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信公众号已成为传统媒体进行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为了给关注藏族文化的网络群体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以及推动发展青海贵德地区文化输出与藏文信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文章以贵德藏文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法对该平台的内容、用户以及阅读量等数据进行分析.探究本公众号对贵德地区文化输出和藏文信息的影响力及传播状况,为藏文信息的普及和推广营造更好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2.
基于玉树地震灾区藏文文献遗产的特点和受灾实况,文章从建设藏文文献数字化基地、组建藏文文献专业人才库、搭建州县际联席会议平台、成立国家级古籍保护单位和出版地方性典籍文献丛书等几个层面,探讨了藏文文献遗产保护机制的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才宗 《果洛科技》2007,(2):34-35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面对这样的时代,掌握好科技文化知识是必须具备的能力。对一个民族来说,首先要能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来解释好这些知识,取其精华,丰富自己的民族语言,才能更好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4.
有关秦汉简牍中的“秫米”和“黍米”的名实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梳理了传世典籍及出土文献中关于“秫”的记载,发现晋及以前农学和本草学家多认为“秫”是“黏粟”;晋以后开始出现争议;宋代及以后尽管出现多种争论,但“黏粟”仍是各家的主流观点。综合分析秦汉简牍帛书中“秫”和“黍”的相关记载,发现二者为不同的作物,不存在相通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岭南词从清初开始崛起,此期以“岭南三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最为出色。大均词多抒写故国之思与哀怨之情,词风雄浑,词境开阔,想像飞腾,成就甚高;梁佩兰词清刚幽峭,陈恭尹词寄托深远,亦属出类拔萃者。“岭南三家”使得岭南词坛风气大开,在岭南词史上有特殊意义。屈大均、梁佩兰又和岭外词人有词学交流,这对于扩大岭南词的影响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学界素有“岭南词派”的观点,此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而且涉及文化的转化。在翻译界,对于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有归化异化之争。本文作者把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概括为三个方面,从实现“文化对等”的层面用实例论述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7.
杨明霞  鹿丽 《科技信息》2007,(10):124-124,81
中英文中的数目词皆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形成了数字在中英文翻译中存在重大差异。本文比较数目词“一”在中英文中的翻译差异,指出英汉互译绝不能一味直译,应根据各自文化,并结合背景知识进行翻译,以达到准确传达词语外延及内涵意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戏剧翻译对戏剧的传播有重要的作用。表演是戏剧创作的目的,为实现戏剧的顺利传播,戏剧翻译中应注意可表演性。译者在翻译戏剧文本时,应综合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期待,目的语文化的归化作用以及舞台效果等因素,以实现译文的可表演性。  相似文献   

9.
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这似乎成为了译界的一种共识。因为一般翻译,只要译出原文的意思,语言通顺,即大致可以。但是诗歌翻译,除要译得忠实于原文外,还要求传达原文的风格,表现出原文的美感。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里,“洗澡”应该算是动宾结构动词,但按照字典的解释,“澡”本身就有“洗”的意思。“洗”与“澡”既然同样是动词,“洗澡”就应该是“洗东西”的联合结构动词。本该表示“洗东西”的联合结构动词,在现代汉语里为什么成为“洗身子”的动宾结构动词呢?本文拟上溯到“澡”及“洗澡”的原来用法,并将“洗澡”的演变过程做进一步研究。通过早期“澡”的用法,便可了解这个词是表示“洗身子之一部分”的动词,但起码在明代初期之前,这个动词的单独用法便开始转弱了起来,因而在当时的白话小说里几乎看不到“澡”的动词用法了。这种情形使得动词“澡”变成了暗示“洗身子”意思的名词,形成了现代汉语的“洗澡”一词。一、序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作为日本人容易误用的例子,经常提到的是“洗澡”一词。例如,“澡洗完了”便是典型的误用形式。正确的说法必须说成是“洗完了澡”。“洗澡”的“澡”是动词“洗”的宾语。“洗澡”和“帮忙”作为有代表性的离合词,已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这是把动词按动宾结构进行研究的,作为动宾结构应该怎样使用却并没有提及。在《康熙字典》中,不仅有“澡,洗也”的说法,也有关于“澡”本来用法的解释,它们对“洗澡...  相似文献   

11.
韩吉利 《科技信息》2012,(7):410-411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词多义现象在一定的意象图式的基础上,借助隐喻和转喻模式实现的,是由基本词义向其它词义的引申,而且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相互关联。本文以red为例进行探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不仅使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外语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是”作为焦点标记词时,有提示焦点和强化重音突显焦点的作用,一般陈述句中焦点标记词“是”可以加在动词前的任何成分之前,使之成为全句的焦点,而在包含主谓宾的陈述句中,焦点标记词“是”的位置取决于宾语的特性;在特殊疑问句中,焦点标记词“是”只能置于疑问词之前。同样,作为焦点标记词的“很是”、“最是”的主要作用也在于更加凸显和强化焦点。  相似文献   

13.
衡量译作不能简单地依照所谓"忠实"原则,因为译者与作者、译者与原文本之间横亘着地域和时空的界限,以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翻译绝对不是一种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译者应根据原语的语言、文化功能,在译入语中做到功能上等值。  相似文献   

14.
对工人阶级文学党性原则,列宁早在1905年就有过精辟而又具体的阐述(见《列宁选集》第一卷《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一文,工人阶级的文学事业正是在这个原则的指引下,才在后来的革命进程中取得那样辉煌的成就,工人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对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有其光辉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文本互涉或文本互指性。受到俄国学者巴赫金的启发,朱莉娅·克力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她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任何一部作品里的符号都与未在作品中出现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相交织,每一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折射,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互相参照,彼此牵涉,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从而构成文本过去、现在、未来的庞大辐射体系和文学符号的演变过程许多学者如罗兰·巴特、德里达和哈提姆都对互文性理论进行了多层次的界定和分类。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互文性理论的提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中国古典诗词中包含了丰富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论的提出要求译者将文本置于整个民族的文化、文学传统中加以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蕴和内涵。本文拟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雁这一意象的翻译,从而进一步证明将互文性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文人相轻一词的意思是文人间相互轻视,该词肇始于魏晋时代,由曹丕首先提出,之后便演变发展成为一个文学论点甚至成语,每每被后人引用。然而,几乎所有的使用者并未真正搞清它的含义,或者说他们都犯了以偏概全的谬误,想当然地以该词概括文坛各种轻的现象;此词最初的用法就是存在问题的,曹丕笔下的它不仅含糊不清,而且指代不明;同时,文人中还存在着自轻、易轻的现象,文人相轻和文人自轻都属于文人易轻的范围内。笼统的以文人相轻一词以点带面实属谬误。  相似文献   

17.
《史记·陈涉世家》的一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中,关于挺字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即分别将其解作拔和脱出,前者主要出现在一些教材和部分词典之中,后者多出现在一些古书注解和今人的训诂著作中。我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分析,得出了挺释为摇动义或许更加切合语境的结论。同时结合这一例证,本文简要论述了关于训诂中随文释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和李煜在人生经历、性格特征方面都富有“悲剧性”,这样他就容易理解、认可李煜词。此外,《人间词话》论词讲求“悲剧性”,李煜作品合乎这个标准。从“悲剧性”角度探寻《人间词话》推重李煜词的原因,有助于深入研究王国维的词学观。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是抒写愁情的高手,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除了抒发寂寞深闺、离别痛苦的愁情,还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愁情。无论是哪种愁,都深深地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20.
指出文[1]的主要结果仅是半正定Hermite矩阵中Minkiwski不等式的一个推论,并将Minkowski不等式推广到不定Hermite矩阵中,获得一个重要的矩阵不等式,作为其应用,还可以导出新的矩阵不等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