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毛泽东是公认的伟大的政治家,他在很多方面包括对外交问题、全球问题都提出过了不起的战略思想,但他不喜欢处理实际外交问题,所以在外交上他总是离不开周恩来。1949年~1950年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毛泽东不快的苏联之行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目的是商讨两国间的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为斯大林祝寿,重点是处理1945年国民党政府同苏联政府签订的  相似文献   

2.
容之 《世界博览》2009,(18):64-66
1949年,面对新中国的诞生,基于同一种价值信仰的苏联媒体开始了对新中国的热情讴歌。本文是苏联《星火》杂志1949年11月第45期刊载的第一篇报道新中国成立的文章,随后《星火》再次不惜笔墨以专刊形式来介绍红色苏联的新盟友——中国以及斯大林的亲密战友—毛泽东。  相似文献   

3.
1949年初,为了了解新中国对苏联的立场和政策,斯大林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了西柏坡。双方就《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涉及到的中国主权问题,苏联向中共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问题,新中国政权的性质和对外政策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会谈。会谈的结果大大消除了斯大林对毛泽东的疑虑,苏方采取了支持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立场,中共也明确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相似文献   

4.
1949年初,为了了解新中国对苏联的立场和政策,斯大林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了西柏坡.双方就<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涉及到的中国主权问题,苏联向中共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问题,新中国政权的性质和对外政策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会谈.会谈的结果大大消除了斯大林对毛泽东的疑虑,苏方采取了支持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立场,中共也明确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相似文献   

5.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联、美国、英国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谈。会上,三首脑就德国、波兰、南斯拉夫、联合国等战后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或初步协议。①会议之前和会议期间,苏、美、英还讨论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问题,结果,三国签订了秘密的“雅尔塔协定”。这个协定“是在没有中国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而作出了直接牵涉四大同盟国之一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决定。……这是  相似文献   

6.
3月5日是斯大林逝世纪念日,有关斯大林死亡的真相,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斯大林研究和苏联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悬案。关于斯大林的逝世,存在着许多神奇的传说。而解析斯大林死亡之谜,不仅有助于我们解读斯大林,而且也有助于了解苏联当时的历史真相,了解苏联在斯大林逝世后发生转折变化的起源。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解密了许多苏联时期的档案,它促进了近十年来的斯大林学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斯大林时代及其苏联历史的真相,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刘少奇在1950年1月中旬得知胡志明秘密抵达中国境内后,即指示中国有关部门派人护送胡志明安全来京。由于毛泽东、周恩来此时都在莫斯科访问,在刘少奇的精心安排下,胡志明又前往莫斯科。他此行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拜会毛泽东和周恩来,请求中国的援助,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希望能够得到苏联的援助。斯大林对毛泽东说,他希望援助越南抗法战争这个职责还是主要由中国来承担。  相似文献   

8.
国家安全是世界各国政府追求的最基本目标之一。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正是苏联追求国家安全与利益的表现。但是,不论苏联签约的出发点是怎样高度的现实主义,由于苏联没能做到知己知彼,错误判断了德国的侵略意图,又由于苏联的国家安全战略与利益扩张紧密相连,最终促使苏联下定决心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来其获取利益范围的行动已大大超出了确保国家安全的范围,最终这一条约并未给苏联带来安全与利益,从长远战略角度考察同样也是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9.
十年前的2月14日中国和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十年来的历史充分显示了这一条约的伟大作用。条约签订后,毛泽东同志在离开莫斯科时向苏联人民告别说:“人民可以看得见: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十二月二十一日,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逝世以后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斯大林同志诞生的一百周年纪念。当这个日子来到的时候,我就想起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九年在延安庆祝斯大林六十寿辰时,曾经写过一篇《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的文章,其中说:“庆祝斯大林,这不是一件应景的事情。庆祝斯大林,这就是说,拥护他,拥护他的事业,拥护社会主义的胜利,拥护他给人类指示的方向,拥护自己的亲切的朋友。”我又想起毛泽东同志一九四九年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的庆祝斯大林七十寿辰的大会上所致的祝词:“斯大林同志是世界人民的导师和朋友,也是中国人民的导师和朋友。他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并对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作了极其杰出和极其宽广的贡献。中国人民在反抗压迫者的艰苦斗争中,深切地感觉到斯大林同志的友谊的重要性。”经过三、四十年之久,在今天重温这些话,感到又是多么亲切!  相似文献   

11.
在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斯大林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一九五六年写的《斯大林时代》一书的译本,作为一种纪念,这是很有意义的。对于斯大林,国际上有许多著作,但是资产阶级笔下的著作绝大部分都充满了偏见,有的加以歪曲和诬蔑。美国进步作家斯特朗的这本小书,却基本上作了公正的评价。斯特朗对于苏联和斯大林,可以说是有相当充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她从一九二一年就到苏联,在苏联生活和工作了三十几年,为了编辑英文的《莫斯科新闻》和进行写作,作过广泛的旅行和采访,同苏联人民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对于斯大林,她不但熟知苏联  相似文献   

12.
苏联哲学博士沃尔科戈诺夫教授长期从事研究有关斯大林的传记史料,他的新作《胜利和悲剧——斯大林的政治肖像》即将问世。现将他在苏联《文学报》上为该书写的前言摘译如下。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情况:那个叫喊得最凶的和发誓发得最厉害的人,正是希望把最坏的货物推销出去的人”。苏联放声叫卖、四处兜售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就是这样的一种破烂货。近年来,苏联头目重又亲自出马,为推销“亚安体系”大肆活动。去年十二月初,克里姆林宫公然把“亚安体系”列入苏联同阿富汗签订的所谓“友好睦邻合作条约”。接着,苏斯洛夫竟向来访的日本社会党委员长发号施令,要日本为实现“亚安体系”“积极行动起来”。去年九月,印度外长访苏,葛罗米柯也向他重提“亚安体系”;今年三月,柯西金出访印度,再次兜售。人们不禁要问:苏联把“亚安体系”偃旗息鼓数年之久,为什么又作为“一个紧迫的问题”而反复推销呢?  相似文献   

14.
当前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是否从传统的欧洲东移到了亚洲?这是一个存在颇多争议的问题。笔者也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欧洲集中了美国最大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这种情况在冷战前和冷战后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当年美苏对峙的重点在欧洲,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历次战略调整也都是针对苏联的。例如1949年~1954年奉行的“地区性遏制战略”,1954年~1967年实施的“大规模报复战略”,1967年~1991年运用的“灵活反应战略”,无不如此。欧洲仍是核心,但情况确有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最近许多读者来信问“雅尔塔格局”是怎么形成的?它有哪些特点?我们特发表下面这篇短文。所谓雅尔塔格局是指二次大战后以美苏两极为主导的世界战略格局。因该格局是1945年2月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的苏美英三国首脑(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议上奠定  相似文献   

16.
以"三个代表"思想解读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苏联模式窒息了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气勃勃的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毛泽东关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邓小平理论初步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真正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一边倒”的对外方针是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来的。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三大方针之一(另外两大方针是气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新中国站在当时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当时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针.一是因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8.
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各领域开始"向苏联学习"。1953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对苏联进行了首次访问。他们回国后的经验介绍促进了苏联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同时,学习苏联科学也带来诸多问题,如强调科学的政治性和实用性,导致中国科学界对已有的正确观点进行批判。因此考察1953年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苏联与苏联科学带来的影响,有助于认识1949年以后中国科学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平均主义的敌人”(《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314页)这句名言,是斯大林早在1934年联共(布)党召开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来的。斯大林为什么要批判平均主义? 又为什么把问题提得这么尖锐?  相似文献   

20.
1933年1月,随着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新的战争策源地在欧洲形成。如何对待纳粹势力的崛起?这是当时摆在整个进步人类面前、特别是欧洲人民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苏联提出了一个正确的战略方针,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来遏止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企图。同时战争也催生了新的科技革命的早日来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