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低管电压技术联合低碘浓度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使用东芝320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扫描,分别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分,对比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取量.结果 A,B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低于A组,且有效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72.95%,B组患者有效碘摄入量较A组减少18.29%,两组图像噪声值、左冠脉开口处强化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噪声高于A组,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双低"扫描方案能降低有效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2.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对32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同时在1周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 10例患者共40支血管无狭窄;7例患者12支血管无法评价,可评价16支血管当中10支有狭窄,6支无狭窄;3例患者共12支血管完全无法评价;300例患者共1 200支血管当中,785支血管不同程度狭窄,415支血管无狭窄;320例患者当中15例检出心肌桥,3例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和筛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可变螺距(VHP)技术在320排CT急性胸痛三联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44例采用320排CT行胸痛三联检查的患者,与54例单独行320排CT主动脉成像、52例肺动脉成像及48例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生成的图像分别进行对照,针对患者基本资料、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差异.三联组与对照组中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优良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联组与对照组中降主动脉、右冠状动脉中段、左主干、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左冠状动脉旋支近段及左冠状动脉旋支远段血管强化CT值不同,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所有血管增强CT值均大于300 HU.两组患者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结果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HP技术可以一次扫描完成急性胸痛患者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的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与单纯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CTA成像对比,图像质量无区别,对于急性胸痛病因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探讨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iterative model reconstruction,IMR)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低造影剂总量与低流速条件下,在25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中的可行性;并评估其对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的影响。将50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对正常剂量和低剂量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选择120 kV、约220 mA·s、45 mL对比剂、流速4.5 mL/s。低剂量组选择80 kV、约155 mA·s、40 mL对比剂、流速4.0 mL/s,其余扫描条件保持一致。对照组使用滤波反投影法(FBP)对数据进行重建,低剂量组使用IMR算法对数据进行重建。对两组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价和客观统计分析包括强化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辐射剂量。结果 2名医师对动脉期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较高。低剂量组各段血管强化CT值、SNR、CNR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明显低于正常剂量组。说明在头颈部CTA检查中采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低流速与低对比剂总量扫描模式结合IMR重建技术既可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又可以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和较低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烷(CTAC)在氯仿/环己烷(体积比为6 5)-少量水(含有鲁米诺)溶剂所形成的逆胶束介质中, 鲁米诺和碘的化学发光可以得到大大增强,据此,采用静态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简易、快速测定碘的化学发光新方法.详细研究了R值([C(H20)/C(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CTAC的浓度、pH值、鲁米诺浓度对化学发光信号强度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测定碘的线性范围为0.005~2.0 μg/mL,检出限(3σ)为0.001μg/mL,对浓度为1.0μg/mL的碘标准溶液进行了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3.83%.将本法用于食盐中碘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螺旋CT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螺旋CT双期扫描胰腺癌30例,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注射对比剂100mL,分别行胰腺期(注射后30~35s)和肝脏期(注射后65~70s)扫描,并测量各扫描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计算出肿瘤 胰腺的密度差.结果 正常胰腺组织的平均CT值,在胰腺期和肝脏期分别为(119±17)Hu,(99±16)Hu,而肿瘤组织的平均CT值分别为(51±18)Hu,(61±12)Hu,胰腺 病灶增强差值分别为(66±28)Hu,(37±24)Hu,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别.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探究冠状动脉CTA改良扫描方式并双低技术的临床应用。将60例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人,两组均采用碘普罗胺300mgI/mL,A组(22≤BMI≤26kg/m2)为实验组,对比剂总量均为50m L,监测层(ROI)置于左心房中部;B组(体质量无要求)为对照组,对比剂总量按0.8mL/kg计算,监测层(ROI)置于升主动脉,记录不同扫描部位CT值,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分析。监测层置于左心房跟踪扫描,有效避开了上腔静脉伪影的干扰,提高了检查成功率。在冠状动脉CTA成像中,监测层置于左心房,使用低浓度及低剂量对比剂,根据不同BMI进行个性化扫描,实验组可以提供与对照组常规扫描相似的图像质量,不但降低了碘摄入量,而且降低了碘对心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不同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在冠状动脉CTA心律不齐中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对心律不齐12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40例,A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超快速螺旋100 k V Flash模式扫描,B组120 k V Flash模式扫描,C组行双能量(100 k V,140 k V)螺旋扫描,对3组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0例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率为97.6%,97.8%和99.2%,平均有效剂量A组(0.80±0.05)m Sv,B组(1.63±0.14)m Sv,C组(8.73±2.95)m S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0 kV Flash模式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扫描速度快,辐射剂量低,可作为心律不齐低剂量冠状动脉CTA临床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首过期内双输入肺灌注成像对肺结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因肺部疾病需要进行增强扫描的133例患者,包括36例炎性肺结节和97例恶性肺结节,采用东芝320排CT对其进行首过期容积灌注成像,采用自适应迭代重建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并使用双输入数学模型最大斜率法进行灌注指数的定量分析,采用感兴趣区(ROI)技术测量肺结节及正常肺组织的肺动脉血流量(PA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AF),比较正常肺组织及不同肺内病灶的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构成比的差异.结果:肺部CT灌注成像总的最大有效剂量为6.47 mSv;36例炎性肺结节的PAF均值为(140.6±50.8)mL/min/100mL,BAF均值为(28.1±27.3)mL/min/100 mL;97例恶性肺结节的PAF均值为(53.1±25.2)mL/min/100 mL,BAF均值为(84.4±20.6)mL/min/100 mL;133例患者在病灶对侧同层面正常肺组织的PAF值为(130.6±20.8)mL/min/100 mL;BAF值为(1.6±2.7)mL/min/100 mL.3者之间的灌注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灌注成像技术能评估肺组织及肺结节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构成比情况,对恶性及炎症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Iterative Model Reconstruction,IMR)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低造影剂总量与低流速条件下在25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中的可行性,并评估其对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方法 将50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对正常剂量和低剂量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选择120kV、约220mAs 、45ml对比剂、流速4.5ml/s,低剂量组选择80kV、约155mAs、40ml对比剂、流速4.0ml/s,其余扫描条件保持一致。对照组使用滤波反投影法(FBP)对数据进行重建,低剂量组使用IMR算法对数据进行重建。对两组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价和客观统计分析包括强化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辐射剂量。 结果 2名医师对动脉期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较高。低剂量组各段血管强化CT值、SNR、CNR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低剂量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明显低于正常剂量组。结论 在头颈部CTA检查中采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低流速与低对比剂总量扫描模式结合IMR重建技术即可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又可以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和较低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对比剂在冠状动脉血管CTA图像的效果,以期找到最佳的对比剂给药方案.方法选择36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浓度、不同的注射速度、不同的剂量进行分组.结果对比剂浓度不同的3组患者CTA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20 mg/m L浓度的等渗对比剂进行CTA扫描图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胰腺癌的价值。方法 :16例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 ,动脉期延迟 2 5s,门静脉期延迟 60s ,以 3mL/s团注造影剂 80~ 10 0mL。测量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 ,计算肿瘤 -胰腺密度差 ,同时对胰腺周围血管进行观察评价。结果 :肿瘤的平均CT值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分别为 (4 7± 8)HU、(5 3± 10 )HU ;正常胰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CT值分别为 (10 9± 16)HU ,(76± 13)HU ;肿瘤 -胰腺密度差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各为 (70± 18)、(2 3± 12 )HU ,二者差异明显 (P <0 0 1)。胰周动脉侵犯在动脉期显示好 ,静脉侵犯在门静脉期显示好。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获得最大的肿瘤 -胰腺密度差 ,动脉期结合门静脉期对胰周血管侵犯的评价更全面 ,提高了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128-SCTA)检测冠状动脉斑块CT值,联合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评价冠脉斑块的易损性.方法选择100名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50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0例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行冠脉CTA检查,并根据CT值的不同,将这些患者的冠脉斑块分为易损斑块(CT值60 Hu)、混合斑块(CT值60-129 Hu)和硬斑块(CT值130 Hu).所有患者均采集血样,进行炎症因子hs-CRP,IL-6及MMP-9检测.结果 1)血清hsCRP,IL-6及MMP-9水平在UAP组明显高于SAP组(P0.01).2)UAP组易损斑块占总斑块数的52.9%,硬斑块组占总斑块数的17.6%,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SAP组易损斑块占总斑块数的19.4%,硬斑块数占总斑块数的51.6%,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1);易损斑块在UAP组的分布显著高于SAP组(P0.001).3)hs-CRP,IL-6及MMP-9与斑块CT值呈负性相关(P0.01).结论 128-SCTA可用于评估冠脉斑块的形态学特点,为冠心病患者早期发现易损斑块提供一种安全、简单、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80 k V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算法在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0例行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心率均小于65次/min,体质量指数25 kg/m2,均采用Flash扫描模式,随机分为A组(120 k V)和B组(80 k V),B组根据原始数据重建方法不同分为B1组(传统滤波反投影,FBP)和B2组(正弦确认迭代重建技术,SAFIRE).主观对各组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分析比较各组噪声(SD)、平均CT值(SI)、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和有效辐射剂量(ED)的差异.结果 A组和B2组主观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的图像噪声显著高于A组(P0.01),SNR和CNR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的图像噪声显著低于B1组(P0.01),SNR和CNR显著高于B1组(P0.01);A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7.30±0.68)m Sv,B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0.79±0.10)m Sv,B组辐射剂量明显小于A组,平均减少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相同管电压时,与FBP算法比较,SAFIRE算法能显著改善冠脉的图像质量;对于BMI小于25 kg/m2的患者,采用80 k V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算法可在不影响图像诊断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探讨多排螺旋CT多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回顾分析静宁县人民医院从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入院检测的60例胰腺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上述患者入院后即对其进行多排螺旋CT三期扫描与超声影像学检测,将结果与肿块病理检测结果对照。评估患者采用不同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螺旋CT检测技术各项评估指标均优于超声检测技术,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患者三期扫描CT值均高于胰腺炎患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胰腺肿块患者应用多排螺旋CT多期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具较高诊断符合率、特异性及敏感性,肿瘤分期更加准确,有效提高患者预后及生存水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病人的护理方法,提高病人的造影质量,以期达到最佳造影效果.方法:对我院进行的147例造影病人实施全程的心理干预.结果:造影病人积极配合,图像质量佳,造影效果良好.结论:在进行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是保障病人造影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的技术.方法采用螺旋CT进行双期或延迟扫描,用非离子造影剂优维显300mg/ml,总量75~100ml,按照1.5~2.0ml/mg,注射速度2.0~3.0ml/min,由高压注射器自动注射,注射完成时间25~30s.在不同时期对肝脏进行双期或延迟扫描.结果233例肝脏增强扫描检查患者中,224例获得较好动脉期、门脉期和实质期的图象,9例患者动脉期图象显示不满意;其中的6例因门脉高压而引起,3例因注射失误造影剂外渗引起,2例因出现轻度过敏反应引起.结论SCT增强扫描检查可获得非常满意的不同时期的图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56螺旋CT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头颈动脉造影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进行的282例造影病人实施全程护理、干预.结果:造影病人极积配合,顺利完成造影,CT质量效果好.结论:在进行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及头颈动脉造影过程中进行科学全面的心理护理,是保障病人造影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的技术.方法采用螺旋CT进行双期或延迟扫描,用非离子造影剂优维显300mg/ml,总量75~100ml,按照1.5~2.0ml/mg,注射速度2.0~3.0ml/min,由高压注射器自动注射,注射完成时间25~30s.在不同时期对肝脏进行双期或延迟扫描.结果233例肝脏增强扫描检查患者中,224例获得较好动脉期、门脉期和实质期的图象,9例患者动脉期图象显示不满意;其中的6例因门脉高压而引起,3例因注射失误造影剂外渗引起,2例因出现轻度过敏反应引起.结论SCT增强扫描检查可获得非常满意的不同时期的图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外周血中B型脑钠肽的浓度水平来评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管病变程度。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3年1月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资料完整的中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年龄均大于56岁,平均年龄大约在(56±6)岁,其中正常对照组30例,不稳定心绞痛(UA)30例,心肌梗死(AMI)30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或256排螺旋CT确诊。结果: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组的因子浓度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而不稳定心绞痛组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说明因子浓度越高,冠状动脉血管病变越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