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西藏东部沙化土壤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的不同沙化地、退化草地的不同粒度的湿含量、粒度分、风蚀启动风速等基本参数的变化规律,初步分析了其沙化、风蚀的原因,针对其特有的沙化特点,初步研究了本课题组研发的"无机多孔层状硅酸盐治沙材料"在该类沙地中的应用特性,为该区域沙化地原理提供基础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FP-growth算法的高寒草地退化因素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多因素组合作用下青海省高寒草地退化的情况,量化并挖掘多因素集与青海省草地退化之间的关联关系,文中以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2005—2014年青海省气象数据、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数据并进行分级,以草地NDVI指数为退化评价指标,采用FP-growth算法来分析高寒草地植被覆盖退化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联性,经过置信度筛选得到以下结果:影响青海省高寒草地退化的影响因素集为[G4,Q1,J2],即当GDP均值在较高水平(157.8亿元~191.76亿元)、气温均值在较低水平(-15.77~-8.94℃)以及降水均值在较低水平(385.18~1 570.80 mm)的同时发生条件下,草地盖度较低,草地容易产生退化的情况。该结果具有较高的置信度,验证了FP-growth算法在草地退化多因素组合研究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区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3,自引:11,他引:22  
三江源区植被类型以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和高寒草原为主.植物区系特征为:植物种类较少,以温带科属为主,特有种、属种稀少.该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经营管理水平落后,超载过牧,鼠害猖獗,草地退化、沙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丢失.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加强天然草地资源的保护、优化家庭牧场生态结构及生产模式,建立稳产、高产的人工草地,逐步实现半舍饲和集约化生产.建立健全草地资源监测、预报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不同生态类型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实现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1—2018年的500 m分辨率的MOD13A1数据,计算每个像元的NDVI的变化趋势,并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贵州省植被覆盖面积在18年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2001—2018年植被的降水利用效率与2010、2017年2期土地覆盖数据,研究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NDVI的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1) 2001—2018年,贵州省的植被覆盖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表明生态环境得以明显改善,以毕节、六盘水市最为显著;(2)从植被覆盖面积变化趋势来看,贵州省的植被改善区域大于退化区域,植被退化区主要集中在城镇扩张区;(3)贵州省的整体植被降水利用效率与植被覆盖面积的变化趋势不具有一致性;(4)贵州省的NDVI与同期降雨量、气温均呈现良好的相关性,而植被生长对气温变化不存在明显滞后性、对降雨量变化的滞后期为1个月,即植被生长对气温的敏感性高于降雨量;(5)在植被生长季,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NDVI具有不同的特征: NDVI(林地)>NDVI(耕地)>NDVI(草地)>NDVI(建设用地)>NDVI(水体).  相似文献   

5.
贝加尔针茅草地基况评价及载畜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贝加尔针茅-羊草-杂类草草甸草原,按放牧退化程度,将草地划分为轻度退化区、中度退化区及重度退化区,采用样方法对3个样地内植物种类及植物地上现存量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其草地基况得分和载畜量.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地上现存量明显降低;以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主的减少种的生物量呈递减趋势,以退化指示植物为主的增加种和侵入种呈递增趋势;轻度退化区、中度退化区及重度退化区草地基况等级分别处于良好、普通和低劣等级,平均载畜量(羊)分别为4.78,3.46,1.80只/(hm2.a).因此,应重新调整放牧家畜数量以达到草畜平衡,恢复草地生产力,从而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大庆市景观动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78,1988,1992,1996,2001年五期MSS和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资源型城市大庆市1978-2001年20余年来景观组分的数量和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为充分揭示不同景观组分转移特征在景观整体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ARCGIS数据集成分析平台,将不同时段景观组分类型图叠加分析统计了全部景观组分类型在4个比较时段的转移概率矩阵.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主要景观组分的转入、转出贡献率和特定转移过程贡献率,结果表明,大庆市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贡献组分是耕地、草地、湿地和盐碱地等4种景观组分.草地和湿地的转出贡献率远大于转入贡献率;盐碱地的转入贡献率远大于转出贡献率;沙地在各时段的转入转出变化过程虽居次要地位,但其转入贡献率始终大于转出贡献率,且年变化率最高.在优势景观转移过程中,表现为耕地盐碱化,草地盐碱化、沙化和沼泽湿地盐碱化、退化过程.这对进一步探讨资源型城 市景观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青藏高原西大滩至安多地区,根据植被退化的不同程度采集了154个土壤样品.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影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地植被退化背景下土壤质量的最小数据集:碱解氮、盐分、全磷和有机质.根据影响土壤质量的最小数据集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地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得出了植被退化下的土壤质量指数(SQI).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 SQI呈增加趋势,即植被盖度30%时, SQI平均值为0.300~0.442;植被盖度30%~50%时, SQI平均值为0.308~0.457;植被盖度50%~70%时, SQI平均值为0.328~0.491;植被盖度70%时, SQI平均值为0.327~0.532.分别采用线性与非线性得分函数计算得到不同的SQI,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基于最小数据集的SQI可以较详尽地表达出植被退化背景下土壤的质量变化,相较于SQI_(L-A)、SQI_(L-WA)、SQI_(N-A)方法,基于最小数据集的非线性加权SQI_(N-WA)能够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地植被退化影响下的土壤做出更准确地评价(R~2=0.686 4).  相似文献   

8.
汾河临汾段湿地植被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汾河临汾段湿地植被做了分类和排序研究.TW INSPAN分类将湿地植被82个样方分为16个群丛,论述了各群丛的群落学特征.DCA排序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表明影响群丛分布格局的主导生态因子为土壤水分和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9.
以张家口市坝上高原康保牧场为研究区,采用标桩法及专家目测法,通过对比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初期(2007—2009年,即工程实施5~6a后)与生态建设近10a后(2011—2013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风蚀厚度,可知:坝上高原生态建设工程实施10余年后较生态建设初期土壤风蚀量明显减少,植被盖度、高度增大,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土壤风蚀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退耕撂荒杂类草地退耕还灌草地未退化自然草地;在半干旱偏干地区,人工植被建设应以灌草结合的带状间作模式为主;天然草地应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因地制宜,实行封围禁牧、休牧、轮牧等方式.中度、重度沙化土地的生态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黑土滩"退化草地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分类标准,选用中巴卫星、陆地卫星TM、SPOT卫星等遥感图像数据及其影像特征作为信息源、以GPS数据作为空间精确定位手段、以GIS技术作为空间分析、对三江源区的“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基本情况遥感调查,获得基础数据为专题图提取并制作三江源区的“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不同等级分区、分布范围、面积等相应的图像,为完成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的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地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1.
根据群落调查的结果,对雅江格西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灌木群落和草本群落分别进行了双向种指示法(TWINSPAN)分类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排序,结合实际将保护区植被分为21个类型.利用DCA排序探讨了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水份是影响保护区群落分布最主要的因素.不同海拔梯度的植被组成各异,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坡向对群落分布影响较大,同海拔阴坡、阳坡植被差异较大,表现出几种群落类型的镶嵌分布.  相似文献   

12.
京西百花山植物群落数量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京西百花山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并进行了环境解释.TWINSPAN等级分类将百花山50个样方分为10类,代表10个群系.DCA结果同TWINSPAN分析结果比较一致,并且较好地反映了植物群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第1轴明显地反映出各个群系的水热梯度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坡向的变化趋势;而第2轴则反映出海拔的梯度变化,表明群系所在地的海拔是决定群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内蒙古地区草原植物群落样带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APN)、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多元回归树(MRT)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探讨了群落组成、分布格局及影响其分异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如下:1)TWINSPAN将273个群落调查样方划分为8个群系级草原类型,各自代表并反映出该地区草原群落的特点;2)DCA排序结果间接地反映出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CCA排序结果较好地展示了各群落类型中优势物种的生境特征,并进一步展示了该地区草原类型、主要物种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3)DCA、MRT及CCA结果均表明,气候因素对于该地区草原植被的地域分异影响作用较大,其中水分因子的影响十分突出,特别是最湿月、最暖季节与最冷季节降水,是构成内蒙草原植被类型区域分异的决定性因素;4)MRT与CCA结合使用能进一步挖掘出更多的环境信息,为群落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环境解释.  相似文献   

14.
浙江泰顺乌岩岭常绿阔叶林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当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双向指示一种分析(TWINSPAN)和无趋势对应分析(DCA)多元等级分划分类和排序方法,运用群落内乔木层树种的重要值,对浙江泰顺乌岩岭常绿阔叶林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将7个样地划分为三组。其排序图较好反映了群落沿海拔高度和湿度梯度的分布格局。说明TWINSPAN和DCA对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数量分类和排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Landscape Change and its effect on the environment of Daqing City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In this paper, we will study the temporal-spatial landscape change from 1978 to 2001 in Daqing City, based on the multi spectral scanner (MSS) and thematic mapper (TM) images of remote sensing (RS) of 1978, 1988, 1992, 1996 and 2001.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effects of the component change on the whole landscape, we make a statistic analysis about the transfer probability matrix of the component types of the landscape by using the ARCGIS platform through the overlay analysis of different landscape components. Based on the transfer probability matrix, we calculate the in-transfer ratio, the out-transfer ratio and the contributor ratio of the special transfer process of the main landscape components. 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cultivated-land, grassland, swamp, and alkaline land are the main contributors resulting in the landscape change: the out-transfer ratios of grassland and swamp are much higher than the in-transfer ones; the in-transfer ratio of alkaline land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out-transfer one; the in-transfer ratio of the land-lot is always higher than its out-transfer with the highest rate per year, although there is a small difference among the in-transfers and the out-transfers per year. The main landscape changing processes are the salination of cultivated-land, salination or desertification of grassland, salination and degeneration of swamp. Results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nvestigating the landscape change mechanism of resources-based city.  相似文献   

16.
昆嵛山森林群落下灌草层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昆嵛山不同林分类型下的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了数量生态学分析. TWINSPAN分类将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分为14个类型和10个类型,分类的结果与林分类型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DCA排序将不同林分下的灌木层和草本层都分为了4个生态类型, 其中,灌木层生态类型的区分环境因子是光照和水分,而草本层生态类型的区分环境因子则是水分. 不同林分类型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并不是都存在显著差异,只有Gleason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  相似文献   

17.
长治漳泽水库湿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治湿地植物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将该湿地划分为8个群丛类型,分别位于土壤水分含量不同的地区。分类结果很好地反映了植物群丛类型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较好的验证。DCA排序轴反映了土壤湿度的梯度变化,表明水分条件是影响该地植物群丛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8.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应用TWINSPAN和DCA对太行山南端野皂荚植物群落进行了分类与排序研究.结果表明:TWINSPAN将野皂荚植物群落划分为6个群丛,分别是野皂荚+荆条-中亚苔草+荩草群丛、野皂荚+荆条+小叶鼠李-中亚苔草+荩草群丛、野皂荚+荆条+毛黄栌-冰草+中亚苔草群丛、野皂荚+荆条+小叶鼠李-白羊草+冰草群丛、野皂荚+荆条+小叶鼠李-中亚苔草+荩草群丛和野皂荚+毛黄栌-中亚苔草群落.样方和种的DCA排序结果表明,样方的DCA第一排序轴表明决定群落分布的是坡向,从阳坡过渡到半阳坡;种的DCA第一排序轴主要反映了物种生活型的变化,即由中生植物为主过渡到以旱中生植物为主.样方和种的DCA的第二排序轴生态学意义不明显,主要是研究区域尺度较小,群落异质性不明显所致.  相似文献   

19.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山西五鹿山辽东栎群落进行了分类和排序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