的勃兴和个性意识的伸张,孕育、催生了一系列完整意义的创作主体说。综合而言。古代文学的创作主体论讨论得最多的是作家的“德”、“学”、“才”、“识”及其相互关系。它恰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本体强烈的表意特征对创作主体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中国古代文学是“音乐文学”,这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征。确实,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如不从声乐角度考虑,便难以见其真谛,也无法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与演变。先秦时代何以南北诗歌风格迥异?汉乐府的出现,汉乐府的分类,以及南北朝乐府为什么呈现出鲜明的不同风格?魏晋之后为什么在中国诗坛上出现了新体诗——五七言诗?而唐宋之际又为什么由五七言诗演变成长短句——词?以至后来又因何而化成“曲”?这一切可以说均与时代音乐的不同与演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研究屈原骚赋的产生,也不能不对其与楚地声乐之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悲秋”文学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可窥见中国传统士人悲剧性命运之一斑。  相似文献   

6.
20 0 1年 9月 ,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乌鲁木齐举办“新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走向”研讨会 ,本文以实录原则整理研讨内容 ,分诗文研究、小说研究、民族文学研究三方面摘要分述 ,基本理清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新世纪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传播成本高昂,效果不彰。究其因,主要是沿袭了对外宣传的老路。现从分析信息产品的四种价值入手,解析中国对外传播作品存在的通病及其原因,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对外传播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国家的传播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中国的对外传播还停留在对外宣传的理念上,基本不谙国际传播的规律。而实际上,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传播活动。只有搞清楚不同事物的差别,才能充分发挥不同事物的功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周作人文学观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著作,该文中他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文以载道”和“诗言志”两派,并且主“言志”而绌“载道”。但追溯中国古代文论史,“言志”与“载道”在这里都受到了误用,“诗言志”实则为“诗缘情”,它强调文学创作时自我情感的自在状态,为己而非为他人。这种“自己表现”的文学观,其实是对数千年来强调文学教化的社会功用的宏大叙事的解构。  相似文献   

9.
百年散文和赋研究略论彭黎明思路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文学、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学(或曰文学史哲学)①三个相联层次的完善,方能构成古代文学研究完整而又丰厚的学术内涵和思维逻辑体系。古代文学作品已然凝定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作为其后随行的“伴侣”——古代文学...  相似文献   

10.
高校中文系的重点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通常分为“文”(作家作品的阅读分析)与“史”(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等文学史知识的介绍)两个方面,而“以文为主,以史为辅”,一般都偏重于著名作家作品的讲授。这种安排应该说有它的合理性,但近几年来各方面的情况起了很大的变化,而古代文学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基本上还在因袭“文革”前五、六十年代所形成的一套:或注重词语的训释,其功能往往与“古代汉语”课相重复;或是教材处理方式过于固定,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面面俱到,千篇一律。作品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与其它文学样式相比,尤其与诗歌相比,出现和成熟较晚。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从我国古代小说的渊源看,它源于神话,而中国的古代神话并不发达;同时它又源于史传文学,但史传文学的真实性原则又阻滞了古代小说的发展,使小说创作由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另一方面,我国古代小说创作队伍的缓慢形成和封建统治阶级对小说创作的严重干预,也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繁荣滞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有着深厚国学功底的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散文写作中能巧妙利用她所熟悉热爱的中国古典语文之长,频繁而恰到好处地融会运用了古语词、文言句式和典故,文白水乳交融,文笔灵动,意蕴深厚,这不仅丰富了她散文语言的风格色彩,增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也由此形成了她散文语言的浓郁的古典特色。  相似文献   

13.
戏仿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出现在了西方文学中。20世纪80年代,戏仿这一概念伴随着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但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创作中从来不乏戏仿的运用。通过分析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中具有戏仿因素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可以看出戏仿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具有历时性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之下,以及伴随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受到教育界及相关学者的重视,文章深入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中国古典文学在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路径,充分发挥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育人功能,以培养“和谐人”为价值诉求与目标追求,促进青年大学生与社会、学校、自身的多方面和谐发展,推进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宋代文言小说中的商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文言小说中商人形象频繁出现,这是文言小说发展到宋代产生的新气象,是宋代文言小说通俗化倾向的表征之一,它与宋代市人阶层及其文艺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许宜平 《科技信息》2013,(13):246-246,269
传统文言文教学以字词句段的翻译和古汉语语法知识为教学重点,不少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沿用此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不能培养学生整体鉴赏、把握作品能力,不能引导学生把握中国文学发展脉络,影响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本文从作品鉴赏等三个方面,给出了高职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以期提升大学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汉语诗律是中国古典文学和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长期以来人们只重在近体诗也即格律诗的领域而忽视包括古体诗在内的汉语诗律整体研究。本文对十九世纪清末董文焕的诗律研究集大成之作《声调四谱图说》进行了探讨,总结出其四大特点和贡献,从理论上对其价值进行阐述.并指出在诗律、文学史、汉语等研究领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当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框架建构上仍是以男性创作为主,有意或无意地排挤了女作家与女性作品,这不仅遮蔽了古代文学的原貌,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长期作为中国古代官方哲学的儒家思想以原始周文化的"以文为治"为核心而建构,其经过孔子的张扬与理想化而升华为儒家的意识形态与信仰,进而构建中国古代以文为治的基本文化传统,而这种文治思想具有极大的政治与守旧色彩。这种文治思想的渗透,使得中国文学中充满了浓浓的政教保守色彩,这种政教保守色彩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给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小说创作观念上的"史于贵文"的实录主张与题材上缺乏独创性、想象力缺失,以及思想内容上充满浓重的说教色彩,致使中国古典小说长期脱离美学精神本质,转为政治审美崇尚。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文化意象是诗歌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出在古诗英译中出现的文化意象错位,从文化视角探讨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重构,揭示这一视角下诗歌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显在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