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袁博  吴冠仲  柳杨  李虓  沈林白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5):10902-10909
羌族碉楼是羌藏民族的传统民居建筑,极具历史文物价值。近年来地震频发,四川阿坝州、甘孜一带羌族碉楼出现开裂、崩塌等病害,为有效保护该类历史文物建筑,基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对结构进行修复加固,并通过有限元模型计算、耐震时程分析、Pushover分析等技术手段验证了钢筋笼加固措施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碉楼需要通过加固措施提升结构整体刚度。加固后的碉楼屈服位移有小幅增长,延性提高17.2%,峰值承载力提高37.5%。在各级地震作用下,加固后碉楼出现轻微、中度、严重和完全四种损伤状态的概率明显小于原结构。加固措施对结构延性和承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也能有效降低结构易损性,加固措施合理,可为同类型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丁英峰 《科技信息》2009,(24):333-333
开平碉楼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二十世纪初,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体,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文艺长廊”。本文从开平碉楼产生的时代背景、碉楼的种类、设计与选材及建筑价值观的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的白龙江流域,历史上是南下陕西、四川、云南,或者西进青海、西藏必经的中间地带,是民族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从青海藏族的庄窠院、碉房,宕昌藏族的木笼房,四川羌族碉楼,直至云南彝族土掌房;从环底半地穴居,到半地面、半地穴居,再到地面楼居的民居建筑形制,结合历史空间地理和考古资料分析,沿着"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下半缘,民居建筑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空间及其文化类型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是一条连续的、系统的和完整的"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发展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4.
李明达 《科技资讯》2014,(5):149+151-149,151
中国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省首个、我国第三个世界遗产项目。本文从剖析开平碉楼的文化象征含义起笔,通过开平碉楼的管理现状与特点,以探析中国社会深层次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意义,并且刍议申遗热潮中的国家认同感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囊赛林庄园的军事防御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对囊赛林庄园的防护墙、碉楼、望楼及城濠等防御设施进行分析,介绍了囊赛林庄园建筑军事防御的特色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萝卜寨有着悠久羌族传统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村落建筑特色,是羌族人民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利用自然和地势,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遗留下来的具有丰富经验和地方特色的宝贵遗产,客观上反映了他们古朴的生活方式及建筑材料与结构的型式。它将技术与艺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是一种内在美与外在美,技术美与形式美和谐一致的造型艺术。这对今天的建筑创作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藏宗堡建筑和庄园建筑的军事防御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宗堡建筑和庄园建筑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风格,文章对江孜宗、桑珠孜宗等宗堡建筑和囊赛林庄园、甲马赤康等庄园的防护墙、碉楼、望楼及护城濠(河)等防御设施进行分析,扼要地论述了西藏宗堡和庄园建筑的军事防御特色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从羌族传统体育灾后面临的发展危机着手,客观地分析了地震后重建带来的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明确了重建羌族传统体育原则,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羌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指向性措施,以期为地震灾后重建和进一步发展羌族传统体育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鹰嘴河村是四川阿坝州茂县地区碉楼最为集中的地方,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该地碉楼受到了一定损毁,引起了政府、广大学者及游客的重视,本文通过深入鹰嘴河村的田野调查,广泛仔细地收集资料,详细介绍了鹰嘴河村民认知观念中的碉楼——“呐”,以此来探索他们对碉楼的本土认知,并通过这一调查研究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羌族数学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羌族数学的形成进行了初步的考察与整理,内容包括九的概念及运算,几何图形,以及建筑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应用。  相似文献   

11.
羌族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对羌族文学的重视和保护性发掘,许多学者不断加入到羌文学研究阵营,涌现出不少羌文学研究的论著。他们在论著中展示了羌族民间故事、歌谣、传说、神话、戏剧以及羌族当代文学,这对于研究羌族文化与促进羌族同各民族相融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羌绣--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羌绣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它集艺术与实用于一体,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进和革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羌绣走出了羌寨羌碉,走出了深闺,已逐步被人们赏识.它具有浓郁的羌家风情,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把汉阙画像的内容分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社会生活、舞乐百戏四大类,并进行分析研究。汉阙的雕刻技法主要有浅浮雕、深浮雕、透雕、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等。  相似文献   

14.
为规范和加强藏羌走廊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探讨四川藏、羌族中小学生社会资本现状及其对体质健康行为的影响,采用社会资本量表和健康生活方式量表,对随机整群抽取的960名四川省藏、羌族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学段和民族的中小学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存在差异性(p<0.05),近30%的中小学生不能够规律性地从事体质健康行为,四川藏、羌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行为受社会资本影响较大,运动行为高分与低分者在家庭经济、师生交往、体育政策、体育场馆、亲朋互动与社会信任上存在差异性(p<0.05).建议紧扣藏羌走廊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实施特色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传承机制;重视家庭体育活动的基础性关键作用,提升校园体育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完善社区开展民族体育运行机制,加大藏、羌族传统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羌族宗教文化是青藏高原文化的有效构成,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始终是羌民族宗教文化的核心信仰。地处汉藏之间的羌民族,其民族宗教文化与道教、苯教及藏传佛教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6.
关于羌绣的起源,是目前国内羌学界较有争议的问题,"广义"与"狭义"之说各执一词。相关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可以证明,古代羌人不仅种植棉花的历史悠久,纺织与刺绣的历史同样古老,其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年代均远早于汉代。  相似文献   

17.
藏羌古碉集中反映了藏羌地区在当地的自然环境下,从古至今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众心理、建筑艺术等各方面的变化,被赋予了内容丰富的文化观念,有着历史文化、建筑、民俗、宗教文化信仰及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成为纪录这些时代藏羌地区的各族人民生存状态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晋末,五凉政权凭借河西天然的地域经济割据称雄,地域内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其进行经济调控和行政运作的基本依据。由于此期羌人的数量占优势,故此间的人力资源是以羌人为主的民众。而羌人在河西久居,多年的经营垦殖,河西的土地资源亦异常丰富。河西的其他民族也日趋羌化,在以羌人为主体的各民族百姓的支持下,五凉得以割据存在并发展。  相似文献   

19.
柳腔是主要流行于青岛地区的一种地方小戏,曾经是该地区重要的娱乐方式。如今信息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地方戏曲的生存空间捉襟见肘,市场经济的冲击,使柳腔的生存环境受到严峻的挑战。综观我国戏曲发展学的历史,从戏曲发展学的视角视角,关注柳腔的现状,并为其生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羌族的主要聚居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对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加以梳理,认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积极发挥阿坝州的先天优势,依托州内高校和博物馆的科研力量,发动羌族学者和广大民众来实现,同时避免商业化炒作和借开发为名的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