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析旅游流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2005~2009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入境游客抽样调查资料》为主要数据来源,以北京入境旅游流外向扩散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入境旅游流外向扩散的20个典型旅游省市,借助SPSS、Excel等统计软件,从流量变化、流入指数等方面对北京入境旅游流外向扩散进行数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入境旅游流主要流向上海、陕西、广东、辽宁、天津和山东等经济发达或具有垄断性旅游资源的省市,北京入境旅游流外向扩散具有很强的资源导向性、经济导向性、距离导向性和交通导向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理论,测算河南省2000-2008年入境旅游流等级规模的zipf维数和huasdorff维数.结果表明,入境旅游流规模的等级分布具有极核群式结构特征;游客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基础设施优越的郑州、开封、洛阳等城市;入境旅游流规模的分形出现中间层次的弱缺,存在旅游流规模等级结构的断层;入境旅游流差异有逐渐减小的趋势.最后分析认为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旅游市场营销、城市职能定位等是影响河南省入境旅游流规模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地图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入境旅游口岸城市——广州的入境旅游流的地理分布和扩散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广州入境旅游流以商务游客为主体,一站式游客和选址同一口岸出入境游客比例较高.(2)广州入境旅游流的分布范围较小,总体上呈现东多西少、南密北疏的特点,集中分布在泛珠三角和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3)广州入境旅游流扩散能力较弱,旅游流空间扩散强度在目的地城市间分布不均衡,集中扩散趋势明显,向丰性和趋高性是其空间扩散的主要特点.(4)广州入境旅游流网络为典型的核心边缘网络,整体结构简单且集中化趋势明显,核心区包括广州、桂林和北京等15个城市,核心城市对边缘城市的辐射效应弱.  相似文献   

4.
利用区位熵指数和竞争态模型,探讨中国滨海入境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发展的竞争态势.结果表明:中国滨海入境旅游产业集聚水平高,典型区域空间分布呈三级分化格局,泛珠三角重心地位稳固,环渤海相对落后;典型省市之间的入境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表现出明显的经济和资源导向性,即经济发展越好、旅游资源禀赋越高的省市其专业化生产水平越高;典型区域间差异逐步缩小;但区域内发展不均衡,增长极的极化作用显著,发展相对放缓,次级增长中心发展潜力较大.文章最后从旅游合作、政府主导和产业要素优化与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均衡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5.
以2000年~2014年的入境旅游收入为基础,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位序规模理论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及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省际间入境旅游收入绝对差异呈上升趋势,相对差异呈缓慢缩小的趋势;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差异明显大于地带内差异,是省际总差异的主要来源,而东部地带内差异是地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其中东部沪、苏、浙的入境旅游收入长期处于前3位,云南是西部四省市入境旅游的领头羊,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是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区域发展政策、特殊事件与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论文最后提出了协调长江经济带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6—2010年西部各省区入境游客转移数据,运用入境游客转移态模型与矩阵,对西部各省区入境游客集散空间转移态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西部各省区是北京、上海、广东三大入境口岸旅游流扩散的重要"二次目的地"与集聚的重要"二次客源地",入境旅游流存在"东—西"阶梯式递进演化规律;(2)西部各省区与中部省区之间也存在"中—西"递进的入境客流集聚与扩散现象,中部部分省区成为入境游客继续西行的"中转站"与"二次集散基点",西部各省区域与中部省区形成典型的"中—西"阶梯式互动现象;(3)西部各省区之间同样存在入境旅游流集聚与扩散现象,资源禀赋效应与距离衰减规律是影响游客集散的两大主要因素,西部各省区入境旅游流集聚来源地与扩散目的地区域具有显著的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7.
2004年7月10日—8月28日,对北京、西安、上海、广州、昆明、桂林等6大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的游客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以问卷调查资料为依据,对中国不同类型的6大国际旅游热点城市的入境游客的人口学统计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对比发现,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具有明显的人口学统计特征,不同类型旅游城市又有自身的个性特征.进而提出中国整体入境旅游市场应该缩小对不同人群的吸引力差异,而不同类型旅游城市应该突出对不同人群的吸引力差异,以利于中国各国际旅游热点城市的入境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8.
入境旅游市场是中国旅游市场的重要构成,但近年来出现增速减缓甚至下滑趋势,多种因素的作用对入境市场带来不利影响,如全球经济低迷导致客源国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造成外币购买力下降,本研究从旅游目的地的供给角度切入,以北京市为典型案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将A级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和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具体关联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与入境旅游市场关联度最高,城市旅游形象虽然与北京旅游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关联,但不如上述两要素.研究创新点是在实例分析与北京入境旅游市场相关因素的过程中,对城市旅游形象与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定量分析,而且提供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其他城市问题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发展入境旅游是国家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落后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1995—2012年中国大陆入境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数作为衡量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指标,对大陆32个省市间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化态势和省际差异进行分析.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和绝对集中度指数对中国入境旅游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指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a来中国入境旅游获得了快速发展,省市间的相对差异不断减小,而绝对差异则呈现出持续增大的趋势;入境旅游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的趋势明显,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地成为入境旅游的增长极.最后提出中国入境旅游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旅游经济学研究与实践中应用统计预测理论,以定量的研究方法代替以往定性的方法,以吉林省入境旅游流为切入点,综合运用主成份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大量的市场调研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资料,研究了吉林省海外游客消费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石斌  马耀峰 《河南科学》2014,(9):1922-1927
依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1年和2012年)数据,运用SSM对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整体结构比较合理,主要目标客源市场保持相对稳定,目前的营销策略比较得当,但是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总体发展速度要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竞争能力较弱.同时结合Shift-Share分析图表,提出了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入境旅游营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2001-2015年新疆15个地、州、市的入境旅游流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绝对集中指数、首位度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进行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动态演化及空间一致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入境旅游流流质和流量整体上表现为上升的趋势,演化特征以2007年为分界点分为两个阶段;在入境旅游流流量方面,新疆各地、州、市的绝对差异越来越大;在入境旅游流流质方面,仅乌鲁木齐市始终为优质旅游流,其他各地、州、市均存在波动现象,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整体来看,新疆各地、州、市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的空间一致性结构正在向良性方向发展,但入境旅游发展的类型和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为研究对象,借助SPSS软件计算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nich指数,分析2009—2018年湖南省旅游经济差异的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南省各地级市(州)的旅游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入境旅游经济的收敛和分散格局更显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为研究对象,借助SPSS软件计算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nich指数,分析2009—2018年湖南省旅游经济差异的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南省各地级市(州)的旅游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入境旅游经济的收敛和分散格局更显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入境旅游发展相对滞后,亟待提高在研究中的被关注程度.而关于入境游客对西部旅游热点城市的旅游认知研究,是西部入境旅游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对西部城市国际旅游形象的树立、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等方面极具参考价值.基于此,本文以2008年5-10月在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13个旅游热点城市所...  相似文献   

16.
以新疆14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矩阵模型,选取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和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作为空间错位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了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质量之间存在的空间错位关系,结果表明:①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流质量之间存在空间错位,两个重心错位2.13个经度,1.09个纬度。②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流质量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地州市成块状分布;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区域位于东部和南部;未发生空间错位的分布在中部。③空间错位可分成五种类型,其中双高区数量最少,正逆向区数量最多,双低区和正逆向区数量相当,缺少中等区。  相似文献   

17.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2):117-122
以2011—2015年河南省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衡量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方法探讨河南省五大旅游区之间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性以及空间集聚.研究表明:河南省入境旅游虽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地市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呈持续增大的态势;五大旅游区在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上也呈现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区域差异明显;此外河南省入境旅游向热点旅游地集聚的态势较为显著,五大旅游区分离系数减小,核心城市旅游区聚集态势显著,空间集聚增强,而且洛阳市、郑州市、焦作市、开封市等地成为入境旅游经济的增长极.五大旅游区入境旅游经济的差异性主要与当地旅游资源、交通区位和旅游设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入境旅游流 (客流 )为研究对象 ,以中国 1 2个旅游热点城市 (京、沪、苏、杭、宁、西、穗、深、厦、桂、昆、蓉 )为实证 ,凭借大量的市场调查和国家旅游局有关资料 ,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 ,研究了来华入境旅游流、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动态规律 .  相似文献   

19.
以云南省16个州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及泰尔指数等定量研究方法,对2000—2016年云南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特征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云南省国内及入境旅游经济均呈现绝对差异加速增大、相对差异缓慢缩小的态势。国内及入境旅游经济地带内差异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滇南、滇中及滇东内部差异变化是造成其差异变化的主要原因;地带间差异与总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同俱乐部"现象明显,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显著,国内及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均经历了由"双极核心"到"多极核心"的演变过程。影响省域地级市间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资源禀赋、交通通达性及旅游服务设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变化受旅游资源禀赋及旅游服务设施影响较大,交通通达性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变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在旅游经济学研究与实践中应用统计预测理论,以定量的研究方法代替以往定性的方法,以吉林省入境旅游流为切入点,综合运用主成份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大量的市场调研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资料,研究了吉林省海外游客消费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