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刘祖武 《科学通报》1985,30(11):845-845
铕(Eu)在彩色电视机中作为红色荧光材料,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彩色电视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某些稀土杂质的存在将引起亮度的降低,其中以铈危害最大。1979年Donohue在一项专利中报告:他从模拟的含有Ce与Eu的二元稀土混合物的盐酸体系中,用光化学法实现了Ce与Eu的分离,分离系数β约为17。由于他的工作是在盐酸介  相似文献   

2.
经典的Belousov-Zhabotinsky化学振荡反应(简称BZ反应)是指在酸性介质中,在金属离子(常见的是铈离子)的催化下,一些容易发生溴代反应的有机物被溴酸盐氧化所引起的化学振荡反应,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类化学振荡体系。1978年K(?)r(?)s等人发现,在  相似文献   

3.
张培善 《科学通报》1962,7(6):43-43
1953年,G.Donney 和 J.D.H.Donney 根据氟碳铈矿(Bastnaesite)、氟碳钙铈矿(Parisite)、栾琴钙铈矿(Roentgenite)和新奇钙铈矿(synchisite)的化学成分中含 CeFCO_3和 CaCO_3分子的多少而提出了该四种矿物作规律变化的理论,并作出了矿物化学成分、晶格常数和折光率规律变化的图解。1959年,曾依此图解而判断有新矿物出现的可能性。1960年,J.McConell 研究了CaCO_3的天然的第三种变体——正性方解石,证实了氟碳铈矿-正性方解石系列矿物的存在,即氟碳缔矿-氟碳钙铈矿-栾琴钙铈矿-新奇钙铈矿-正  相似文献   

4.
梁树权 《科学通报》1958,3(3):87-87
铈常用其具有氧化为四价之性质而易于与其他希土元素分离,用溶剂萃取以分离铈的方法也可基于此。铈之溶剂萃取除以硝酸铈(Ⅳ)形式外,亦有以铜铁试剂盐、三氟噻吩代丙酮盐(TTA 盐)等形式萃取。  相似文献   

5.
冯新德 《科学通报》1966,11(9):407-407
高铈盐与有机还原剂如醇、醛、酮和胺等可以组成氧化还原体系能顺利地引发乙烯类单体聚合,但关于它们的反应机构未见确切报导。我们研究了硝酸铈铵与一元醇、一元酮、多元醇和安息香等组成的氧化还原体系对丙烯睛水溶液聚合的影响,茲简述如下: (一) 硝酸铈铵与一元醇的氧化还原体系及其反应机构:(1) 如果以单独使用高铈盐的聚合速度为1,则加入醇后的聚合速度增加至1.5—4左右;(2) 不同一元醇的聚合  相似文献   

6.
《科学通报》1959,4(7):241-241
根据过去研究的结果,铈在矿物中大多成三价的状态而存在。虽然在某些矿物中(如钍铈矿)发现有四价铈,有时甚至于以四价铈为主要组分(如方铈石cerianite)但象这样的矿物为数是不多的。在研究我国产的易解石和新发现的震旦矿时,测出其中的铈主要成四价的狀态。以后又檢查了挪威产的一种易解石,同样发現有四价铈存在。因而使我們想到,矿物中四价铈的存在可能是比較普遍的,并不象过去所了解的那样少。在矿物中,铈与铁往往共生。假如铈成四价的狀态与亞鉄同时存在于矿物中时,过去是沒有办法来测定它們的含量的。因为当矿物以酸溶解时,即发生氧  相似文献   

7.
段春凤  刘光明  张志锋  崔华 《科学通报》2009,54(8):1099-1104
发现罗丹明B可诱导经典的铈离子催化的Belousov-Zhabotinsky(BZ)反应, 产生振荡的化学发光. 这一新化学发光振荡体系, 即罗丹明B-丙二酸-溴酸钾-硫酸铈铵-硫酸化学振荡体系, 具有明显的双峰振荡特点. 反应物的初始浓度对振荡图形有显著的影响. 为了研究化学发光峰产生的机理, 构建了一个通用型电压和发光同时检测的实验平台, 将该体系的电压振荡图形与发光振荡图形进行了对照. 根据化学发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的研究结果, 提出了一个可能的化学发光机理. 初步认为两个发光峰分别与Ce(Ⅳ)和Br2氧化罗丹明B的中间产物有关. 本工作为复杂的化学振荡反应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凌达仁 《科学通报》1988,33(10):743-743
氧化还原离子交换法分离铀同位素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该法能够成功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足够大的同位素富集系数和足够快的U(Ⅳ)-U(Ⅵ)的同位素交换速率。因此,两者成为离子交换法分离铀同位素的基本研究内容。近年来,不少作者较深入地研究了在各种环境内,特别是盐酸介质中的U(Ⅳ)-U(Ⅵ)的电子交换反应的动力学,得到了半交换期小于0.1s的结果。从而在日本建立了盐酸为介质的阴离子交换法富集铀同位素的中间试验工厂。  相似文献   

9.
中国稀土元素在农业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解惠光 《科学通报》1991,36(8):561-561
稀土元素的生物活性研究是本世纪初开始的,1917年中国钱崇澍与美国Ostenhout发表了钡锶铈对水绵生理作用的研究结果.1933年苏联等研究了碳酸镧、草酸铈对小麦营养生长的影响,指出镧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1935年起对稀土的肥效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指出混合稀土或单一稀土在适宜剂量下,可使豌豆和橡胶草含胶量大幅度提高.二次大战后他与合作者着重研究了微量天然放射性稀土元素及其同位素对农作物的影  相似文献   

10.
研究发现, 在pH 9.37 的BR缓冲体系中, 典型四环素类药物盐酸土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盐酸四环素、盐酸金霉素与氯金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金纳米颗粒在500~550 nm 波长范围内显示出特征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且吸光度值与四环素类药物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据此建立了测定四环素类药物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分析新方法. 该方法能分别检测0.5~20, 0.5~16, 0.5~16, 0.5~20 μmol/L 范围的盐酸土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盐酸四环素和盐酸金霉素, 对应的检出限分别为0.20, 0.16, 0.15, 0.18 μmol/L. 对浓度为20.0 μmol/L 的盐酸土霉素进行了15 次平行测定, 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53%. 该方法成功用于合成样和片剂中土霉素的测定, 且根据溶液颜色变化实现了上述四环素类药物的三原色可视化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1.
铁(Ⅱ)与4-(2-噻唑偶氮)-间苯二酚反应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克安 《科学通报》1992,37(11):1003-1003
4-(2-唑噻偶氮)-间苯二酚(TAR)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显色剂,它能与几十种金属离子形成有色络合物,它们最大吸收波长大多在500—550nm,摩尔消光系数为(2—6)×10~4。Fe(Ⅱ)与TAR络合物的最大吸收约为730nm,试剂的最大吸收小于550nm,因此用TAR光度法测定Fe(Ⅱ),对照性好,干扰小。但由于Fe(Ⅱ)的不稳定性,至今,它与TAR反应的平衡机理尚未进行过认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洪广言 《科学通报》1989,34(12):911-911
一、引言 前文在研究五磷酸铈晶体中Ln~(3+)对Ce~(3+)发光强度的影响时,发现当加入少量的Eu~(3+)和Yb~(3+)离子到CeP_5O_(14)晶体中能使Ce~(3+)的发射产生严重的猝灭现象,以致于用Ce~(3+)的302nm吸收带激发晶体时,观察不到Ce~(3+)的发射,或者十分微弱。令人费解的是Yb~(3+)离子在紫外和可见区无吸收带,Yb~(3+)离子的加入应该成为一个稀释离子,现却使Ce~(3+)的发射产生严  相似文献   

13.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铬铈比例的CrOx-CeO2/Ti-PILC催化剂(Cr/Ce摩尔比分别为1:0,6:1,4:1,3:1,0:1,总负载量Cr+Ce为8%(质量比)),并研究了各催化剂上正丁胺的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随着Cr/Ce比例的升高,正丁胺的催化降解活性提高.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对不同铬铈比例催化剂的结构、氧化还原性能、表面酸性质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铬铈相互作用提高了催化剂上的酸性中心强度和活性氧物种的流动性;当催化剂中含有少量CeO2时,铈对铬的助催化作用更明显,且两者的协同作用加强,更有利于正丁胺的吸附和氧化.  相似文献   

14.
丘坤元 《科学通报》1981,26(19):1176-1176
近年来,亲水性单体如丙烯酰胺(AAM)或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与丙烯腈分别接枝到聚氨酯或聚乙烯醇上,得到具有抗凝血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其中铈盐是在室温下异相接枝共聚合常用的一有效引发剂。Halpern报道了聚环氧丙烷(PPG)与4,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以脂肪胺或芳胺扩链剂合成的聚醚氨酯(PEU),可用铈盐引发AAM接枝共聚合。本文将报道我们最近研究的,关于丙烯酰胺以硝酸铈铵(CAN)引发接枝聚合到由聚四亚  相似文献   

15.
白云鄂博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的共面网定向附生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学明 《科学通报》1998,43(2):209-212
首次在白云鄂博碳酸岩岩墙中发现了氟碳铈矿和氟碳钙铈矿等稀土氟碳酸盐矿物 ,并运用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研究表明 ,氟碳铈矿很少呈单一均匀晶体存在 ,多含有氟碳钙铈矿微细客晶 ,沿 (0 0 1)面网与其构成规则的共面网定向附生结构 (epitaxy) .氟碳钙铈矿也含有氟碳铈矿微细客晶 ,它们形成规则的面衍生结构 .这种面衍生结构是矿物因结晶介质的化学成分变化所引起的 ,是从碳酸岩浆中直接结晶过程中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喷砂毛化处理、化学刻蚀和氟化处理复合法在X52管线钢表面成功地制备了超疏水表面.十七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HFTTMS)对其表面进行低能化修饰.研究了化学刻蚀液浓度、化学刻蚀时间对管线钢表面形貌及表面与水的润湿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盐酸浓度下,随着化学刻蚀时间的延长,管线钢表面与水的接触角增大;然而当化学刻蚀时间过长,管线钢表面与盐酸反应过久,表面微结构的复杂程度减小,接触角将减小.随盐酸浓度的升高,管线钢表面与盐酸反应变得剧烈,表面微观形貌变得复杂,分形维数增大.当盐酸浓度过高时,表面微细凸起结构又被腐蚀掉,导致表面复杂程度降低,分形维数下降,与水的接触角随之减小.试样在7 mol/L的盐酸中刻蚀1.5 h后,喷砂毛化管线钢表面能获得最佳的表面复合结构,经氟化处理后,与水接触角为156.4°,获得良好的超疏水性.  相似文献   

17.
纳米铁颗粒物表征及其对2, 4-二氯苯酚的脱氯降解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纳米铁超细粉进行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X光电子能谱(XPS)等结构表征, 并研究了其对2,4-二氯苯酚的吸附降解性能. 结果表明, 实验所用纳米铁超细粉呈核-壳型结构, 颗粒粒径为30~40 nm, 其表面含有大量的Fe3O4钝化氧化层; 为去除纳米铁表面的钝化层, 提高其活性, 对其进行盐酸酸化, 探讨了酸化前后纳米铁在不同投加量下对2,4-二氯苯酚的降解去除情况. 实验发现, 活化前的纳米铁对2,4-二氯苯酚的去除主要为吸附过程, 活化后的纳米铁则能够迅速与2, 4-二氯苯酚发生降解反应. 当铁的投加量为150 mg时, 反应溶液中可检测到苯酚、2-氯酚、4-氯酚等降解产物的出现, 说明纳米铁对2,4-二氯苯酚的降解主要为脱氯反应.  相似文献   

18.
溴化铯、溴化镨在氢溴酸介质中反应的相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惠 《科学通报》1995,40(19):1774-1774
80年代初,Meyer将CsCl和PrCl_3溶解在浓盐酸介质中反应,生成中间体(CsPr_2Cl_7)(hyd),然后再生HCl气氛下进行高温脱水得到CsPr_2Cl_7化合物,其反应为:CsCl+2PrCl_3·7H_2O(?)(CsPr_2Cl_7)(hyd)(?)CsPr_2Cl_7 (1)Meyer认为此反应机理亦适用于溴化物(CsPr_2Br_7)的合成.1994年,王红等人以四元体系MCl-GdCl_3-HCl(22%)-H_2O(25℃)的相关系为基础,对Meyer合成MRE_2Cl_7(M,RE=Cs,Pr; K,Dy)型化合物的合成机理从理论上给予了新的解释,但对溴化物的合成机理未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侯建敏 《科学通报》1997,42(5):536-540
光合作用中最核心的步骤之一是在反应中心进行的原初反应,PSⅡ反应中心原初反应的机理研究已日益成为国际光合作用研究的焦点这一.1987年Nanba和Satoh首次分离纯化出PSⅡ反应中心D1/D2/Cyt b559复合物以来,国际上对PSⅡ反应中心的原初电荷分离(Charge separation)、电荷重组(Charge recombination)和能量传递过程的动力学性质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及烧孔谱(Hole-burning Spectroscopy)等技术进行研究,已取得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是,由于PSⅡ反应中心中色素分子的吸收光谱重叠严重,其吸收光谱在675nm处仅有一个吸收峰,无法选择性地激发原初电子供体P680,实验得到的数据比较复杂,不同实验室得到的动力学数据以及对实验数据的解释,都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完全相反.本文以菠菜叶绿体中的PSⅡ颗粒、PSⅡ核心复合物(CP47/CP43/D1/D2/Cyt b559)和PSⅡ反应中心复合物(D1/D2/Cyt b559)为材料,用皮秒和飞秒激光技术对光系统Ⅱ反应中心电荷分离和能量传递的动力学进行研究,测定出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内部β-胡萝卜素和原初电子供体P680之间的能量传递以及PSⅡ反应中心原初电荷分离的时间常数,提出了可能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20.
蒋丽金 《科学通报》1990,35(22):1681-1681
1.反应条件 竹红菌素只有在氧和光(400—490nm)同时存在时才发生自敏光氧化反应。但竹红菌甲素(HA)并不能与~1O_2生成光氧化产物,而是激发态HA与基态氧~3O_2反应生成产品。 前面提到:HA或竹红菌乙素(HB)光敏~3O_2产生~1O_2的量子产率和自敏光氧化速率的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