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蒹葭  梁宁 《广东科技》2016,(12):44-46
正食源性疾病影响人群广,致病因子多,早期识别难。但在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省疾控中心),有一群专门和食源性疾病斗智斗勇的科学工作者,他们为了"早、快、准"揪出食源性疾病的"真凶",历时十余年,对食源性疾病暴发识别与应对技术进行整合研究。"食源性疾病暴发识别与应对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所  相似文献   

2.
基于信息技术的食源性疾病防范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源性疾病有重大的危害,完善的公共卫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而食品安全又是重中之重.建设包括应急暴发、散在性病例在内的食源性疾病预警与控制系统,是当务之急.该文研究的内容为食源性疾病预警与控制系统,采用信息技术,建立可持续的、综合性的食品卫生安全体系,能对食源性疾病作出积极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控制,并降低食源性疾病对健康及社会的影响.食源性疾病预警与控制系统主要由信息收集系统与信息处理决策系统组成.信息收集系统是基于已有前期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数据资料及现有的管理体系,应用计算机网络、数据仓库及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建成数据传输和图文并茂的可视系统相配合的食源性疾病预警信息网络.信息处理决策系统具有决策支持能力,从而增强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和应用能力,实现食源性疾病信息的快速传输、资料共享和及时有效的预警控制.  相似文献   

3.
食品安全是当今全球公共卫生和影响健康的一个重点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世界每年的1/3以上的人发生食源性疾病,我国食源性疾病发病也较高.不安全食品对于人类健康的威胁十分严重.本文分析了国内食品安全监督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于保障消费者健康,预防食源性疾病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安明  杨军鹏  李梅基 《甘肃科技》2015,31(2):124-125,140
根据白银市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结果分析,了解食源性疾病的现状和发生规律。收集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发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白银市5~8月为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临床表现中15.19%的患者出现发热症状,24.84%的患者有恶心、呕吐症状,出现腹痛腹泻的病例61.87%;原因食品分布中,肉与肉制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占18.61%,水果引起的占16.56%;发患群中,男性占62.38%,女性占37.78%;从就诊年龄分析,10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应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提高公众卫生防病意识,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地检测出食源性致病菌的存在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目前,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领域的纳米粒子技术已日益成熟.系统介绍了光学纳米粒子、磁性纳米粒子等技术在微生物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识别食源性疾病的阳性病原体检出高发区域并进行精细尺度的空间制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核密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感知病例位置信息的可变带宽核密度分析方法(case-location-aware adaptive kernel density, CLA-AKD),并采用该方法对浙江省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病例点开展空间点模式分析,探索其空间聚集特征.结果显示,副溶血性弧菌的阳性检出率在浙江省内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在浙江省沿海周边地区阳性检出率较高,特别在湖州市、绍兴市、宁波市和温州市等地均探测到较为明显的“高高”聚集区域.研究结果为探索有针对性的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数以亿什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是因食用被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饮用水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食源性疾病对人们健康安全产生威胁,是目前世界上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是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关键环节。传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耗时长且操作繁琐,检测结果和控制效果不佳,不能满足安全快速检测的需求。采用准确、快速、灵敏的检测技术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合理有效的检测,建立方便快捷的食源性快速检测技术,对确保食品安全和保障人类健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全世界普遍公认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食源性致病菌,其广泛存在于各种乳制品、蔬菜、肉类等食品中,对人的健康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如何有效地检测出单增李斯特菌的存在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介绍了单增李斯特菌的传统检测方法以及各种快速检测方法(免疫学方法、生物传感器、基于噬菌体检测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将HACCP这一世界公认的食品安全控制系统引入野外施工食堂卫生管理当中.方法采用文献检索,事故分析、现场调查和Delphi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野外施工食源性疾病危害分析、建立关键控制点,形成野外施工食堂管理HACCP管理规范,并组织实施.结果实施HACCP体系后,从业人员手、餐具、菜墩、抹布的抽查合格率有显著提高,食堂从业人员以及参加施工人员对饮食卫生以及食堂卫生管理知识的掌握显著提高.结论在野外施工食品卫生管理中引入HACCP管理体系,控制食源性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绩效.  相似文献   

11.
《广东科技》2008,(15):120-120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数以亿计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是由于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饮用水引起的。微生物污染也是危害我国食品安全的头号杀手。为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民众健康,控制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食品安全关系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生物学因素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最主要原因。本文概述了食品安全及其影响因素,对生物学影响因素及其检测技术进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广东科技》2008,(17):100-100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数以亿计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是由于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饮用水引起的。微生物污染也是危害我国食品安全的头号杀手。为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民众健康,控制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通信系统无源非线性引起的互调干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通信系统中无源互调干扰产生的基本理论、产生机理、减小措施以及分析与建模,总结了无源互调干扰的探测、定位和测量方法.认为无源互调产物是多载波通信系统的重要干扰源,包括接触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在内的无源非线性是这种干扰的根本起因.目前关于无源互调幅度的分析计算还局限在幂级数方法上,今后关于无源互调问题的研究重点将是无源非线性物理模型的建立,以及由容易测量的低阶无源互调幅度预测高阶幅度更为有效方法的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日前,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对抗震救灾公共卫生实用技术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主要是针对地震以后可能发生的急性和突发疾病,提出防疫的技术和相应对策。针对易发的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虫媒传染病、皮肤病、食源性疾病等方面共30种传染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微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等危害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由于经营者违法违规,制假贩假以及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部门的制度漏洞和管理漏洞等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深入阐明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与治理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应对我国食品安全制度体系进行整体的研究和设计,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渐进性、消耗性疾病,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及消瘦。糖尿病一旦发现即为终身性疾病,不仅病程长,还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目前有效控制,除了合理治疗和精心护理外,让患者更多地了解和掌  相似文献   

18.
为加强餐(饮)具的卫生管理,我站对县城区内200户公共饮食单位的366份消毒后待用的餐(饮)具,采用随机抽样使用专用大肠菌群快速检验纸片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合格率仅占57.38%,提示在餐(饮)具消毒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餐(饮)具消毒管理,切断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控制和降低食源性疾病对健康的破坏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专门制定了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而关于“食品安全”概念.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和检验局界定为“食品在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构成健康风险”:中国质检总局则持“食品在规定的使用方法和用量的条件下长期食用,对食用者不产生可观察到的不良反映”等认识,明显存在需研讨及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大同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变应原分布情况,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采用比较斑点免疫印迹法(dot-IBT)对可疑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1 192例测定变应原特异性IgE抗体,包括吸入组和食入组变应原。结果 1 192例可疑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中,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为89.8%,食入性变应原阳性率为36.7%。吸入性变应原前6位依次为艾蒿58.31%、普通豚草27.10%、树木组合2(柳树/杨树/榆树)22.40%、律草15.77%、尘螨组合1(屋尘螨/粉尘螨)15.18%、猫毛14.60%。食入性变应原前6位依次为蛋清13.34%、牛奶7.47%、黄豆6.63%、花生6.29%、牛肉4.61%、羊肉4.61%。艾蒿致敏程度较高,阳性级别3级及以上的患者占68%;其他变应原阳性级别多分布于2级及以下。各季节总阳性率分别为春季22.81%、夏季36.57%、秋季26.51%、冬季6.46%。各年龄组总阳性率幼少组29.95%、青年组42.28%、中年组21.39%、老年组6.38%。结论 大同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最主要的变应原为艾蒿,变应原阳性率受季节、年龄的影响并存在一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