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的兴起使机器大规模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就不得不正视“人与机器的关系”这个问题。在西方产业化的早期,人与机器之间只是简单的操作与被操作的关系。由于社会制度的问题,同时也因当时科技水平的不发达,人与机器之间相处得很不融洽。在新兴的工厂里,工人们的地位低下,每天都得为了跟上机器的运转节奏而长时间超负荷地工作,却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相当的报酬。机器被工人们仇视着,毁坏机器的事件经常发生。  相似文献   

2.
刘湧泉 《科学通报》1959,4(17):563-563
我国科学工作者注意机器翻譯这个問題是从1956年开始的。不过当时注意这个問題的人还不很多,从事研究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只是在苏联英俄机器翻譯的实驗成果传到中国之后,机器翻譯这个問題才引起更多人的兴趣。 1958年起,机器翻譯研究工作开始正式进行。最初的工作是分散地进行的。1958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計算技术研究所成立了机器翻譯研究組,該組在与語言研究所的密切合作下专門进行俄汉机器翻译。同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語言研究所正式成立了专門的研究小組,該組与計算技术研究所合作研究俄汉机器翻譯,与外国語学院合作研究英汉机器翻譯。同年  相似文献   

3.
英文检索机器化的基础是字母,因为英文都是字母拼成的。很早以前我就想把汉字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把这些组成部分的单元与英文字母同等看待。那是在1943年,当时还没有出现电子计算机,还没有文字检索机器化。那时只要求检索迅速而可靠,汉字旧有的各种检字法都不能满足这个要求。那时也还有电报号码如何更直接与汉字结构相适应的问题。当时我想的一种新部首检字法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来出现了文字机器化方法,新部首检字法也很自然地适合于机器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正>18世纪末,伴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人类开始步入工业革命时代,逐渐以机器取代人力,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手工业作坊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历史学家也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而在过去的10年当中,大量由人类管理的任务和控制系统逐渐被自动化设备所替代,甚至在多数情况下,人工智能机器所做出的决定已优于人类。所以,此时人类和软件驱动的机器日益形成替代关系,而不再是互  相似文献   

5.
白石 《科学24小时》2014,(1):55-56,F0003
<正>虽然细胞是自然界中效率很高的天然"机器",但是这个机器并非"永动机",它也有生老病死的历程。当我们体内的一些关键细胞出问题时,我们就会生病。如果这些关键细胞大批老化甚至死亡时,我们就不得不面临死亡的困扰。为了让人类能够活得更长寿一些,一些科学家正在想办法让细胞变得更强大一些,以此延缓细胞的老化和死亡。  相似文献   

6.
当工具能够反复执行同一个动作的时候,就成了机器。当机器能够利用自然的能量产生动力的时候,人类就将摆脱沉重的体力劳动。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完成了这个历史性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出现在英国,随后迅速波及全世界。 1711年,英国人纽考门发明了一种用水蒸气产生动力的机器。这个机器的主要部分是一个圆柱形的金属桶和一个烧蒸汽的锅炉。桶里有一个可以自由上下移动的活塞,移动的时候活塞的边缘不会漏气。锅炉的蒸汽管通过阀门和圆桶相连,阀门打开的时候,蒸汽推着活塞向上移动,蒸汽充满后关闭阀门,用凉水将圆桶的外壁冷却…  相似文献   

7.
<正>或许3D打印机这个奇怪的机器你见所未见,也从未了解过3D打印技术的概念,但你可能会记得一些电影中的场景:在《星际迷航》中,主人公对一台机器发出"水"的口令,一杯水就出现了;《云图》中,丰富的食物被机器"打印"出来;《第五元素》中,由一台机器"打印"出女主角的骨骼、肌肉和皮肤。3D打印机就这样披着魔法世界中  相似文献   

8.
<正>"机器换人"是一个大工程。在中国制造看来这个工程已经势在必行,劳动力的缺乏让机器人市场充满商机。就浙江而言,计划5年投资5 000亿元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如此大手笔加上这阵势,机器人的时代或许真的不再是专家口中随便说说的"元年"和"指数暴涨"了。但是,就目前而言,"机器换人"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难题重重待解决大投入致望而却步一方面,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价格较高,动辄几十万数百万甚至更高,这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特别是大量经济实力不强的中小微企业,无力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的分支——专家系统是当今的热门。这是第一个以商品和设备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的分支。报刊上连篇累牍的文章高度赞颂专家系统奇迹般的应用,从而推动着新产品新设备的问世。这种令人兴奋的基调,力求加强这样一个时代的神秘感,在这个时代里智能的和谐的机器帮助人们解决多种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或许3D打印机这个奇怪的机器你见所未见,也从未了解过3D打印技术的概念,但你可能会记得一些电影中的场景:在《星际迷航》中,主人公对一台机器发出“水”的口令,一杯水就出现了;《云图》中,丰富的食物被机器“打印”出来;《第五元素》中,由一台机器“打印”出女主角的骨骼、肌肉和皮肤。3D打印机就这样披着魔法世界中的神器形象走向公众视野。  相似文献   

11.
正气候科学正在人类与机器之间缔结更加完美的联盟。机器学习领域在过去20年间取得很大进展,人类能不能在国际象棋之类的比赛中击败计算机这个问题不再令人有所疑问;我们赢过计算机的概率几乎就像在仰卧推举比拼中对战叉车。但是,问一下目前的计算机国际象棋冠军,也就是谷歌的  相似文献   

12.
几何定理机器证明2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景中 《科学通报》1997,42(21):2248-2259
由于传统的兴趣和多种原因,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在自动推理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吴法发表至今20年,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研究和实践有了很大的进展。对无序几何命题而言,代数方法、数值方法均能有效地判定其真假,消点法、搜索法更能生成其可读的证明。几何不等式机器证明的研究,由于多项式完全判别系统的建立,也有了突破。研究领域已由机器证明扩展为包括几何作图在内的一般几何问题的机器求解,并有了实际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拨号分子     
<正>建构新的化学合成物曾经是工匠的手艺。可是,那早已时过境迁。在实验室的一角,一个像咖啡店里意大利浓缩咖啡机大小的机器静静地搅拌,发出蜂鸣声。机器配置的不是饮品,而是复杂的化学物质。整个生产流程全自动化。针筒压紧,将溶液通过一组通心粉粗细的管子滴入反应容器。在装入原始材料和收集反应结果的过程中,手不接触任何装置。然而,这个其貌不扬的机器将会是放逐化学界魔族的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14.
战幕已经拉开,日本和美国正在为建造新一代“思维”机器而竞赛,这种机器将统治未来的信息革命……。 1981年的一天,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主任米歇尔·L·德尔道索斯(Michael L. Dertouzos)收到了一位刚从日本回国的同事的调查报告,它简要地叙述了日本人打算制造革命性的人工智能计算机和比现有机器怏100~1000倍的超级计算机。这个文件德尔道索斯党得很熟悉。“我开始着慌了,”他回忆说,“我叫了起来,‘天哪,这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更多的公司转向机器人和(或)电子程序控制,他们正发现这种转换仅仅是第一步。他们需要人去操纵设备。这已迅速地变成工业的最大和最复杂的问题之一——重新训练工人。考虑上述情况,大规模装配厂的训练部门正准备为将要来临的在向机器人的转变重新训练电学技师。这个涉及到新机器人的操作和编程的课程将持续一星期。课程的大纲首先以机器人控制器所包括的范围开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能真正地思考呢,还是永远只能具有人工的智能呢?为了回答这令人困扰的问题,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Alan Turing)于1950年设计了一种简便而天才的模仿测试(图灵认为让某人提出问题,分别由人和计算机来回答,如果辨别不出回答者是人还是机器,则可认为这部机器具有智能——译者注)。他还预言,思维机器将在世纪交替之前出现。去年晚些时候在波士顿的计算机博物馆有史以来第一次举行了这种所谓的图灵测试。  相似文献   

17.
人的能力(智能)以及它的物理存在都表明智能机器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制造一个新的不同的智能机器。那末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就是:“人工智能机器能模拟人类的智能吗?”与此相关的问题是:“理解事物意味着什么样的含义?”“自我意识是什么?”什么叫有意识?”等等。目前机器的能力与这些问题都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它们与人的差别。量子力学的理论与方法也许是通向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8.
认知工程     
机器的出现,给科学家提出了人一机关系问题,从而为工效学(有的国家又称为人体工程学或人的因素工程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今天,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又提出了人一计算机关系问题。计算机虽然也是一种机器,但是同普通的机器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解决人一计算机关系问题不能用传统的工效学方法,而应该用新的概念,新的理论和新的研究方法。这就是认知工程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9.
人脑·计算机·模糊数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运动创造了人脑,人脑又创造物质与精神的文明。在物质与文化两类人造产物中最有特色的东西恐怕有两个,一个是电子计算机,一个就是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子计算机是数学的一种物化,它是人脑的廷伸。现在,计算机正从人脑的外向辅助工具转变为对人脑的内向模拟。提出了机器智能的问题。这个转变引起了数学上的变革,数学,在把客观世界清晰化,把人脑思维绝对化的前提下曾经谱写了何等美妙的乐章,今天却要求她重新摩写人脑智慧中最生动、最有特色的另一侧面——非清晰、非绝对化的一面。这似乎是与数学本身不相容的一种要求,然而,历史的辩证法却显出了一颗奇特的种子,这就是模糊数学。模糊数学,或者,非清晰性数学,是信息革命的重要工具,是软科学的语言。机器智能不可能等待人脑黑箱完全打开以后再搞,也不可能完全抛开这个黑箱去搞。人脑是思想的器官,就必有便于思想的结构,在其物质的结构之中,必然蕴藏着一定的数学形式结构和规律。思维科学—非清晰数学—计算机科学将形成机器智能发展的一个新的轴心。  相似文献   

20.
吴佑寿 《科学通报》1991,36(4):241-241
汉字识别属于超多类模式识别的范畴,涉及数字信号处理、机器智能、自然语言理解等学科,在学术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汉字识别又是把汉字输入计算机的手段之一,在办公室自动化、机器翻译、人工智能以及盲人阅读等方面都有实用意义。 近十几年来我国学者在汉字识别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国际上对这个问题也极为重视。本文扼要介绍国内外有关研究工作的现状,并对汉字描述、识别方法与特征选取,以及分类策略与分类树三个问题作较详细的评述,最后提出几个应予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