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一种典型陶瓷材料──Al2O3-TiC陶瓷的电火花线电极切割加工试验,分析在不同的工作液、不同的电加工参数下,对试件变质层厚度的影响,提出了减小变质层厚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磨削变质层工艺特性,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磨削参数及冷却条件对磨削变质层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5的磨削表面及亚表面存在一定厚度的磨削变质层.磨削变质层中的塑性变形层内γ相和γ′相发生剧烈扭曲变形且磨削变质层的硬度大于基体.不同磨削参数及冷却条件对磨削变质层厚度产生不同影响,随着砂轮线速度、磨削深度、工件进给速度的增加,磨削变质层厚度的变化分别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不断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试验参数范围内,微量润滑(MQL)作为冷却条件可以降低相应的磨削变质层厚度,最多达到3.5μm.  相似文献   

3.
陶瓷材料经电加工后在工件表面形成残余应力和变质层- 试验表明,电加工后工件表面残余应力均为拉应力,生成的表面变质层组织疏松、张度较差,厚度一般为50 ~100 μm- 本文以常用的Al2O3TiC( 含量30 % ) 为例,研究了电加工时不同种类的工作液对表面残余拉应力、变质层厚度以及工件表面金相组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陶瓷材料经电加工后在工件表面形成残余应力和变质层。试验表明,电加工后工件表面残余应力均为拉应力,生成的表面变支组织疏松、张度较差,厚度一般为50~100μm。本文以常用的Al2O3-TiC(含量30%)为例,研究了电加工时不同种类的工作液对表面残余拉度力、变质层厚度以及工件表面金相结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切削加工表面变质层影响零件的物理力学性能,会引起表面残余应力分布、显微硬度和微观组织结构等表面完整性的改变,进而影响零件疲劳寿命等服役性能.利用MATLAB图像处理工具,对切削加工表面变质层进行图像识别,探讨预分析图像质量对变质层厚度分析结果的影响,判定切削表面变质层与基体的边界,测量加工表面变质层的厚度.对镍基高温合金GH4169、粉末高温合金FGH95高速切削加工表面变质层分别进行了图像识别和变质层厚度的确定.结果表明:采用图像处理方法能正确识别加工表面基体和变质层的相含量差别,得到加工表面变质层深度,可用于加工表面完整性的检测.研究同时表明:图像亮度、纹理度、对比度和清晰度均会对变质层厚度分析结果产生较大影响,而图像色彩饱和度和尺寸大小的差异对变质层厚度分析结果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有源层a-Si∶H的厚度对a-Si∶HTFT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Si∶H层的厚度对a-Si∶HTFT的静态特性(如开/关态电流比、阈值电压等)有较大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这是由于钝化层固定电荷在有源层背面引入了背面空间电荷层造成的.详细分析了背面空间电荷层对a-Si∶HTFT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一个a-Si∶HTFT有源层厚度优化设计的下限值,理论与实验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DMY-1型膜厚测量仪的原理与设计,给出了不同情况下膜层厚度测量公式,并对该仪器进行了实验,该仪器的测量精度:对于较薄膜为±2nm,对一般膜层为被测厚度的±2%~±5%。  相似文献   

8.
有源层厚度对非晶硅薄膜晶体管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有源层a-Si:H的厚度对a-Si;HTFT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Si:H层的厚度对a-Si;HTFT的静态特性,(如开/关态电流比,阈值电压等)有较大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这是由于钝化怪固体电荷的有源层背面引入了背面空间电荷层造成的,详细分析了背面空间电荷怪的a-Si:HTFT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一个a-Si:HTFT有源层厚度优化设计的下限值,理论与实验相符合。  相似文献   

9.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确定了M50NiL钢渗碳后磨削表面变质层厚度,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显微维氏硬度计、X射线残余应力测定仪等设备表征了M50NiL钢磨削表面完整性特征.结果表明:磨削在渗碳硬化层表面构建了一个表面变质层,该变质层组织的基本特征是晶粒细化和变形,在选区电子衍射图上显示为拉长模糊的多晶环;变质层厚度约0.5μm,残余压应力和硬度略有升高,表面应力集中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   

10.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确定了M50NiL钢渗碳后磨削表面变质层厚度,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显微维氏硬度计、X射线残余应力测定仪等设备表征了M50NiL钢磨削表面完整性特征.结果表明:磨削在渗碳硬化层表面构建了一个表面变质层,该变质层组织的基本特征是晶粒细化和变形,在选区电子衍射图上显示为拉长模糊的多晶环;变质层厚度约0.5 μm,残余压应力和硬度略有升高,表面应力集中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锈钢21-4N在不同温度,不同保温时间下离子氮硕共渗处理,检测其渗层厚度,表面硬度,并根据相应的温度,时间,渗层厚度及表面硬度值描绘出关系曲线,从而阐述不锈钢离子氮碳共渗处理工艺与渗层厚度,硬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前人定为“层状堆积杂岩体的辉长岩单元”中发现了一套副变质中-基性麻粒岩。它与正变质的基性麻粒岩成互层产出,二者又与层状变质橄榄岩共同组成了一个并非原生火成堆积岩的层状杂岩体。介绍了这套副变质麻粒岩的出露“层”序、主要岩石类型、原岩建造。认为其原岩是一套主要来源于洋盆内基性火山碎屑的深水沉积岩,其中碎屑锆石U-Pb年龄为421Ma。这套岩石曾于中石炭世俯冲至中天山-哈萨克斯坦板块之下,同时遭受到麻粒岩相区域变质改造(315Ma);其后,又以高温韧性剪切方式,快速逆冲至南天山早古生代非岩浆型被动陆缘带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测定Al-Si合金金相组织,合金变质度,机械性能等方法,来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下,稀土变质潜伏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在金属型冷却条件下,Al-Si共晶合金用稀土变质处理,具有1-2小时潜伏期。变质潜伏期长短与变质元素稀土在铝液中扩散速度有产 有利于稀土在铝液中的均匀扩散的因素,都有利于变质潜伏期的缩短及变质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在低角区和中角区的X射线衍射特点。指出随着变质程度的提高,16×10-(10)m峰和(002)峰强度逐渐增高,而γ带强度降低,低变质煤未见16×10-(10)m峰,高变质煤中γ带不明显;随着变质程度提高,16×10-(10)m峰、γ带峰、(002)峰的晶面间距均减小,16×10-(10)m峰减小幅度较大,(002)峰减小幅度较少。基于以上分析,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图6,参7。  相似文献   

15.
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和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研究了Fe-Ni/Cu多层膜中的层间耦合和二维效应,以及它们对磁性的影响,对于Fe-Ni(3.0nm)/Cu多层膜,面内饱和场Hs,矫顽力Hc,剩磁比均随Cu层厚度作同步振荡变化,对于Fe-Ni(2.0nm)/Cu和Fe-Ni(3.0nm)/Cu多层膜,有效饱和磁化强度与共振线宽ΔH,随Cu层厚度作同步振荡变化。在它们的铁磁共振谱中,除了一致进动共振模外,还存在  相似文献   

16.
Al2O3/W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流态成型-离心注浆成型,热压烧结成功地制备了Al2O3/W层状复合材料,研究了Al2O3层,金属W层的厚度对层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2O3层,金属W层的厚度有关,而且与Al2O3/W层厚比有关。  相似文献   

17.
Co—Ag/Ag颗粒型多层膜中的巨磁电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Co-Ag(1.8nm)/Ag多层膜的巨磁电阻效应,发现随Ag层厚度的增加,ΔR/R先增加后减小;而且当Co的含量增加时,ΔR/R的峰值向Ag层较厚的方向移动.磁电阻的上述行为是由于相邻磁层中近邻的Co颗粒之间的反铁磁耦合引起的.对于Ag层厚度固定的Co-Ag/Ag多层膜,当Co的含量较低时,ΔR/R随着磁性层厚的增加而单调增加;当Co的含量较高时,ΔR/R在磁性层厚度为2.2nm处有一极大值,这表明在Co-Ag/Ag多层膜中分流效应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黑镍选择性吸收涂层光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黑镍-铜-玻璃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制备,获得了表面光学性能α=0.94,β=0.05-0.06,α/ε=19-6的涂层特征指标。分析了制备条件和膜层厚度及基材表面光洁度对光学性能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制备条件的膜层厚度。  相似文献   

19.
南天山库尔干微地块由基底、盖层和动力变质混杂层组成。基底的岩性为结晶片岩、大理岩及变质杂砂岩夹层,同位素Rb-Sr年龄为606.3Ma;盖层主要为炭质灰岩和灰岩夹泥砂岩,产有晚元古代的疑源类化石和微古植物碎片(如黑色大面膜片Brocholaminarianigrita);动力变质混杂层主要为糜棱岩化大理岩。库尔干微地块为南天山中间地块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隔离层厚区对量子垒堆结构的电子滤波作用的影响.对于单隔离层,在较为一般的情况下解析推得隔离层厚度满足的广义Bragg公式,以多重双势垒结构为例对多隔离层的情况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时存在两类共振隧穿(RT),第一类RT是法布里-珀罗型RT,要求隔离层厚度满足Bragg公式或广义Bregg公式;第二类RT是依次型RT,对隔离层厚度没有要求.特别指出x=0的RT能对于中心对称结构是实现依次型RT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