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筑的审美感首先应由环境与空间关系所引起,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地形地貌的不同匹配,大建筑群的不同组合形式所构成的观赏序列,可以形成不同的美感效应,比如开朗、幽深、雄健、柔和、神圣、亲切、恬适等感觉,这种感觉是感性的朦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较抽象。由建筑空间的实体造型引起的情感是较深入的层次,可摸可触,掺入了认识的理性因素,经过分析综合,能细腻而透彻地掌握住建筑气质与风格,这时建筑的形式美中溶入了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如古希腊建筑潜心推敲各部分的和谐比例,罗马建筑致力于表现巨大豪华,哥特式建筑追求飞腾朦胧感,文艺复兴建筑又转而寻找肯定感和节奏感。 相似文献
2.
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文化事业的依托和载体。以许多图书馆新馆建筑为例。分析了我国图书馆新馆建设中的文化特性,指出图书馆建设已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对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自出版以来就备受关注,这本书涵盖了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内容丰富且直观;论述客观且精到,使现代建筑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线索变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作者特有的"批判"的思想,言辞犀利,内容深刻,值得现代建筑们深刻反思。本文主要列举其中"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并表达笔者对"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赞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在从农业文明向工商文明和信息文明、生态文明过渡的重要转型期,不仅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会产生结构性变迁,也会在审美心理、审美文化和艺术样态方面发生质的改变,具体表现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职业文化、城乡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教育文化等领域及其艺术反映形式中.对不断萌生和变革中的当代社会文化作审美分析,以文化生态审美观念促进社会文化系统在巨变中保持要素互补、结构均衡、功能协调,实现文化生态平衡,会利于中国社会在快速转型中维持良性运作、稳态进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视觉文化对审美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金朋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1)
当代文化逐渐从以语言文字为中心转向以视觉为中心,文化领域的变化对人类审美教育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视觉文化已经渗透并逐渐影响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视觉文化具有扩展美育资源,推进新的审美自由方式,促进审美感性等特点,这些特质对于审美教育有深刻的影响,可以作为审美教育的基础。但是视觉文化的感性泛滥以及与自然分离又给美育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视觉文化时代的美育应该趋利避害,以取得美育的最大效果。 相似文献
6.
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不承认建筑的艺术性,而过分夸大它的功能性,实质上是掩盖了它的完整性。然而,承认建筑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仍然没有覆盖建筑性质的全部,建筑的文化性是建筑更深层的属性,即建筑的灵魂。建筑文化作为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在熔铸民族或地域性格的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化视野中的审美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如一位批评家所言 ,现在文化和审美越来越分离 ,孤立的审美成为当代主要的问题 ,作者反对这种不良的研究倾向 ,希冀着文化审美心理学的突显。因为审美心理并非栖居在理想的真空中 ,而是生长在人类文化这片沃土上 ,无论是群体审美心理还是个体审美心理 ,它们都是文化这棵巨树上的果实。 相似文献
8.
白族民居建筑的审美历程与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白族民居建筑中所深蕴的历史及文化内涵,审美意蕴.通过干栏式、井干式、土库房三种较古老的建筑模式来论证当时民居建筑的原始性.并以两种典型的汉式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来论证其包容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方、正、组、圆“的美学观点.全文结合考古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再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加以论证,不乏有新的创见. 相似文献
9.
10.
孟玲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22(4):26-28,49
在视觉文化占据主导的时代,新闻图片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新闻报道手段。除了具有新闻性、形象性、现场性等个性外,新闻图片的审美特性也日益凸显其重要价值。只有树立新闻图片的审美价值观,消除一些传统审美误区,才能使图片的新闻价值和审美价值完美结合,达到最佳的视觉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建筑艺术与美学思维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艺术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在长期的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建筑美术课程教学中,对于建筑与美术有一些自己的浅见。主要体现在美学思维的四个方面——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形象的记忆能力、形象的联想与创造性思维以及视觉表述能力——的培养上,有着一些切身的体会,从而最终得出美术思维的培养应该用一种循序渐进、慢慢积累的心态来进行。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建筑设计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人们对建筑物安全功能方面的智能化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建筑立足自防自救这一特性,给建筑的防火设计提出了很高要求,如何结合建筑智能化系统,完善建筑物的防火设计也愈来愈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5.
吴福顺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9,26(6)
从生活到文学艺术,从表情到内心,笑总是不可或缺的。笑的表现内容极其丰富,其表面上微妙的区别在不同背景、情境中就可以有差之千里的社会性内容和意义。文学作品中有无数关于笑的描写,若想将它准确析读,我们不仅要关注笑的表面现象,更要结合其具体社会意义,并从不同的笑的发声者来进行理解。笑,蕴藏着永远的喜剧性意味。 相似文献
16.
17.
在消费化的文学市场中,物质膨胀,精神扭曲,文学的审美乌托邦不断被欲望主义的书写所掩盖,一些作家在消费主义的牵制下采取了向市场妥协的姿态。作家裘山山对于日常生活的把握和书写,对于人性和理想的展望,开创了文学创造的新的动力,也为建构新世纪文学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新的文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19.
周之岳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9,(4):115-115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和传统的彰显和载体。建筑师通过建筑充分反映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理念,建筑个性的表达与个性的张扬,如果脱离了自己成长的历史和生活环境,脱离了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与要求,就显得没有特性与活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灵魂,同理建筑文化也是建筑的基础与圭臬。 相似文献
20.
与中国在纪年采用西历的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仍然延续农历行事的状况不同,日本在推行西方历法之后出现了传统节日适应于西历的现象,如新年元旦虽以西历日期为准其内涵却是农历新年的习俗。但因为国家意识、人口流动、媒体宣传以及商业资本等原因,这种被认为是"传统"的元旦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版的元旦文化其实只是各类文化元素的集合体所形成的一种抽象的形象化而已,已经不存在具有整体面貌的元旦文化了。但民众在其中选择自己喜好的文化元素,即使发生某种变化也在体验实际而具体的节日文化所带来的快乐,其变化所反映的勃勃生机以及创造性正是现代日本都市社会的节日文化之传承本质和继承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