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性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地区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运用"源-路径-受体-影响"(SPRC)模型分析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发展脆弱性影响机理,从资源、环境、经济以及社会4个方面综合构建了沿海地区发展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消除评价指标间冗余信息,结合RBF神经网络方法,对沿海各个地区在海平面上升情景下发展脆弱性进行了相关研究.结论显示,中国华东、华南沿海地区脆弱性等级较高于华北、东北沿海地区,而各区域内部脆弱性等级差异较小;从时间演变分析,2006-2016年,中国沿海地区整体脆弱性等级呈上升趋势,局部地区保持平稳.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影响下2050年广东沿海地区风暴潮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广东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灾害时空分布逐渐发生变化。本文根据近30年来广东沿海地区18个验潮站的风暴潮资料以及近60年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结合前人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与海表温度关系研究以及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平面上升趋势的预测研究,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2050年广东省沿海地区风暴潮淹没范围进行了预测,并对不同区域风暴潮的危险性进行了分析评价。从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滨海构造物和承灾能力5个方面构建风暴潮承灾体脆弱性评估体系,完善了广东省沿海地区风暴潮脆弱性指标预测模型,通过该模型对2050年该地区风暴潮脆弱性进行了评估。在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风暴潮灾害危险性评价和脆弱性评估的基础上,对2050年广东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绘制了该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价图。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农村地区防洪减灾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根据地形数据、河道断面数据以及水文数据,采用二维水动力模型对万泉河下游农村地区洪水淹没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以乡镇和行政村为研究单元,选择反映农村地区社会脆弱性和自然脆弱性的13个指标构建脆弱性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域脆弱性进行了定量研究,并绘制了脆弱性分布图.结果表明:万泉河下游农村地区暴露度较高,敏感性较低,应对能力较弱,综合分析整体脆弱性较低;区域脆弱性差异较大,不同地区脆弱性有着不同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AHP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北疆各地州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AHP方法,选取13项敏感因子建立北疆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权重;结合AHP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了8个地州对各项评价指标的综合隶属度;根据隶属度大小,对生态脆弱性程度分级,得到北疆8个地州的生态脆弱性分级图;最后,分析了各地州生态脆弱性成因和发展对策.计算结果与相关文献记录数据一致,证明该方法兼具2种方法的优点,适用于生态脆弱性评价.本文研究成果也能为北疆地区制定发展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国家脆弱性是评价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以及环境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性评价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筛选凝聚力、政治、经济、社会、环境5个子系统的16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组合权重,构建国家脆弱性的评价模型,选取阿富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的评价模型,得到了2006~2017年国家脆弱度指数,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国家脆弱性的影响,为相关国家干预策略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为了测度各个国家的脆弱状态,衡量气候变化对于国家脆弱性的影响程度,并预测国家采取的减轻气候变化风险的干预措施的总成本。针对传统的国家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存在主观性太强、缺乏探究国家治理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等问题,提出引入了模糊层次分析及时间序列模型,选取十大脆弱国家的数据综合运用了MATLAB、EVIEWS等软件进行求解,结果与实际情况接近,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得出气候变化增加了国家脆弱性的程度、干预措施的总成本包括社会成本、经济成本、政治成本等结论。  相似文献   

7.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环节。为了探究气候变化下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脆弱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将脆弱性三要素理论与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构建出气候变化下城市基础设施脆弱性的空间分析框架,并以长三角城市群各地级市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脆弱性三要素的空间分布与空间相关性分析,发现三类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各异,脆弱性更多地取决于城市单元个体的行政级别、经济水平以及所属行政区域等因素,应将降低基础设施脆弱性的策略体系融入区域一体化政策中。  相似文献   

8.
考古遗址剖面研究正在突破传统文物考古研究的学科局限,应用孢粉学、地质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和新技术新方法,提供研究人类历史有意义的信息.通过对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剖面中各种元素、粒度等指标的综合研究分析,区分了剖面各种指标对人为影响、自然影响的响应程度,并且利用主要受自然影响的指标恢复了5 050~4 000 cal.aB.P.间尉迟寺遗址地区的气候变化历史.在与经典亚洲夏季风指标对比的基础上,探讨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气候变化与原始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古遗址剖面气候研究中使用代用指标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海平面上升情景下中国沿海地区发展的脆弱性和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通过分析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机理,定义了沿海发展脆弱性内涵,构建了沿海发展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聚类模型实现对沿海地区发展脆弱性的综合评价.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和广东省属于高脆弱,江苏省和山东省为较高脆弱地区,浙江省、天津市、海南省和辽宁省为中等脆弱,河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福建省为低脆弱.最后,通过对沿海各地区脆弱性影响因子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沿海地区发展建议:加强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效率以及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对于提升沿海地区应对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判别分析探析气候变化对国家脆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作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加剧许多国家的脆弱性。针对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国家不稳问题,使用判别分析、时间列分析、Holt-Winters无季节指数平滑拟合等方法,建立气候变化下的国家脆弱性评价模型和国家瘫痪的预测模型,并运用MATLAB,SPSS等软件对问题进行求解。通过研究影响因素,对防止国家成为脆弱的国家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多因素多角度出发,基于熵值法对郑州市1990—2013年生态环境综合脆弱性进行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1990—2013年生态环境综合脆弱性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郑州市1990—2013年生态环境综合脆弱性总体上呈波动缓慢下降趋势,从演变过程看,可以分为波动下降阶段(1990—2002)和波动上升阶段(2003—2013).2从系统层指标来看,子系统指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脆弱性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而生态环境抗压力脆弱性指数呈持续快速下降趋势.3将选取的13个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各项指标均通过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因素和城镇化发展因素是郑州市生态环境综合脆弱性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南方红壤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生念脆弱区.生态退化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分析鄱阳湖流域生态脆弱性成因的基础上,建立了鄱阳湖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继而评价了鄱阳湖流域的生态脆弱性.研究表明鄱阳湖流域严重脆弱区、比较脆弱区、一般脆弱区和轻微脆弱区的面积分别为18.96%、29....  相似文献   

13.
针对路段型随机用户均衡模型,提出了将随机均衡状态下的加权平均出行成本作为交通网络效率的度量方法,应用泰勒中值定理,给出了基于该网络效率的需求脆弱性指标的敏感性分析,发现当起点出行需求量扰动不大的情况下,敏感性分析方法计算的需求脆弱性指标可以近似代替传统方法计算的结果.结果表明:需求脆弱性指标的敏感性分析方法是可行的,合理改善对该指标较为敏感的出行地区的交通出行量,可以提高整个路网的可达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管理(pressure-state-response-management, PSRM)模型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和CRITIC法确定指标的综合权重,计算出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生态脆弱性指数,揭示了其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趋势;运用冷热点分析方法,探究了生态脆弱性的空间聚集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分析了影响生态脆弱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11—2021年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性以轻度、中度脆弱为主,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总体呈“西高东低”的显著特征;2011、2016、2021年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性平均值分别为0.392、0.417、0.376,整体处于中度脆弱水平;剖析驱动因子可以发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景观多样性指数、年均气温对区域内生态脆弱性有较强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贵州乌江流域的42个县(市)为例,论述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区划的主要原则,探讨了脆弱性区划的指标,并进行了量化。在此基础上,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并确定了各影响因子(即区划因子)的权重,经过综合评判,笔者把流域内生态环境脆弱性划分为五种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着水资源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南部降水增加,北部减少,进一步加剧我国水资源南北分布的不平衡.迅速的气候变化将加速物种的绝灭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促使陆地物种向两极方向和高山地区转移.气候变化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化;农业生产成本和投资增加.因此,气候变化将影响着未来自然资源的数量和地域分布及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利用降水资料、地形资料与社会经济数据,建立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楚雄州)洪涝风险评估体系及评估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洪涝指标的权重值,再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建立各影响因子模型,并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软件对数据结果制图,对致涝因子危险性、孕涝因子敏感性和承涝因子脆弱性3个指标进行分析,得到楚雄州洪涝风险的危险性、敏感性、脆弱性和综合风险评估指数.结果表明:楚雄州致涝因子危险性最高的是双柏县,危险性值是0.575,危险性最低的区域是元谋县,危险性值是0.067;楚雄州孕涝因子敏感性较高的是元谋县,敏感性值是0.392,敏感性最低的是双柏县,敏感性值是0.074;楚雄州承涝因子脆弱性最高的区域是双柏县,脆弱性值是0.194,脆弱性最低的区域是楚雄市,脆弱性值是0.011.洪涝风险综合评估的最高风险区域主要是双柏县,风险指数是0.437,最低风险的区域主要是元谋县,风险指数是0.137.  相似文献   

18.
《河南科学》2016,(11):1903-1909
以少震弱震区——陕北地区25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构建以暴露性、敏感性、抗灾恢复力三方面因素为主的15项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各地区脆弱性指数,绘制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空间分异图.结果表明:陕北地区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榆林地区高于延安市,其中榆林市东南部部分区县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较高,延安市各区县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差异较大,影响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分布密度.陕北地区地处汾渭等地震断裂带边缘,地质地貌环境复杂脆弱,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其潜在的地震灾害风险有待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9.
 经主成分分析将22个烟叶常规化学指标转换为22个主成分新指标,并通过采用模式识别技术,对烟叶进行了无监督式的分类,建立了各类型烟叶的综合评价模型,阐述了云南省不同地区、品种和部位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识别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 Physical Power System,CPPS)脆弱性并制定相应脆弱性防控策略,从结构的角度,建立电力网为IEEE118节点系统、双星型信息网和网型信息网2种具有不同子网络结构的CPPS相依网络模型.提出一种相依节点对重要度综合指标,该指标可以辨识对CPPS结构脆弱性产生重大影响的相依节点对,克服单层网络指标的局限性.基于相依网络连锁故障模型,分别采用随机攻击策略和蓄意攻击策略,分析2种CPPS的结构脆弱性,并研究关键节点保护策略对2种CPPS结构脆弱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机攻击策略下,网型信息网CPPS的结构比双星型信息网CPPS更加脆弱.蓄意攻击策略下,优先攻击相依节点对对网络连通性的破坏程度更大.合理选取关键节点保护策略的保护节点可以改善系统的结构脆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