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知识动漫》2010,(11):34-34
北极居民有吃生肉的习惯,这并非因为燃料不足,主要是因为没有蔬菜、水果,他们不可能摄取到足够的维生素。他们吃肉,把动物身上的维生素吸收到人身上,  相似文献   

2.
恐慌·流言     
恐慌是人在突然降临和难以抵御的重大灾害面前的一种保护性心理反应。前一阶段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恐慌情绪,是公众在“非典”疫情下,面对现实的和想象的威胁,做出的一种不合理的、不完全符合实际的心理反应。随着“非典”疫情的发展、变化和起伏,公众的恐慌还会有程度和表现形式的不同,以及心理行为群体(民工、大学生、医务人员等)的变换,包括以另一种极端形式出现的麻木不仁,漠然处之。恐慌不仅来源于灾害本身,而且来源于对灾害的无知或知之不多。在一定条件下,后者是产生恐慌的更为重要的根源。人类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恐慌与流言常常互为因…  相似文献   

3.
植物奶油并非"一种"确定的食品,而只是一类食品。关于它的应用的争议也有不少年头了,只是因为最近电视台的报道才引发了公众的注意。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有些电视节目有诸多失实之处。那么,植物奶油到底是什么东西?它的"危害真相"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4.
2029年恐慌     
孟奂 《科学世界》2005,(3):12-17
2004年年底,一颗小行星引起了国际上很多媒体的关注。当时的计算表明,小行星2004 MN4可能会在北京时间2029年4月14日凌晨4点49分撞击地球,它引起了人们不小的恐慌。虽然后来的精确计算解除了危险警报,但未来危险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北极的夏天     
北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有不少海岛,挪威人把那片领土称作“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这个名字源于11世纪的冰岛,意思是寒冷的海岸。1596年6月,荷兰探险家威廉·巴伦支发现并命名了她,  相似文献   

6.
北极的征服     
這幾年来,蘇聯對於北冰洋的研究和開發,真正可說是不遺餘力。每年都有大批科學專家、船舶、飛機前往這個荒凉世界與冰雪作鬥争。横貫北冰洋的航道已經開通了,现在每年夏季由西至東和由東至西沿着西比利亞海岸,都有好幾艘船舶,載着货物通過了。  相似文献   

7.
北极与南极的最大不同在于南极是一块冰冻的陆地,而北极却是一片冰冻的海洋。南极是地球上唯一一个既没有国家、又没有居民的孤独陆地,  相似文献   

8.
北极夏日     
郑明清 《科学世界》2010,(11):46-51
北极给人的印象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围是零星的岛屿与大陆的边沿。其实到了夏季,北极也有另一番景象。近千种开花类植物,北冰洋中丰富的鱼类和浮游生物,为驯鹿、北极熊和在这里筑巢的海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9.
北极风光     
在我们这次访问北极之前,我对这个地区的概念和知识是贫乏得可怕的。地球的最北端,一片茫无人迹、酷寒死寂的冰雪国度——这就是我大体上对北极的看法。其实北极地区风光面貌、自然条件也是相当复杂的。由于人们对北极地区的长年累月的研究,有关北极地区的资料是相当丰富的。这里且不谈人们为征服北极所付出的代价所获得的成绩和苏联人民开发北极的英勇事迹,只就在旅途中的所闻所见,谈谈北极地区的自然风物和一些必要的概念吧!  相似文献   

10.
北极告急     
马杰 《科学世界》2008,(2):64-68
2007年9月,北冰洋浮冰的面积之小前所未有,比计算机预测的数值提早10年出现。浮冰变薄、新的洋流出现、生态系统发生异常……位于全球变暖最前线的北极究竟怎么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北极新鲜事     
地上的雪会说话早就听前辈们说地上的雪会说话,在北极一实验,果真不假。踩在雪地上,如果雪嘎吱嘎吱叫唤,说明它在0℃上下。越难听的声音,肯定是温度越低的雪说的话。到了-15℃,雪的叫声就像不懂音乐的人把小提琴的最高音阶拉响!汽车“充电”才出发北极这地方,建筑物外面总能见到拖着长长电线的电源插头,那是为了方便汽车“充电”。由于气温低,停久了的汽车也会“冻僵”,通上电让汽车先热热身,汽车不就活跃起来啦!跨越浮冰学蛙跳在浮冰上行走是极不安全的:一是浮冰总在漂移,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二是加在浮冰上的重量和运动容易造成浮冰破裂或…  相似文献   

12.
“北极五国”争北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春阳 《世界知识》2010,(22):44-45
<正>北极到底是谁的?近期以来,关于北极的消息稍有增多,使这个寒冷的地带在世人心目中稍许升温。先是9月15日,俄罗斯和挪威终于签署条约,划定了两国在北极  相似文献   

13.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自1999年7月1日于上海正式启航起, 至9月9日靠港为止, 共历时71天。本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北冰洋的海、气、冰相互作用综合研究”.考察的具体科学目标有3个: 一是探讨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二是了解北冰洋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变异影响; 三是了解北冰洋临近海域的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对中国渔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自1999年7月1日于上海正式启航起 ,至9月9日靠港为止 ,共历时71天。本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北冰洋的海、气、冰相互作用综合研究”。考察的具体科学目标有3个 :一是探讨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二是了解北冰洋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变异影响 ;三是了解北冰洋临近海域的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对中国渔业发展的影响。共有来自海洋、生物、大气、地质、海冰等近10个学科的124名科学家参加了本次科学考察 ,其中来自大气、海洋、海冰等多学科的科学家在北纬75…  相似文献   

15.
远征北极     
从上海踏上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又从"雪龙"号投入祖国的怀抱,一个来回,71个日日夜夜,航程13210海里。这期间,考察队员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是《九月九的酒》。粗犷铿锵的歌词,表达了队员的心声。今天,9月9日,考察队员们终于到家了。然而,你可知道,在远征北极的日子里,他们走啊走,走过了多少艰难,走过了多少险阻,走过了多少曲折……  相似文献   

16.
北极大冒险     
游曳在北冰洋的浮冰间乘船前往北冰洋上漂浮着的一个个岛屿,探索广袤宁静的北极世界,看各种各样的极地动物能让你重新获得一片清凉清静的心境。  相似文献   

17.
触摸北极     
《甘肃科技纵横》2001,30(6):15-16
今年7月1日,我国雪龙号破冰船首次叩开北极科学考察之门,开始了我国自南极之后对另一个未知世界的"处女行".  相似文献   

18.
方舟子 《科技潮》2005,(11):58-59
欧美各国是否真把自己不敢吃的转基因食品倾销到中国来了?克隆人比孪生子可怕吗?任何人为的东西都不如自然的生命和谐?究竟有没有特别的基因决定了我们是白种人、黄种人或其他种人?打假斗士方舟于在其新作《基因时代的恐慌与真相》(广西师范文学出版枉出版)中为读音作了全面的揭示,本文摘自该书。  相似文献   

19.
王璞 《世界博览》2010,(17):76-77
一场虚惊还是一次新灾难的暗示?是人类自己制造的恶果还是世界末日前的征兆?提起"病菌",人们的第一感觉往往是畏惧,因为它似乎是某些病症的代名词,比如感冒、比如伤口感染。而"超级病菌",则好像意味着,这个病菌形体巨大异常,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20.
近十数年来表面上比较平静的一个巴尔干半岛国希腊,最近(三月一日夜间)由于在自由党影响之下的一部分军队和大部分舰队底哗变,突然掀起了震动全欧的赫然大波,于是国际的视线都热烈地投到这块泰西文化最古的策源地上来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每一个当心国际问题爱好世界知识的人要求解答的问题.要了解一个事变的真相和意议,单从事变本身的表面经过去观察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