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环氧豆油丙稀酸酯齐聚物的合成步骤 ,讨论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的种类和含量、阻聚剂的含量对齐聚物合成反应的影响。通过试验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 ,并用红外光谱对齐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
采用在齐聚物合成过程中加入二元羧酸对齐聚物进行分子修饰,同时在涂料配制过程中加入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综合方法对双酚A环氧丙烯酸酯齐聚物进行改性。  相似文献   

3.
紫外光固化的环氧丙烯酸酯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环氧树脂和丙烯酸为原料,合成了可紫外光固化的环氧丙烯酸酯的预聚物,研究了反应时间,催化剂的加入量和加料方式对反应速度和产物性能的影响,同时也测定了不同类型的光敏剂对AEO的光固化速率,筛选了一种合适的光固化体系,并且用IR表征了环氧树脂与丙烯酸的混合物,AEO和光固化了的AEO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4.
用于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羧基化环氧丙烯酸酯水分散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设计了以马来酸酐改性环氧丙烯酸酯的方案,合成了具有良好水分散性的羧基化环氧丙烯酸酯树脂.用电导率法表征了羧基化环氧丙烯酸酯的水分散性,研究了羧基化程度、中和程度对树脂水分散性的影响;配制了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所得涂膜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改性环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萍  韩俊凤  陈兴娟  王正平 《应用科技》2006,33(1):59-61,64
为提高环氧丙烯酸树脂的光固化性能,采用顺丁烯二酸酐对环氧丙烯酸树脂进行改性,作为光固化涂料的预聚体,结果表明这种改性后的环氧丙烯酸酯比传统酯化反应制备的环氧丙烯酸酯有双键含量大和光同化速率优越的特点,着重讨论了环氧丙烯酸酯树脂的合成工艺,以及树脂合成中反应温度、催化剂和阻聚剂的选择,研究了酸值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碱溶性环氧丙烯酸酯齐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环氧大豆油、丙烯酸和马来酸酐为原料合成了碱溶性光敏环氧丙烯酸酯齐聚物,用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马来酸酐的用量对碱溶性齐聚物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在酸酐配比等于0.6:1时,产物具有较好的碱溶性;产物的光敏性、碱溶性和粘度随着酸酐配比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以铝合金LY12CZ为基材,以丙烯酸酯齐聚物和微凝胶分别改性环氧树脂粘合剂,进行了湿热老化试验和楔子试验,观察了粘接件在湿热条件下剪切强度的变化和耐久性.结果表明丙烯酸酯齐聚物作为增韧剂,经湿热老化试验后,PACR1、PACR2有较好的湿热老化性,剪切强度保留率分别为81.7%、80.0%,而且PACR2耐久性较好;微凝胶作为增韧剂,微凝胶1#有较好的湿热老化性和耐久性.  相似文献   

8.
环氧丙烯酸酯/烯丙基醚体系的光固化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乙二醇烯丙基醚(AE)为活性稀释剂,研究了其与环氧丙烯酸酯(EA)所组成的光聚合体系在光引发剂下的光固化动力学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体系的聚合温度越高,体系的转化率越低;AE含量越大,体系的转化率越低;自由基/阳离子混杂引发体系的引发效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阳离子或自由基型引发剂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齐聚物分子修饰和齐聚物复配等方法对环氧丙烯酸酯光纤内层涂料进行了改性研究。测试了改性后涂料的粘度,固化速度,收缩率,固化膜的硬度,杨氏模量等性能指标。经测试,其性能指标均达到或接近于美国Desoto公司90年代中期同类产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环氧丙烯酸酯低聚物制备过程若干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阻聚剂用量、投料比、投料方式等条件下合成环氧丙烯酸酯.对合成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制备了紫外光固化涂料,测定了固化膜的凝胶质量分数.结果表明,阻聚剂用量增加有利于提高酯化反应程度及固化膜凝胶质量分数,但当阻聚剂用量达到1.0%(质量分数)时酯化程度降低、固化膜凝胶质量分数降低.反应物中环氧树脂稍过量有利于提高酯化反应程度;当n(Er)∶n(AA)为1∶2.0时固化膜凝胶质量分数最高.将丙烯酸与催化剂、阻聚剂预先混合后再加入到环氧树脂中的投料方式有利于提高合成产物的酯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合成了一系列马来酸酐/丙烯酸正丁酯共聚物.分析研究其共聚反应历程,探讨了反应时间、单体配比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进一步对共聚产物进行元素分析,并测定了相应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表明:该聚合反应主要是交替共聚反应.共聚物中的BuA含量随着BuA单体配比的增加而增加;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BuA在共聚物中摩尔分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VPO催化剂表面结构对正丁烷选择性氧化制顺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系列添加不同助剂的VPO催化剂的研究,揭示了助剂对正丁烷选择性氧化制顺酐的促进作用.各种助剂的加入可明显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将反应活性和选择性与催化表面结构相关联发现,比表面积和表面氧化还原中心的增加导致活性的提高,可是,高选择性却与催化剂具有适宜的表面酸中心有关.  相似文献   

13.
以可再生资源的大豆油衍生物环氧大豆油(ESO)为基体,可以制备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AESO),但该低聚物所成UV固化膜附着力不佳,力学性能较差.文中利用环氧树脂优良的粘接性能和力学性能来改善纯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固化膜的这些不足.首先将环氧大豆油和环氧树脂混合,利用丙烯酸对环氧基接枝制备了环氧大豆油/环氧树脂丙烯酸酯(AESO-EA)低聚物,进一步在光引发剂Doracur1173的引发下共聚得到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环氧树脂丙烯酸酯UV固化膜.通过拉伸性能测试、铅笔硬度测试、附着力和冲击性能的测试对固化膜进行了性能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引入了环氧树脂后的固化膜性能显著提高.通过比较分析,当环氧树脂E-44的添加量为环氧大豆油质量的6%左右时,UV固化膜整体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4.
以环氧大豆油(ESO)为原料,丙烯酸为开环试剂,在催化剂三苯基膦的作用下以不同配比的环氧大豆油和丙烯酸合成一系列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AESO)低聚物,并在紫外光照射下固化成膜.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低聚物进行结构表征.利用热重分析(TGA)对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的热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丙烯酸含量的提高会导致固化膜热分解温度降低.通过拉力测试研究不同配比固化膜的拉伸性能的变化,发现丙烯酸含量的变化,对固化膜拉伸性能影响显著.通过铅笔硬度、涂膜附着力及冲击强度测试研究了固化膜的其他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丙烯酸含量的增加,固化膜相应的力学性能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以丙烯海松酸(APA)、丙烯酸(AA)为主要原料合成既可紫外光(UV)固化又可热交联固化的松香基聚酯丙烯酸酯(APAPEA),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热分析仪(TGA)对预聚物及涂膜进行表征。考察固化方式、紫外光固化机履带速率、活性稀释剂及固化剂的种类和用量、热固化条件等对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热双固化下履带速率为8 m/min,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为活性稀释剂,用量20%,N75为固化剂且n(—NCO)/n(—OH)=1.1,热固化时间为100 min,温度为80℃时,APAPEA涂膜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6.
双官能度自由基型活性单体TEGDA在聚氨酯丙烯酸酯PU与环氧化合物EPON-812组成的混杂光固化体系中质量比为m(TEGDA)∶m(PU) =1∶2时,体系综合性能好,感度较高,感度值为15. 2J/m2, 带有叔胺结构的活性稀释单体NVP的加入不利于提高混杂体系的感度, 感度值为196.6J/m2 。混杂光固化体系中活性单体的选择, 同时考虑其对自由基和阳离子两种聚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豆油进行化学改性,利用异构化反应在分子中引入支链,以提高其氧化稳定性及流变学性能;并考察改性豆油的氧化稳定性、流变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增加中位链长度,改性豆油的黏度、黏度指数、低温性能、抗磨损性能以及承载能力都会提高,而氧化稳定性会降低;端链的支链化会提高改性豆油的低温性能,并且随着链长的增加,其低温性能进一步提高;改性豆油中的羟基被乙酰化后其氧化稳定性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这会降低改性豆油的抗磨损性能和油膜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at epoxidized soybean oil (ESO) was blended as plasticizer with poly (lactic acid) (PLA) and its effects on the melt rheological properties, such as melt flow index, apparent shear viscosity, and melt strength of the blends. PLA was blended by the twin-screw plastic extruder at five mass fractions: 3%, 6%, 9%, 12%, and 15% (based on PLA mass). Melt flow index (MFI) was examined with a melt flow index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lends of PLA/ESO had higher MFI than pure PLA, except for MFI at 9% reaching to the lowest point, even lower than that of pure PLA. Melt rheological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by a capillary rheometer in a temperature range of 160–180 °C. The blends ends exhibited shear-thinning behavior and the apparent shear viscosity was well described by the power law in this shear rate region. The melt strength of PLA plasticized with 6% ESO reached the maximums. ESO was more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the melt strength at the mass fractions less than 6%, which could toughen the blends to some extent. Therefore, the authors suggested the optimum addition level of 6%–9% ESO will get good melt rheological performance balance. Biography: XU Yuqiong (1974–), female, Ph.D., research direction: polymer compos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