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30年来,中国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增长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经济体制结构、消费结构方面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存在的差异,在实证分析中利用Panel-data(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FEM)模型,检验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对各地区经济总体规模及资本产出效率的影响,指出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对推动经济持续与协调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现有研究成果上明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再构建评价模型。以CPI、PPI标准差和人均工资收入标准差反映区域间联系程度,以人均GDP基尼系数衡量区域经济差异,以山东省GDP增长率和相对GDP增长率标准差衡量区域发展情况,利用人均教育支出标准差、固定资本投资指数标准差衡量区域持续发展能力。最后,结合2003—2012年数据评价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以泉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发达地区也同样存在经济发展差异的热点问题,提出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另一层次含义,即发达地区内部的县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并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发达地区内部县域经济差异进行研究并提出实现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不断的演进,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促进经济的增长.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湖南省产业结构对长株潭城市群和非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6.
以永川职教城为案例,深入分析了“城校互动”中城市经济增长与职教发展的关系,试图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8.
以福建省9地市及67个县域单元经济及其结构的相关数据,利用区域重心模型,计算了1989—2010年全省逐年经济及结构重心.对这些重心及其动态演变轨迹的对比分析表明:1)22年来,福建省经济及三次产业产值重心整体偏离几何中心东南,呈现不均衡分布;2)全省经济及产业发展空间不平衡,东西与南北方向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3)近几年来,经济及其结构重心与几何中心距离逐步缩小,有趋于均衡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区域间存在劳动力市场供求、教育供给、工资水平等的不均衡,导致我国区域问教育差异较大,教育过度与教育不足并存。通过科学发展,努力促进教育体制改革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有利于解决我国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问题;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之间的平衡发展.使我国的教育与经济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和平衡。 相似文献
10.
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漳州市各区县经济总量与三次产业产值的面板数据进行经济增长效率的随机前沿分析,测算了不同时段各区县各产业的产出弹性以及产业贡献度,并计算各区县的经济增长效率.实证结果发现经济增长效率较高的区县呈现了区域性特征.对产业结构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效率较高的区县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效率较低的区县则是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跟不上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也是现阶段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实力已成为其经济地位的象征和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洛阳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千年帝都,牡丹花城”而著称,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区域经济、物流和运输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一个区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了研究分析三系统协调发展和影响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把经济、物流和综合运输构成一个整体,以主成分分析为主要方法,创新型地对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以成都市为实证,分析了成都市经济、物流和综合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发现三者之间的发展基本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通过对三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分析发现,2005年以前系统的协调度呈现下降趋势,之后呈现了稳步上升的趋势,说明之后的政策措施促进了系统协调性的发展,并且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找到了影响成都市三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运用数据包络法(DEA)测度了2001~2008年甘肃省14个地区的技术效率以及技术进步指数.结果表明: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仍然是依靠资本、人力投入的增加,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没有占到主导地位;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效率提高以及技术进步均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黑龙江省1990-2010年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根据基尼系数和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的动态变化分析,自1990年以来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扩大,并且已具有集聚趋势.选取1990、2000、2010年三个时间断面,运用ArcGIS软件对各县域单元人均GDP、NICH指数、Local Moran’s I进行地图可视化,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圈层结构,经济基础差的地区发展速度慢.到2010年出现了两个高水平集聚区,是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最后,运用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模块探索区域经济差异格局演化的原因,发现政府政策的倾斜程度和市场发育程度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运用非参数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结合数据包络法,以2002—2011年甘肃省14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测评了各地州市的技术效率以及技术进步指数。结果显示:甘肃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呈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效率的提高,而技术进步成为各个地区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效率提高以及技术进步均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金融产业集聚通过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金融资源效率,和自我强化机制效益等途径对区域实体经济影响,并促进整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石油、天然气消费之间的具体影响效应,在对1996—2013年我国GDP和石油、天然气消费量数据进行分类统计的基础上,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对其作了系统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石油、天然气消费存在长期均衡性,但经济的短期波动是造成石油、天然气消费短期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且经济增长对天然气消费的影响力度比石油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经济增长是引起石油、天然气消费的单向原因。为此,在今后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经济增长对天然气消费造成的影响,石油公司也可据此制定相应的对应措施,以避免经济增长对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