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对于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讲,效力待定的合同不完全具备合同生效的条件。我国新《合同法》对三种效力待定的合同应如何区别和处理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就有效地保护了合同当事人的权益,扩大了市场交易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公司越权契约行为的效力认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越权无效原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弊端。公司越权契约行为应被认定为可撤销的行为,而不是绝对无效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内容违法的民事行为包括违反强制性规定和违反公序良俗两种情形,违反公序良俗的民事行为一律无效,而违反强制性规定的民事行为未必全部无效,需要对强制性规定进行类型化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4.
无效婚姻制度是中国修订后的新《婚姻法》增设的一项制度 ,是对我国婚姻立法的重大发展。但是 ,这一制度在立法上仍然存在着不少的缺陷 ,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及我国合同法关于意思表示瑕疵合同效力规定的比较,确定应将其归为可撤销合同。  相似文献   

6.
并非所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均无效。应将强制性法律规定分为效力规范和取缔规范。一般情况下,只有违反效力性强制规范的合同才构成无效。因效力性强制规范与宪法、刑法、公序良俗、公共安全、国家利益等紧密相联,所以可以此为依据对其进行粗略的具体化和类型化,总结出一个导致合同无效的强制法律规范系列,确立起适用强制法律规范判断合同效力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主要国家均将困欺诈订立的合同效力规定为可撤销,其行使方式德国法规定为权利人的单方法律行为,其它国家则须经法院判决;当欺诈与错误竞合,导致双方根本未达成协议时,其效力为绝对无效。这些对于我国统一合同法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事行为与行政行为在主体、内容、形式上存在诸多差异,同时又具有法律行为的共性.但是,随着21世纪服务行政理念的诞生,行政行为构成要件理论应继续借鉴民事行为要件构成理论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自我交易型代理行为包括自己代理与双方代理两种情形。代理权滥用要满足两个构成要件:代理人违反勤勉义务或忠实义务,代理行为损害被代理人利益。自我交易型代理行为并不一定构成代理权滥用,因此,对其效力的认定应区别对待:对于不构成代理权滥用的自我交易行为,法律没有予以特别规制的必要,原则上应承认其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对于构成代理权滥用的自我交易行为,采取可撤销模式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论手机短信证据效力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手机短信息这种通过电信运营商的信号网络进行传输的数字化通讯方式,作为新出现的证据形式,对传统的证据形式提出了挑战。手机短信的特征确定了其具有证据效力。必须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和立法措施,以有效保护和认定手机短信的证据效力。  相似文献   

11.
宗教人类学对宗教与人类心灵关系的讨论分为两类,一类把焦点放在心灵的思维层面上,另一类则关注于心灵在宗教实践中的全面性经验。前者讨论的对象涵括神话与仪式,后者则聚焦于仪式研究。Durkheim对宗教研究的方向做了两个重要的扭转,第一个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社会研究;另一个则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仪式研究,忽略行动者主观的信念。对于仪式研究学者们关注仪式的效力,仪式展演的效力,以及萨满仪式的效力和音乐、舞蹈与身体动作的效力。由此可见,仪式是一种宗教的实践活动,它正是人们用以体验、建构宗教真理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误导行为是指在经营过程中使用的使公众对商品的性质、制造方法、特点、用途或者数量等易于产生误解的所有表示或者说法。文章针对我国现行法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各国法律相关规定之比较 ,得出了我国界定误导行为所应依据的法律标准 ,进而提出了三点立法上的建议 ,并对我国禁止误导行为的法律条文作了初步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中可否以纪检口供直接定案,成为司法实践中十分棘手的问题.根据现行立法及有关证据学理论,纪检口供并不具有刑事诉讼的证据能力.不能直接作为刑事诉讼证据.实践中,司法机关一般是通过一定方式对纪检口供进行转化,使之成为刑事证据,并作为起诉和定案的根据.在纪检口供转化的过程中,由于相关法律、司法解释的缺位,司法人员只能依靠个人的学识和经验进行,因而主观随意性比较大,从而造成各地司法机关在具体做法上不够统一.要解决这一司法难题,必须对纪检口供的效力及其转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法律行为效力的根源在民法学界主要有意思说、信赖说、规范说以及多元说。各种学说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都有其理论缺陷。从当今的社会现实、法律行为理论等方面考量,法律行为效力的根源在于利益的存在及评判。法律行为效力的类型化,就是法律对不同利益之间进行衡量、评价的结果。利益说对法律行为制度的立法和司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物权的效力是法律赋予物权的强制性作用力,它反映着法律保障物权人能够对标的物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程度和范围。对于追及效力是否作为物权的一独立效力而存在,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从逻辑和利益权衡的角度考虑,追及效力应作为物权的一种独立效力而存在。在物权法体系中,在无权处分和抵押人擅自转让抵押物等的情况下,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物权的追及效力即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真实物权人和法律物权人的利益冲突,维护了物的占有和社会交易的安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陆法系民法为尊重当事人的意思,促成法律行为之目的实现,而有无效法律行为转换制度。无效法律行为效力转换的适用事由包括意思表示瑕疵、内容违法、违背公序良俗、形式不合法等几种。就适用领域而言,无效法律行为效力转换可以适用于民法和商法的各个领域。考虑到立法现状,我国民法尤其是物权法应引入无效法律行为效力转换制度。  相似文献   

17.
征地与拆迁等征收问题是我国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政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本文旨在对如何界定公共利益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完善我国现行相关法律中公共利益认定的程序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无权处分是指无权处分人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无权处分的效力问题既涉及无权处分人、权利人以及受让人这三方主体的利益权衡,也需考虑对交易秩序与安全的维护。基于此,本文仅对动产买卖中的无权处分的效力进行分析与探寻。  相似文献   

19.
在行政法理论中 ,区分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界定 ,关系到行为具有何种法律效力以及法律责任的承担。鉴于我国目前法律上还没有对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界限做明确的划分 ,本文将尝试对国家公务员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区分做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20.
台湾民法学者王泽鉴先生说过:"‘出卖他人之物’可谓是法学上之精灵,困扰实务界数十年。为期驯服,非彻底究明其‘本性’,不可济事"。对于怎样制服"出卖他人之物"之精灵,得其本性,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主要结合理论界对于此论题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对如何得其"本性"发表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