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祥德 《科技信息》2008,(36):321-322
意境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一条基本的经验,又是中国古典诗词审美的一项重要的标准。本文通过对杜牧《清明》的六个译本的比较分析,旨在阐明在诗词翻译中重构意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对杜牧的《清明》和《江南春》这两首诗的评注作了较为细致深入的辨析。文章运用文学理论原理,就诗中涉及“简”与“繁”、“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观点和看法,并联系当时所处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背景,去体验和感受诗中所蕴涵的意境之美,力图把握诗人的创作意图,还原其本来面目,为我们正确理解和评价原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语·季氏》载孔子谓伯鱼:“不学《诗》,无以言。”这句当时看似普通之极的话头却谶语式地预言了《诗经》与未来中国语言文化关系的发展前景。两千多年过去,当我们今天把中国语言文化隐喻品性作为一个问题来考虑的时候,我们惊异地发现,春秋以前的古老典籍虽然并非仅有一部《诗三百》,但是作为语言文本,《诗经》以外的其他任何典籍都未能像《诗经》那样对中国语言文化隐喻品性的形成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描述和说明这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古代诗歌浩如繁星。因其思想感情的不同,题材内容的不同,风格的不同,我们对它的鉴赏也不应千篇一律,老师的教法也就因而各异。不同的诗作应根据每首诗歌的不同特点,找到最能反映该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艺术风格的视点,以此为切入点,就能迅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我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几首诗为例,谈谈如何找好诗歌教学中的切入点。1、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与诗的含义紧密相联如杜牧的《江南春》(见初中语文第三册)。江南春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于这首诗的教学,应从历史背景这一点来切…  相似文献   

5.
《关雎》与古代婚礼重别论黄维华一《诗经》是诗经时代的文化产物。较诸汉魏以降甫成风气的自觉的文学创作,《诗经》的作者,实际上只是以诗歌语言的始初形式对当时人们的社会性活动和精神性活动,进行一种直接的和真实的记录。惟其为是,故有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季札听乐...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印度的诗歌艺术理论最早都是建立在语言学的基础上。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婆摩柯的《诗庄严论》,檀丁的《诗镜》等诗歌艺术理论都使用语言学话语。以皎然的《诗式》和欢增的《韵光》为标志,中、印的诗歌艺术理论形成了以诗学话语建构的诗歌艺术理论体系。中、印诗歌艺术理论话语的演变,反映了诗歌艺术理论发展的某些规律,其异同与它们的文化传统,语言信仰和思维方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京都长安是杜牧诗歌生涯所涉及的一个重要地域,京都长安的生活贯穿着杜牧的一生,影响着杜牧的诗歌创作;杜牧的诗歌也反映着京都长安的诸多方面。以“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为诗歌追求的杜牧,充分发挥了诗歌批判、疗救社会的功能,在诗中反映了京都的时局及政治问题、讽刺了京都的腐朽政权、鞭挞了贵族统治阶级、观照了封建统治下的普通民众,呈现了晚唐时期京都长安的种种社会现象,指摘着社会的弊病。  相似文献   

8.
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翻译家维特·宾纳翻译的《玉山诗集》是《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的第一部英译单行本。宾纳在"散体"译诗思想的指导下,以独特的方式传译了唐诗的情感、语言风格和音乐性。宾纳创作的诗歌折射出他丰富的唐诗翻译体验,显现出唐诗意象、语言等"汉诗风尚",是著名的"仿中国诗"。《玉山诗集》与仿中国诗为宾纳在英语诗坛赢得了盛誉,促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宝守望者     
张伯驹、潘素先生将所藏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杜牧之《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卷等珍贵法书等共八件捐献国家,化私为公,足资楷式,特  相似文献   

10.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以它在文学和哲学上的价值吸引了不少十九世纪的著名音乐家为它作曲。舒曼付出十年的心血,用音乐语言出色地诠释了歌德的原著。清唱剧《浮士德》是不可多得的一部杰作,它是舒曼音乐艺术中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先生在其文化巨著《管锥编》中,对中国古代语言细心爬梳,探寻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汉语充分表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本观念,民族意识,集体化理观念、认知观念,钱钟书先生的语言研究为整体把握中国文化精神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意指未来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喜梅 《科技信息》2009,(17):198-199
本文从韩礼德功能语法的逻辑功能角度对杜牧的《泊秦淮》一诗和它的五种英译文作初步的探索,分析小句与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是通过语言形式进行体现。虽然不同的译者可能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但他们对语篇中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的把握基本一致。进而表明,对译文进行功能语言分析有益于古诗英译。  相似文献   

13.
诗歌翻译是所有体裁的翻译中最难的,每位译者都力求做到传达原诗神韵,但在实际翻译中要想完全地传达是不可能的.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脍炙人口,它的译文也很多,但对"断魂"的翻译又不尽一致.笔者针对此例进行了一番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江湖”一词,新版《辞海》说有两个意义:一是旧时指隐士的居处,并以《南史·隐逸传上》“遁迹江湖之上”为例;二是泛指四方各地,如“走江湖”,并以杜牧《遣怀》诗中的“落魄江湖载酒行”为例。《辞源》修订本的解释又略有不同: 指江河湖海。庄子大宗师:“泉涸 鱼相与处於陆,相昫以湿,相泻以沫,不 如相忘於江湖。”史记一二九货殖列传: “(范蠡)乃乘扁舟浮於江湖。”泛 指五湖四海各地。如俗谓流浪四方为“走 江湖”。梁惠皎高僧传五竺法汰:“与道 安避难,行至新安,安分张徒众,命汰下 京。临别,谓安曰:‘法师仪轨西北,下座 弘教东南,江湖道术,此焉相望矣。’”唐 杜牧樊川集外集遣怀诗:“落魄江湖载酒 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相似文献   

15.
宋人张戒说:“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岁寒堂诗话》)颜延之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以用典繁多著称的诗人。阅读用典繁多的诗,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研究用典繁多的诗,则更是一件艰苦的工作。颜延之历来缺乏研究,恐怕也与此有关。谌东飚先生却迎难而上,其所撰新著《颜延之研究》虽系全面研究颜延之之作,但正如该书《前言》所说,研究颜延之诗中的用典乃“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老虎》是威廉·布莱克《经验之歌》的代表作,在直白易懂的文字上,蕴含着神秘的象征意义,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通过听觉视觉的双重描绘,使老虎不仅仅是画面中的一只普通的老虎,更是充满激情和富含反叛精神的革命新生力量。这种象征具有丰富的暗示性,这种在语言下未加明言的意念更让此诗带有神秘感。诗人将神秘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完美糅合,使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读者产生不同的解读,因而此诗才能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7.
论王维的诗中画意及其气韵生动──《王维诗中的绘画美》续篇金学智钱钟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里说:“诗和画既然同是艺术,应该有共同性;而它们并非同一门艺术,又应该各具特殊性。”①对于诗和画,中国和西方早就不同程度地看到了二者的共同性,但西方从莱辛...  相似文献   

18.
<正>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说清明节,我得先说说一个在古代非常重要的节日——寒食节。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日期是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清明节前一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习俗是禁火,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重视生养死葬,在丧葬礼仪一系列繁文缛节背后,渗透着中国人沟通人神、穿越生死两界的诗性观念,彰显出中国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和人伦温情的文化品格,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生荣死贵、生卑死贱的伦常等级观念。刘勰的《文心雕龙》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诔碑篇》、《哀吊篇》就体现了刘勰对传统中国丧葬文化基本精神的理解,以及对悼念类文章语言形式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以它在文学和哲学上的价值吸引了不少十九世纪的著名音乐家为它作曲。舒曼付出十年的心血,用音乐语言出色地诠释了歌德的原著。清唱剧《浮士德》是不可多得的一部杰作,它是舒曼音乐艺术中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