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提高色谱峰面积的自动求积精度,本文对电子计算机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数据实时处理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其中有数据平滑处理、峰检测及求积判别、基线校正和某些特殊峰形的处理方法等。此外,提供了实时数据处理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色谱数据处理机的几个软件的应用,其中包括:色谱图的管理,C-R3A 色谱数据处理机的汉字显示和在 C-R3A 色谱数据处理机的 CRT 上记录色谱图。这些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大大方便了我们的色谱分析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平面色谱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应用Visual C^ 语言研究开发了能利用办公用扫描仪进行平面色谱定性、定量分析的新软件.文章根据平面色谱定性定量分析的要求,分析了数字图像处理软件系统的功能需求、结构模块优化设计.对扫描图像的数据信息提取、数字滤波器、参数计算、绘制峰形图、图谱数据的存贮、表格化输出和打印等作了简介.实际应用考察证明,该软件在平面色谱中有很好的用途。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近几年来人工神经网络用于色谱研究中的进展。主要体现在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色谱保留值、优化色谱分离条件、自动监控色谱仪运行以及揭示色谱数据的隐含信息方面,并展望了人工神经网络在色谱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用个人计算机实现的高性能、廉价的色谱数据处理系统,它能同时处理来自两台色谱仪(气相或液相色谱)的信号。其主要功能有:数据采集、各种形状峰的求积及浓度计算、数据重复处理、谱图的保存和检索、谱图再现等。  相似文献   

6.
饱和烃气相色谱信息处理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获取气相色谱的原始波形数据,经过数字滤波、谱峰判别和定名、插值、积分等一系列的数学处理,计算出一些基本参数和派生参数.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色谱图形进行处理,得到各单体烃的质量分数、峰面积等基础数据.绘制了以碳数为横坐标,以质量分数为纵坐标的饱和烃分布曲线图;并用二次函数和概率函数对图形进行分段拟合,从而得到了图形的特征参数,优选这些特征参数后建立评价解释图版,对油水层进行定量解释.  相似文献   

7.
黄花石蒜中的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黄花石蒜(Lycoris aurea)鳞茎的生物碱提取物中分离纯化获得6个生物碱类化学成分;通过波谱学数据、理化性质及文献数据对照分别确定为:2,3,9,12-tetramethoxyberbine(1)、tetrahydropalmatine(2)、isocorypalmine(3)、trisphaeridine(4)、4,5-dehydroanhydrolycorine(5)、lycorine(6).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结合学院《气相色谱》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在实验教学中应联系气相色谱理论,讲解气相色谱仪的工作原理及各主要部件的工作方式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掌握各种数据的计算,了解如何对色谱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定量分析实验,引导学生对各种定量计算方法进行总结,为研究设计实验做好准备,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藏药甘肃蚤缀(Arenaria kansuensis Maxim.)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结构.最后从φ=70%的乙醇提取物与大孔吸附树脂φ=50%的乙醇洗脱物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为该药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菊科泽兰属植物华泽兰中的苷类成分.通过正相硅胶、反相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该植物乙酸乙酯部位分离纯化得到4个苷类化合物,利用MS和NMR等波谱学方法2,结合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分别为icariside C4(1)、longifloroside A(2)、cis-melilotoside 3'-methyl ester(3)、2-hydroxy-5-methoxyphenyl-1-O-glucoside(4).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华泽兰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面向组件的软件测试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组件,特别是第三方商业组件集成开发而成的软件越来越多,面向组件的测试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UML是目前软件开发业应用最广泛的可视化标准建模语言,它能应用于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各阶段。UML的许多特点与面向组件的软件测试需求相吻合。基于UML的软件测试技术在对面向组件的软件开发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规模软件的复杂性难以度量和控制,以致严重影响了软件质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基础结构的软件复杂性度量方法.通过对软核结构的提取和扩展操作,对软件结构中节点的继承深度进行了分析,从继承关系的角度对软件结构的复杂性进行度量.根据节点的继承深度与入度的关系,提出一种软件结构缺陷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在软件设计阶段及时检测出软件结构中的缺陷,以减少日后软件测试与维护的开销.  相似文献   

13.
对一个典型的软件系统而言,人们普遍认为通过组件的可靠性来计算系统的整体可靠性是不可行的,这是由于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不同,它通常违背可靠性计算所要求的组件独立性原则.针对组件和基于组件的软件可靠性评估问题,给出了一种改进后的Markov模型.经CPS转换后,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可用Markov模型进行准确计算.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档案部门开发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规模比较小 ,开发的软、硬件平台各异 ,并多运行于不同类型的主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上 ,很不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以Web技术为基础 ,利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设计和研制开发的查询多种平台档案信息的管理系统 ,可支持多种软、硬件平台 (多种机型和操作系统 ) ,具有统一的用户界面、统一的语言格式、统一的传输协议 ,它既能保护已有的软、硬件资源 ,又不会浪费已经开发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  相似文献   

15.
目前工业上所用DDC系统或分布式控制系统(例如TDCS2000)的闭环控制程序,都是应用PID控制算法,并不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计算机控制的优越性。本文提出线性系统,二次型品质测度的最优控制可以很方便地在微型机或单板机上实现。作者通过一个仪器用的简单控制系统来说明最优控制在微型机和单板机上实现的方法;讨论了数学模型的建立,动态规划最优控制的实现方法,以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所开发的最优控制应用软件可以通用于线性系统的控制对象;进而可以展望微型机和单板机不仅可以用于简单的单机控制或仪器控制,也可以由局部网联接而成为分布式控制系统,应用于控制较复杂的大系统。  相似文献   

16.
应用模块化建模思想,建立了用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系统中余热锅炉与蒸汽轮机子系统(即蒸汽岛)热力性能计算与评估的理论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模块化通用计算软件。此计算软件可用于对国外引进的IGCC系统的余热锅炉与蒸汽轮机子系统的热力性能进行分析与评估;也可用于IGCC系统中余热锅炉与蒸汽轮机子系统的方案设计计算与方案论证。应用所建立的软件,对国外设计的若干IGCC系统进行了热力性能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所开发的软件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前的软件开发已经有一套严谨且成熟的开发流程,但开发过程中软件安全质量的问题却较少被关注,这势必会造成软件系统的安全危机.以现有的软件开发流程为基础,通过加强制度、管理、技术三个层面的安全措施,规划出一套软件安全开发流程,在软件开发初期就能标出阶段性的安全缺失与漏洞,确保软件安全开发流程能够持续强化软件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汽车动力传动系的模拟计算和优化匹配是汽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使用Visual C 与MATLAB语言开发的一套以PC机为基础的汽车动力传动系参数影响分析及优化设计软件;分析了软件各组成模块的结构及功能特征,介绍了综合优化模块的实现原理和思想;实际应用表明并利用该软件对某型客车的动力传动系进行优化,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一种面向体系结构的软件系统自适应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动态变化的分布式环境中,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软件系统应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系统运行错误及需求的变更调整自身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提出一种面向体系结构的自适应机制,该机制采用了内置运行时体系结构作为驱动自适应的因素、选择自适应动作的依据以及实施自适应的载体;设计了适合分布式环境特点的三层结构的监控设施,提高了监控的效率和有效性;同时配备了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两种触发设施.该自适应机制不隶属于某个或某种运行系统,可为各种应用的运行系统添加自适应能力提供一个比较一般的、可重用的自适应框架.  相似文献   

20.
借助于软件模块化和概率论的基本思维方法,对软件可靠性进行估计,将系统看成是由多个模块所组成的整体,先计算各个模块的寿命函数,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模块和系统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到软件系统的寿命函数,再通过模块寿命函数的不同取值获得软件寿命的多种仿真算法。该方法不仅适用于软件可靠性的预测,也可用于计算软件平均持续工作时间,为同类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