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收藏家、设计师,书法家,这一个个的身份让鲁迅的形象更加丰满,成了一个拥有充分修养的立体人物。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1936年10月19日逝世,到今年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同时,今年也是为纪念鲁迅而设立的鲁迅博物馆建馆60周年,这一个个大年份,注定了这是"纪念鲁迅年"。但是,纪念鲁迅的文章浩如烟海,纪念鲁迅的活动数不胜数,今天的我们,又该怎样从这浩繁的思绪中找出一个怀念鲁迅的角度?黄乔生给出了鲁迅博物馆的答案。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说,"文学家鲁迅在20世纪美术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现在怀念鲁迅,因为鲁迅指引着艺术的  相似文献   

2.
鲁迅形象的当代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80年代的鲁迅研究塑造了一个痛苦的、绝望的、独立的鲁迅 ,一个与庸众相对抗的“孤独者”形象。 2 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使得研究鲁迅的知识分子必须面对新问题的挑战。同时日本学者对鲁迅的研究 ,特别是竹内好对鲁迅的研究重新得到重视。这就让鲁迅研究和中国的现代性问题联系在了一起。他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作为知识分子的选择 ,同时也是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联系在一起的。这是 90年代鲁迅研究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 ,也是我们今天思考鲁迅又不止于鲁迅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化传播的迅速发展,为鲁迅成为大众文化传播对象提供了一个宽广的交流平台.网络的虚拟性、实时性、互动性、隐蔽性和开放性,给大众对鲁迅的再认知、再定位、再塑造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为进入网络时代的鲁迅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在网络文化传播中,鲁迅往往被当作一种精神性的符号而广为流传.这样,随着网络文化传播的发展,大众将能够更加广泛和深入地了解这位民族的文化伟人,领悟他的思想风采,从而促使网络文化传播中的鲁迅现象,成为鲁迅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本刊特辟“新世纪鲁迅研究笔谈”,约请国内几位中青年学者,就新世纪鲁迅研究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作者们或反思历史,或审视现状,或瞻望前景,不拘一格,各陈己见,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深切纪念鲁迅先生,并希望对推进鲁迅研究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题吟关于鲁迅的旧体诗词,是建构与研究鲁迅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探索被忽视的旧体诗词中的鲁迅形象,可以丰富鲁迅研究。虽然书写鲁迅的旧体诗词很多,但鲜有杰构,原因不仅在于诗人的艺术功力,更在于诗人对鲁迅理解的深度。只有对鲁迅具有独特的理解才会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诗词作品。  相似文献   

6.
日本与韩国的鲁迅研究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以鲁迅在本国的影响研究及鲁迅与本国或他国作家的平行研究为重点,在鲁迅及其作品的本体研究上也以新视角开辟了诗学研究、意象研究等新领域,是中国鲁迅研究的有益参照。中、日、韩三国已围绕鲁迅资源形成了较发达的研究体系,有望进一步拓展为东亚鲁迅研究,但社会状况、民族文化的差异和学术上的分歧不容忽视,应以激活鲁迅研究的学科生命力为核心,促成平等多样的东亚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鲁迅研究中较少涉及的一个论题.但这并不能掩盖"我"的重要性从叙事意义上而言,"我"承担了叙事功能的角色并使作品与读者之间产生间隔这一特殊效果;从人物塑造意义上面言,"我"又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构成精神同构的关系.这不仅增强了鲁迅小说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并赋予其作品文化内涵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在海外汉学研究中,以法国汉学与鲁迅最有不解之缘。一是因为鲁迅的文学活动最早由翻译和介绍法国小说开始,二是因为法国是欧洲乃至世界译介鲁迅作品的文化重镇。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鲁迅在法国的译介历程已经历了80余年,其小说和杂文、散文诗都被陆续译成法文。米歇尔.鲁阿夫人、弗朗索瓦.于连等都是法国鲁迅研究者中的代表人物,后者更是突破传统鲁迅研究模式,第一次做到了让鲁迅"自己说话"。当今,法国汉学界对于鲁迅作品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研究态势。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故乡》和《社戏》所确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归乡叙事"传统,不仅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叙事模式之一,而且还内含了"风景"的不同审美范畴。由此,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对鲁迅"归乡叙事"传统接续的同时,也于"风景"中寄予了不同的审美理想、文化理想。其中,徐则臣、李云雷、甫跃辉等"新生代"作家在新世纪的背景下对鲁迅"归乡叙事"模式与"风景"进行了改写,在接续鲁迅的"归乡叙事"传统的同时呈现出"风景"在小说中日渐消失的现实。  相似文献   

10.
老作家许杰早年就致力于鲁迅研究工作。从三十年代直到如今,孜孜不倦地在鲁迅研究园地勤奋耕耘,写下了弥足珍贵的数十万字的研究专著和纪念文章。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鲁迅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我国从事鲁迅研究工作的先驱。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翻译家。他在1933年编选出版了《鲁迅杂感选集》,并写了序言。此文在鲁迅研究史上相当重要,它把鲁迅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透过鲁迅经典意义的嬗变,可以探讨它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互文关系。在1920年代前期,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在反封建。"左联"时期,一些左翼理论家强调鲁迅思想转变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这为双方的争论埋下了伏笔。毛泽东则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使鲁迅与左翼文学获得了同一性,同时也证明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到198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呐喊》与《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19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趋于多元化,鲁迅研究影响力下降,但鲁迅的意义是不会消散的。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本刊特辟“新世纪鲁迅研究笔谈”,约请国内几位中青年学者,就新世纪鲁迅研究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作者们或反思历史,或审视现状,或瞻望前景,不拘一格,各陈己见,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深切纪念鲁迅先生,并希望对推进鲁迅研究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鲁迅研究自 80年代以来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就。一大批优秀成果 ,不仅为我们进一步解读鲁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也为我们认识和了解2 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提供了重要参照。在学术界为这些研究成果感到欣慰的时候 ,叶世祥却对 80年代以来的鲁迅研究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他认为 ,由于受“重内容轻形式”这一思维定势的制约 ,鲁迅研究出现了“本体的迷失”。所谓“本体的迷失” ,在叶世祥看来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们对鲁迅小说艺术性的关注极其不够 ,在研究当中 ,无视或者忽视了鲁迅小说之为小说之根本”。[1 ] 叶世祥对新时期鲁…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本刊特辟“新世纪鲁迅研究笔谈”,约请国内几位中青年学者,就新世纪鲁迅研究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作者们或反思历史,或审视现状,或瞻望前景,不拘一格,各陈己见,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深切纪念鲁迅先生,并希望对推进鲁迅研究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本刊特辟“新世纪鲁迅研究笔谈”,约请国内几位中青年学者,就新世纪鲁迅研究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作者们或反思历史,或审视现状,或瞻望前景,不拘一格,各陈己见,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深切纪念鲁迅先生,并希望对推进鲁迅研究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鲁迅创作中的"戳伊杀"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中,鲁迅是着意表现扭曲了的孩童形象的先锋.在表现孩童的近20部小说文本中,有2/3篇目中出现的都是扭曲的孩童,已经成为一种原型式的存在.扭曲的孩童意象频频出现在鲁迅的小说文本中,除了愤恨于文化传统观念对孩童的毒害、借以树起社会批判的大纛之外,无疑还隐含了来自其内心深处的某种难以言说的创痛,对于深刻地理解鲁迅的整个创作思想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本刊特辟“新世纪鲁迅研究笔谈”,约请国内几位中青年学者,就新世纪鲁迅研究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作者们或反思历史,或审视现状,或瞻望前景,不拘一格,各陈己见,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深切纪念鲁迅先生,并希望对推进鲁迅研究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鲁迅研究的历史表明,鲁迅已成为一种超越学术的思想和文化标志。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中,鲁迅都作为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而获得新的阐释,显示其新的价值和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治意识形态的疏离,为客观面对鲁迅提供了更大可能性,而多元的文化语境使鲁迅研究获得了空前开阔的文化视野。对鲁迅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形成了鲁研界众声喧哗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接受过新文化运动熏染的金庸,十分推崇鲁迅这位五四文学大师,金庸不仅借鉴了鲁迅,又能独辟蹊径.金庸和鲁迅在作品形象、文化精神及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挖掘体现了对精神本体中潜在的哲理和人物心理内涵的认同.鲁迅与金庸非常忠实地反映了人们真实的精神与心理状态,他们对精神本体的建构是凭借"阿Q性"、看客及勇士形象呈现出来.金庸小说因与鲁迅作品的历史记忆结成纽带,具有更深一层的提示性的精神蕴涵,这种承继性体现在对奴性哲学的批判、启蒙意识的张扬及人格理想的追求上.鲁迅和金庸运用卓越高超的幽默、意境、语言等艺术技巧,使作品具有强大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