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国家建设低碳节约型建筑节能目标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地域性建筑的节能机制和采暖方式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进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宁夏地域性住宅建筑在基于集中供暖的建筑节能改造中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条件是宁夏六盘山地区地域性建筑采暖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对本地区的气候状况和环境条件的深刻理解,隆德县城既有住宅建筑在节能(采暖)改造中充分利用特定的气候要素,并结合现有采暖中存在的问题及本地区节能改造的总体规划要求和节能目标,经过大量的调研、资料收集和数据整理,并结合热工工况和采暖能耗的分析和评估,采取建筑外保温节能改造与集中供暖改造相结合的技术措施,从而达到提高能效并改善建筑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同时,从根本上减少采暖成本、降低能耗,促使地域性建筑的节能走向绿色化、低碳化的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2.
我国居民住宅建筑生活能耗差异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南北方10个城镇及农村居民建筑生活能耗进行全面调查, 利用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城乡用能水平与用能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筑使用能耗主要包括采暖能耗、降温能耗、照明能耗、家用电器能耗以及炊事能耗等5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 电力、天然气、标准煤是三大主要居住能源; 采暖、炊事以及家电是主要的能源消耗活动。城镇与农村能耗来源和用能结构存在差异,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能源是农村的3.2倍。城镇居民建筑用能以燃气和电力为主, 北方城镇燃气和电力分别占73%和20%, 南方城镇则分别占47%和23%; 农村居民建筑用能中, 电力和燃煤所占比例较高。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实施节能优先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赵国伟 《科技信息》2011,(9):I0325-I0325,I0418
目前,我国的住民用建筑节能状况虽然大有好转,通用设计的能耗水平比1980年时下降了50%左右。而新建筑中95%以上仍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3倍以上,所以建筑保温节能技术的发展是建筑节能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发展建筑保温技术及施工工艺是建筑节能的主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采暖能耗是我国寒冷及严寒地区既有建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能耗,而这些地区既有建筑约90%都是使用过程耗能大的所谓非节能建筑。因此,对寒冷及严寒采暖地区既有非节能建筑的节能改造是实现建筑节能和国家节能减排目标要求的重要部分。本文分析了既有建筑物的外墙保温构造类型、构造特点及保温要求,并提出几点房屋节能改造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廖文贤 《科技资讯》2009,(16):94-95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节约能源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21世纪建筑节能技术已经成为住宅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城市建筑水平的标志。住宅作为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场所,在其建设与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我国的建筑能耗量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1/4,居耗能首位。因此,在我国建设节能住宅,推广节能技术已经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了,也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我国政府把建筑节能列入“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2020年建筑节能远景规划目标”。节能环保意识已渐进入人心,节能住宅已成潮流。  相似文献   

6.
于海翔 《科技资讯》2007,(27):90-90
近年来建筑节能技术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当前国内外节能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45%.我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20%~25%,正逐步上升到30%.因此建筑节能是目前节能领域的当务之急.为此,不断地开发新的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实现建筑节能的技术途径,在尽量减少建筑内能源总需求量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的新能源,从而减少使用在建筑领域内易引起环境污染的能源.减少建筑内能源总需求量主要从建筑规划与设计,围护结构,提高终端用户用能效率,捉高总的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着手,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新能源的利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和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能耗在国民经济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大,但我国建筑用能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建筑节能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虽然已有许多成功案例,但是建筑领域对于节能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切实可行的节能技术和方法没有能够被大范围应用,这不能不令我们进行反思,除了技术以外我们还应在那些方面进行改进。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现状,阐述了建筑领域节能尚存的巨大潜力,并结合当前节能工作的具体情况,主要从管理监督角度提出了推进完善建筑节能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建筑节能——什么阻碍了你的前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各国,建筑是用能大户,建筑能耗已占到全球能耗的1/3,因此,建筑节能成为各国节能工作中的重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也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9.
采用住宅建筑节能技术可改善住宅建筑的室内热环境、提高住宅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空调采暖和降温期间的建筑使用能耗,从而降低居民的用电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陈建斌 《广东科技》2011,20(14):105-106
当前建筑能耗约占全球总能耗的40%,通过智能技术实现建筑节能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环保低碳意识的提高,对住宅的节能、便利、舒适与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产生了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智能化住宅。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近年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的成绩,研究分析了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能源工作的主要任务。特别强调保证能源安全供应是能源战线的一项首要任务、基本任务和长期任务,同时要大力节约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扩大能源国际合作,推动能源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可再生能源的基础科学问题及其相关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减小化石能源用量、增大核能与可再生能源份额成为构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重要发展路径。本文介绍了以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当前重点关注的有关基础科学问题及其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静电学中的能量问题作了几点探讨,并且对一些主要公式进行了对比,指出了静电场的能量是电场固有的,否定了超距作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节能利能与可再生能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能源在工业生产与民用生活中消耗量日益增大。我国的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能源利用率很低,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有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我国常规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战胜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能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按目前开采能力和探明储量计算,我国煤炭可开采作用150年,而石油仅20-30年,所以当今必须重视研究能源发展的新思路和模式,开发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未来的世纪,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逐步发展并最终成为主要能源。  相似文献   

15.
该文剖析了静电能,自能,相互作用能和电场能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在资源、政策、技术、经费支持、从业规模等方面的现状和取得的成绩;提出了在海洋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总结了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急需解决的激励政策和产业引导、稳定发电的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能效标识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实施范围,分析了能效标识制度与节能的关系以及实现节能的管理机制,讨论能效标识制度在国家节能补贴政策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加强能效标识制度节能效果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能源发展趋势及主要节能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回顾了世界能源发展的历史,展望了能源发展的趋势.在详细论述了我国能源现状的基础上,阐明了节能的重要意义,同时分析了节能的潜力,提出了节能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试析我国男子撑竿跳高主要技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图片、录像等手段对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技术进行一些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找出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主要技术差距,提出针对性的手段,试图提高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领域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为此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在战略层面加强了能源领域研究,围绕“工业节能”、“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及“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5个优选主题,部署了一批前瞻性科技项目。7年来,我国能源领域的科技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各优选主题落实情况良好。但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对能源领域提出的新需求、新挑战,需进一步强化科学统筹与优化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