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基于江汉平原(武汉市除外)1995、2000、2005、201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以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采用洛伦兹曲线对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分布的集中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该方法能很好地解释江汉平原1995-2010年土地利用集中化程度及动态变化规律;(2)2010年江汉平原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耕地区域分布最为均衡,城乡居民用地、水域的分布比较均衡,未利用地分布比较集中,林地、草地的分布非常集中;(3)自1995-2010年江汉平原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特征为,城乡居民用地和水域分布趋向集中,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分布趋向分散;(4)江汉平原各区县6种主要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均具有不均衡性.该结论可为江汉平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钦州市市辖区湿地动态变化情况,探明湿地变化速度和原因,为地学信息图谱在湿地动态变化研究提供典型案例和实证。【方法】根据钦州市市辖区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TM遥感影像,采用人工解译法和谱间关系法提取钦州市市辖区湿地类型空间分布信息,并应用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方法进行湿地动态变化分析。【结果】(1)1990~2010年钦州市市辖区河流、湖泊水库面积分别减少958.52hm2、1718.93hm,主要转变为非湿地、虾塘;(2)1990~2010年虾塘面积增加4557.87hm2,主要由非湿地、河流等类型转入;(3)1990~2000年红树林面积增加468.51hm2,主要由非湿地、河流转入,2000~2010年面积减少104.67hm2,主要转变为非湿地、虾塘;(4)1990~2000年水田面积增加1506.98hm2,2000~2010年面积减少1226.89hm2。【结论】钦州市市辖区湿地保护的比较好,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构建了武汉市城市化、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武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结果显示:2000年~2010年,武汉市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但武汉市生态环境水平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波动型的变化特征,总体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近两年来看,武汉市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差距在缩小.从协调度分析可知,2000年~2005年,协调度呈现出逐年下滑趋势,2006年~2010年,协调度呈现逐年回升的趋势,且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总的来看,武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85,1990,1995,2000和2005年5期遥感影像,研究了广州市20年来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广州市1985—2005年期间景观空间格局的复杂性总体上不断增加,但变化速率、强度和发展态势在全市范围和不同的行政区域内表现出一定的分异特征。1985—2005年期间广州市12个行政区由于规划发展目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点:城区、番禺和花都干扰强度和幅度大,且干扰因素和事件频繁;从化和增城干扰强度和幅度相对较小,且更多地表现为某一次的重大干扰痕迹。番禺受城市化过程和人类干扰主要发生在1990—2000年,花都的重大城市化过程主要发生在1985—1995年,增城和从化的景观变化主要发生在1990—2000年,而城区受城市化进程影响的趋势和整个研究区最相似,表现出多次多时段干扰的迹象和受城市化干扰程度大、城市化时间长、开始时间早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以和田地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人口、社会、经济、土地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化综合指标体系,运用2001—2012年的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对城市化水平各指标层予以量化处理,基于灰色数列GM(1,1)对2013—2017年城市化水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和田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口、社会、经济、土地四个子系统都与城市化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经济城市化起主导作用;和田地区城市化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根据发展速度可分为两个阶段,2001—2007年缓慢发展阶段,2008—2012年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对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可知和田地区城市化未来几年内发展良好,城市化发展提升的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6.
湖泊作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区域湿地的变化有重要意义.基于1975,1989,2000,2010年遥感影像,借助MapGIS软件平台和湖泊动态度模型,研究辉河自然保护区湖泊面积变化规律及成因,结果显示:1)1975 2010年,湖泊面积呈先增后减变化规律,总体为减少趋势.1975 1989年,以大约0.012km2/a的速度增加;而1989 2010年,湖泊总面积不断减少且速度不断加快,1989 2000年以0.003km2/a的速度减少,20002010年以0.019km2/a速度减少;1975 2010年总体以0.004km2/a的速度减少.2)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人文干扰是影响辉河自然保护区湖泊面积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城市湖泊演化及开发利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湖泊主要指位于建成区及其邻近正在非农化地区中的湖泊,也包括位于中心城市周围点状展布的卫星城镇区域范围内的湖泊.在分析武汉市湖泊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三国时期以来武汉市城市湖泊演化的过程与规律,提出了武汉市湖泊开发利用的基本思路.指出武汉市城市湖泊众多,可分为东沙湖水系、汤逊湖水系、北湖水系、墨水湖-龙阳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水系、东西湖水系等湖泊群.认为它们的形成演化、开发利用和保护同城市化过程关系极为密切,明代以来武汉市湖泊变化最为显著.提出了合理永续利用湖泊资源、发展湖泊经济、建设“湖城武汉”、加大湖泊保护力度等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生态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协调二者的关系,走生态城市之路,是实现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结合武汉市具体情况,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城市化与生态和环境的综合指数及协调度指数.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武汉市城市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而生态和环境综合质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总体来看,武汉市城市化与生态和环境处于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9.
该文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1年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土地利用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速度、土地利用转移方向和土地利用程度三个方面,全面分析2000年以来长汀县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0年~2005年和2005年~2010年,长汀县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从0.32减小到0.14,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下降快;(2)两个时段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方向都具有从农田和裸地转化为城镇用地,从草地和灌丛转化为森林的特点;(3)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分别为2.0324、2.0590和2.0706,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逐年加大,城镇、农田面积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10.
以中科院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库为数据源,应用土地利用/覆被转移矩阵、双向动态度模型等,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1995-2010年江汉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时空特征和轨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1995-2010年江汉平原LUCC主要表现为耕地持续地转变为水域和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主要表现为在原有水域基础上的扩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主要表现为公路建设占用耕地及在原有乡镇基础之上的对外扩张和内部填充;(2)江汉平原东部LUCC动态度明显高于中西部;(3)江汉平原LUCC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变化在前期(1995-2000)最显著,水域扩张前期(1995-2000)和中期(2000-2005)均很显著,而建设用地扩张在后期(2005-2010)最为显著.这与江汉平原土地政策和发展政策在时段上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1.
厦门市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厦门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3年、2001年、2007年和2010年4个时相遥感影像,在GIS技术辅助下,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1993-2010年间的城市用地变化过程进行了遥感动态监测与分析.研究表明:17年间,厦门土地利用变化迅速,城市建设用地、耕地、林地等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用地不断增加,建设用地比例从4.88%增加到15.14%,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趋尖锐。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地提高是其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城区面积的迅速扩展是厦门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2.
发展总部经济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新型城镇化是总部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两者之间存在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和生态宜居等多个内生耦合机制。建立和维护这种耦合机制形成和运行的实现模式包括城市商业游憩区模式(RBD)、城市中央活动区模式(CAZ)以及城郊总部基地模式(ABP)。通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空间配置和企业办公区位思想的转变,促进总部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长期可持续耦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春市的发展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与产业拉动机制是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原因.从长春市建设用地扩展的速度与效率入手,对长春市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1年—2010年长春市建设用地扩展基本满足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建设用地投入处于报酬递增阶段;(2)建设用地对长春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低于资本和技术投入,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3)建设用地面积-GDP弹性系数不断上升,建设用地的边际产量开始下降;(4)主要经济指标增长1个百分点所消耗的建设用地过多,城市边缘区出现城市蔓延现象.最后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提出抑制城市蔓延的长春市建设用地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构建了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的耦合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识别了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耦合的关键因子.计算了龙岩市城市化与水资源系统的耦合度,其结果为0.793,考虑龙岩城市化水平,综合判定龙岩的城市化与水资源系统处于中城市化高耦合度阶段.预期结果可对城市发展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采用单一指标法分析大连市地下水质状况,通过RS、GIS技术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2000-2009年大连市甘井子区土地利用变化,得到海水入侵对滨海城市化发展影响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海水入侵与滨海城市化耦合关系,为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结果表明:(1)1978-2010年间,大连市海水入侵面积大致呈上升趋势,其中2007、2008、2009年度达到最大值(867.8km2);(2)海水入侵对城市化的影响:海水入侵对城市化的发展产生负向作用,减缓城市化的进程.海水入侵使得地下水质污染严重,危害生活城市化的进程.海水入侵使得土地利用发生变化,使得空间城市进程受阻;(3)城市化对海水入侵的影响:城市化对海水入侵起到促进作用.由于工农业用水的需要、城市建设以及海水养殖,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得海水入侵程度增强.  相似文献   

16.
This research quantifies lake level variations in the Siling Co, Co’e and Bangor Co salt lakes in Central Tibet from 1976 to 2010, and most notably for the 2000-2010 periods. In particular,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 replenishment modes on the lakes have been analyzed. Here we have provided new evidences for climate warming and accelerated glacial ablation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from 2000 to 2010. Based on fieldwork involving Differential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DGPS) surveying and Remote Sensing (RS) interpretations of the lake area, we have draw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From 1976 to 2010, the process of lake level variation in Siling Co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From 1976 to 2000, the lake level rose 4.3 m in a steady fashion (from 4530 to 4534.3 m); the rise rate was 0.18 m/a. From 2000 to 2010, the lake level rapidly rose 8.2 m (from 4534.3 to 4542.5 m), with a dramatically higher rise rate of 0.82 m/a. Compared with the rapidly increasing lake level of Siling Co from 2000 to 2010, the fluctuations observed at Co’e and Bangor Co were smooth and inconspicuous. (2) From 1976 to 2009, the lake area of Siling Co experienced a steady-rapid-steady expansion pattern. The lake area of Siling Co increased 656.64 km2 in the 34 years to 2010, a proportional growth of 39.4%. This wa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in the 2000-2010 period, when the lake area of Siling Co increased by 549.77 km2, a proportional growth of 30.6%. (3) According to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ise in regional temperatures, which has led to the ablation of glaciers,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rapid rise in Siling Co lake levels in the 10 years to 2010. During this period, Siling Co rose approximately 8 m as the direct result of glacial melting. An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Siling Co catchment area is the secondary factor. This contrasts with Bangor Co, where the dominant factor in lake level change is the long-term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here, the increasing temperature is the secondary factor.  相似文献   

17.
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引入三角图分析方法,从经济(E)、社会(S)和资源环境(R)3个方面构建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ESR)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脆弱性评价模型,研究武汉城市圈ESR系统脆弱性的空间特征及分类.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ESR复合系统脆弱性水平较高,属于中高级别,且空间分异明显.2从武汉城市圈各子系统看,经济子系统武汉市一城最优,形成由低脆弱性、中等脆弱性、较高脆弱性和高脆弱性组成的4个板块;社会子系统脆弱性整体较差,黄冈市高脆弱性尤其突出;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在空间上呈核心-边缘结构,敏感性和系统脆弱性相关性较高.3武汉城市圈脆弱性类型可分为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型、社会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型、经济社会子系统脆弱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子系统均衡脆弱型、经济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型5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