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血吸虫病是危害性极为严重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为配合整个血吸虫病防治,本省自1958年开始开展耕牛血吸虫病查治工作。本所也进行了家畜血吸虫病查治技术的研究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种使用方便、安全性好、疗效高、成本低的治疗水牛血吸虫病的方法。受到广大贫下中农和赤脚兽医的欢迎。1974年自非疫区选购水牛15头,每头人工接种日本血吸虫尾蚴3000条,经过两个月,粪便孵化出现阳性后,分为三个组,每组5头牛进行治疗试验。第一组用兽用精制敌百虫按水牛体重每天每公斤15毫克。以普通清洁冷水稀释成1%左右的溶液一次口服连服6天(每次口服同时加喂硫酸阿托品5毫克),第二组用敌百虫每天每公斤体重20毫克,同样稀释后分上  相似文献   

2.
为了制订水牛环卵沉淀试验的判断标准,按照1977年南方十二省、市、区耕牛血防科研协作计划的要求,我们于7月下旬及12月上旬先后二次到我省无血吸虫病感染地区(非疫区)——丽水县丽阳公社及碧湖区城关公社对二地的128头水牛采血进行环卵沉淀试验,现将二次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从1987年6月中旬起,米易县部分乡的牛支陆续患病死亡,迄至1988年12月,共死牛283头。不但耕牛(黄牛、水牛)发病,还波及到奶牛。经临床观察、尸体剖检和实验室诊断,结合流行病学分析,确诊为牛气肿疽。通过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发病死亡率由1987年的5.37%下降到1988年的0.83%。  相似文献   

4.
利用PCR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我国5个地方黄牛品种、5个地方水牛品种及2个地方牦牛品种的mtDNA D-loop区全序列进行PCR扩增以及核苷酸多样度、单倍型多样度分析,发现中国地方黄牛、水牛与牦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试验牛mtDNA D-loop区全序列与牛亚科代表性物种黄牛、水牛、家牦牛、野牦牛、欧洲普通牛、印度瘤牛以及摩拉水牛相应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黄牛与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它们与水牛的亲缘关系较远;中国水牛属于沼泽型水牛,也有少量江河型水牛渐渗入中国水牛群体;中国黄牛为普通牛和瘤牛的混合母系起源;进化树显示高原牦牛与野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环湖牦牛与家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5.
<正>片形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由片形科的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引起,主要寄生于哺乳动物的肝脏胆道内,也可寄生于人体胆道中。片形吸虫对家畜牛、羊、猪等危害很大。对有关片形吸虫病,在家畜体内寄生和流行情况,我省迄今未见报道。我们于1985年8月,在永顺县对山、新寨和杉木三个乡,调查了耕牛553头,其中黄牛329头,水牛224头。在调查中发现,耕牛片形吸虫感染,以肝片形吸虫为主,仅数头耕牛有大片形吸虫感染。现将553头耕牛肝片形吸虫感染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以含neo和GFP基因双标记的水牛、黄牛胎儿成纤维细胞进行牛转基因体细胞核移植,结果发现:阿菲迪霉素可有效将胎儿成纤维细胞同步于G0/G1期;以GFP阳性细胞进行核移植,其卵裂率、囊胚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所构建的重组胚,2-细胞阶段观察不到GFP的表达,4-细胞以后GFP的表达逐渐增强,在囊胚的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均可检测到GFP的表达,将黄牛同种转基因克隆囊胚进行移植,获得1例妊娠;黄牛卵母细胞-水牛供核细胞构建异种重组胚囊胚率显著高于黄牛供核细胞-水牛卵母细胞构建的异种重组胚(P〈0.05),并且异种核移植重组胚中可检测到GFP表达,GFP可作为异种核移植胚胎来源的一种新标记.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梯度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寄生于黄牛和水牛的毛状肉孢子虫进行同工酶比较研究,探讨肉孢子虫的宿主特异性.结果表明黄牛与水牛的毛状肉孢子虫同工酶与工酶谱非常相似,只在活性上略有差异,酶谱存在不同程度的种间差异可作为黄牛与水牛的毛状肉孢子虫同工酶的遗传鉴定标记.从分子水平证明黄牛和水牛都是毛状肉孢子虫自然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丙蚌酰胺垂直平板梯度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寄生于黄牛和水牛的毛状肉孢子虫进行同工酶比较研究,探讨肉孢子虫的宿主特异性。结果表明黄牛与水牛的毛状肉孢子虫同工酶与工酶谱非常相似,只在活性上略有差异,酶谱存在不同程度的种间盖异可作为黄牛与水牛的毛状肉孢子虫同工酶的遗传鉴定标记。从分子水平证明黄牛和水牛都是毛状肉孢子虫自然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南昌县泾口乡544 .5 hm2 草洲实施封洲禁牧2 年(1996 ~1997) 后的结果,草洲的阳性钉螺由0 .002 19 只/0 .11 m2 下降到零;耕牛血吸虫病由4 .01 % 下降至0 .46 % ;居民血吸虫病由7 .44 % 下降至1 .81 % ,达到有螺无害控制草洲血吸虫病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北部山区是几类重要吸虫的流行区。1993年5~6月间,用重力沉淀法对闽北九牧乡的1171头耕牛进行粪检调查,结果表明:水牛的胰吸虫感染率为0,前后盘吸虫感染率为96.05%,肝片吸虫感染率为38.16%;黄牛的胰吸虫感染率为53.19%,前后盘吸虫感染率为93.62%,肝片吸虫感染率为34.04%。另外,对中间宿主的感染情况也进行了剖检。所得结果对认识吸虫在自然界流行的保持机制,进行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2004年-2008年南昌高新开发区血吸虫病疫情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今后防控对策。通过现场考察、座谈、访问、查看资料,统计分析各项防控指标。5年来该区未发生一例急感,人群发病率降至0.12%,救治了几乎所有能挽救的晚血病人,行政村的疫情层次已明显地向后推移,近2年一、二类疫情村已被取消,耕牛阳性率已降到0.73%,灭螺面积达2 267.79 hm2,压缩有螺面积276 hm2,消灭感染螺面积77 hm2。通过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全区血防成效显著,大湖区封洲禁牧应属一个整体,要加强实行联防联控才能加速成效。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养殖鱼、鸭生物灭螺防治日本血吸虫病技术,在全市选点示范扩建鱼塘和沟渠稻田放养鱼,鸭采食钉螺进行生物灭螺防治血吸虫病,通过五年的示范研究和推广,使疫情得到显著控制,钉螺感染率和感染钉螺密度分别下降71.84%,80.00%,耕牛和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分别下降73.36%,48.05%,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行贷款项目在菲律宾和中国相继结束,用于血吸虫病监测和防治的资金将减少,该病的流行、感染强度和发病率可能回升,特别是那些较贫穷和偏远地区。目前日本血吸虫的感染模式已更趋局域化。在中国和菲律宾的中至高度传播地区的社区纵向研究提示,虽然每年的病例普查和用吡喹酮治疗降低了血吸虫病的流行率、感染强度和发病率,但日本血吸虫病仍呈稳定的低水平流行(15%~25%)。中国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资料证明,随着80年代钉螺面积的扩大,人群血吸虫流行率也随之上升。国家调查资料显示,家畜的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率为7%,水牛的流行率为9.6%…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和分析血吸虫病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疫情效果。通过在示范区实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综合措施,并开展血吸虫病疫情调查及相关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连续3年的血吸虫病防控技术的实施,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3.57%降至0.83%;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由17.14%降至0;示范区洲滩未发现阳性钉螺。建立以控制传染源为核心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控技术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牛、羊胰脏枝睾阔盘吸虫的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我省北部山区浦城县九牧公社所发现的牛、羊及野生反刍动物獐,麂枝睪阔盘吸虫病纯一的流行区,当地耕牛本吸虫病的感染率高达83—100%,平均93.6%。病牛普遍瘦弱无力,经常死亡。首次报导了:枝睪阔盘吸虫的全部生活史及其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同型阔纹蜗牛自然感染枝睪阔盘吸虫幼虫期,经人工感染试验发现针蟀是本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并介绍了人工感染的针蟀喂饲则断奶的山羊羔的试验。对本病的传播媒介针蟀种类进行观察,认为是和小针蟀(Nemobius caibae)同种。此外,叙述寄生在耕牛胰脏表面小胰管中一种圆睾阔盘吸虫新种。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牦牛(Bos grunniens)乳的脂肪酸组成特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分析了牦牛乳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共轭亚油酸(CLA)、亚油酸(LA)的含量,并与普通牛乳、水牛乳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试验乳样中均可检测出10多种主要的脂肪酸组分,比例最高的为棕榈酸、油酸、硬脂酸和肉豆蔻酸,其比例在牦牛、水牛和奶牛之间存在差异;牦牛乳中总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高于水牛乳和普通牛乳(P0.05);牦牛乳中CLA含量显著高于水牛乳和普通牛乳(P0.01),但普通牛乳中LA含量显著高于牦牛和水牛乳(P0.01).结果提示,与普通牛乳相比,牦牛乳中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高含量的CLA,赋予其更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17.
掌握家畜的日食量及其对牧草的食性,对于合理利用草地、确定适宜的载畜量,科学养畜及在家畜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家畜的日食量的研究,国内对牧区绵羊,牦牛、马开展较多,而对半农半牧区、农区的草食家畜日食量(特别是在放牧条件下)的研究报导很少。为此,1981年9—12月、我们在荣经、洪雅县进行了荣经黄牛、洪雅水牛日食量及其对牧草喜食性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海南岛中瑞、白沙、牙叉和西联四个农场秋冬之交黄牛死亡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诊断和治疗试验的探讨,结果证实:1.凡是种植有无刺含羞草的林段,秋冬季突然发病的黄牛,多是由无刺含羞草中毒所引起;2.根据毒物化验的结果,黄牛无刺含羞草中毒主要是与无刺含羞草含有皂甙有关;3.治疗方剂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根据GenBank发表的荷斯坦奶牛CD14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方法对南阳黄牛的CD14基因进行分段扩增并测序,拼接后得到包含CD14完整编码区以及5’端和3’端非编码区的2 969 bp的全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南阳黄牛CD14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966 bp,共编码321个氨基酸,碱基组成分别为A(18.4%)、T(18.4%)、C(32.9%)、G(30.2%),编码区与荷斯坦奶牛CD14基因相比发生了2个碱基突变,没有引起氨基酸的改变。在5’端和3’端存在较长的非编码区,与荷斯坦奶牛CD14基因相比发生了7个碱基突变。南阳黄牛的CD14基因与荷斯坦奶牛、水牛、绵羊、山羊、猪、猕猴、大猩猩、人、小鼠的同源性依次降低,分别为99.8%、98.2%、96.8%、92.8%、83.5%、79.8%、79.7%、79.5%、71.9%。进化树所得的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分类结果一致。通过蛋白质结构预测,发现南阳黄牛CD14没有跨膜结构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我国血吸虫病的传播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关系密切,采取以前的防治策略难以控制湖沼型血吸虫病的传播。研究旨在探索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综合防治新策略的效果。方法:选取了江西省鄱阳湖地区、每年常规实施化疗防治措施的2个干预村和2个对照村进行现场研究。新的干预措施于2005年全面实施,主要措施包括封洲禁牧、“以机代牛”、改水改厕、渔船民粪便管理等措施,并强化健康教育措施,以降低人和耕牛作为钉螺传染源的作用。并于2005—2008年间连续观测了人群感染率、钉螺感染率以及哨鼠感染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措施实施后,经3个传播季节后干预组的血吸虫人群感染率降到1.0 %以下,其中爱国村从11.3 %降到0.7 %,新和村从4.0 %降到0.9 %(两两比较均P<0.001),且在第4个传播季节后分别持续下降至0.2 %和0 %。而对照组人群感染率出现上下波动,但仍维持在原来的基线水平。干预组一个草洲上的感染性钉螺密度在4个传播季节后分别从2.2 %和0.3 %下降到0 %(两两比较均P<0.01),而暴露于水体中的哨鼠感染率从79.3 %降至0 % (P<0.001)。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综合性防治策略能有效地降低日本血吸虫病在耕牛、人群和钉螺间的传播,这一策略现已被采纳为中国新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