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东低山区中生代和古生代碳酸盐类岩层广泛分布,是我国岩溶地貌发育的地区之一。本区各碳酸盐岩层建造、岩性、岩相垂相变化较大,分布呈狭长条带,岩溶地貌发育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具有独特的地貌景观。近年来,通过野外调查,感到重庆附近地区岩溶地貌的发育与岩石性质、地质构造、水的循环交替条件以及新构造运动等因素的关系密切,表现在岩溶地貌形态组合特征方面亦比较突出,值得研究讨论,这对探讨川东地区岩溶地貌发育规律和指导生产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的范围属川东低山区西南一小部分,这里有嘉陵江小三峡背斜和南温泉背斜。重庆附近地区的岩溶地貌主要发育在这些地段。  相似文献   

2.
 通过古岩溶作用标志识别和成因分析,综合利用残余地层厚度法、地貌法和印模法等技术手段,对轮古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地貌进行恢复,划分3 个岩溶地貌单元和8 类微地貌单元,并细分古岩溶地貌分区,对分区岩溶地貌及储层发育特征进行剖析。研究认为,不同岩溶带普遍发育裂缝和孔洞,但在不同地貌分区内储集类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表层岩溶带的岩溶高地和斜坡主d:\PDF\.pdf要发育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型储层;垂直岩溶带裂缝、孔洞均发育;而径流岩溶带中的孔洞和洞穴较发育。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我们多年在湖北进行野外调查研究所积累的实际资料,就湖北岩溶地貌中的形态、发育特征和规律,发育历史等问题提出了初步看法.特别是强调论述了湖北岩溶地貌发育的五个独具风格的特征。最后还着重指出了湖北岩溶地貌发育的鄂西、山原、三峡三个主要时期,对了解湖北岩溶地貌发育的来龙去脉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岚皋大巴山岩溶地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岚皋大巴山岩溶地貌发育在寒武系石灰岩地层的高夷平面上,由于受岩性、地质构造、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地表、地下岩溶地貌发育不够均匀,但以溶洼丘峰为主,溶洼往往积水成湖,是我国南北方典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区。  相似文献   

5.
探讨高陡背斜区张裂隙发育规律与岩溶地貌的空间分异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张裂隙发育规律预测岩溶空间分异性,也可以通过岩溶空间分异性预测构造张裂隙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岩层面主曲率为切入点,通过四川盆地东部明月峡背斜区现场调查、遥感解译、数理统计分析及数学建模等手段,采用岩层面的主曲率对背斜区张裂隙在不同构造部位的发育程度进行预测,分析张裂隙与岩溶地貌空间分异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岩层面主曲率大小、张裂隙发育概率及岩溶地貌空间分异呈现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岩层面主曲率大的区域,地表岩溶发育较强。川东背斜区岩溶空间分异的主控因素是构造运动产生的张裂隙,岩体张裂隙发育程度决定了早期岩溶地貌的发育特征,现代岩溶地貌空间分异是岩溶正反馈机制促进原始张裂隙差异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夏明亮 《科技咨询导报》2007,(27):177-177,179
谷留2号中桥为田德铁路代表性很强的桥梁,岩溶地貌形态发育,本文详细介绍桥梁设置用途和桥跨布置,阐述了岩溶地区墩台与基础类型的选择和设计,并提出地基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7.
论长江三峡岩溶(喀斯特)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对长江三峡岩溶峡谷地貌特征的看法.这里岩溶地貌发育条件十分优越,发育历史又特别长久,因此岩溶地貌不仅形态特别完整,而且表现形式独具特色.同时,古今深浅岩溶还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8.
贵阳市乌当区北部地下水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处于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的地区,在岩溶地貌广泛发育的背景下,地下水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地下岩溶裂隙空间中。研究显示,乌当区北部地下水多以溶蚀孔隙的裂隙水为主,溶蚀溶洞的裂隙水次之,地下水出露点分布较广,向低洼区分布且区域分散,出水量较少导致取水难度大。根据乌当区北部地下水特征对其进行利用开发给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贵州地表水资源主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州省面积约2/3以上分布着碳酸盐类岩层,广泛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由于地下岩溶管道发育,从而形成了我省较为特殊的岩溶山区地表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规律。通过对地表水资源的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年陆地蒸发量以及泥沙量、水质等主要特征值的统计分析与评价,阐述它们明显的地区差异、变化范围、时空变化及地表水质的污染情况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溶洞是岩溶地貌的一种特殊自然景观,是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等可溶性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受水的溶解作用形成的洞穴。从它那曲折迷离的洞穴、晶莹闪烁的岩壁,汨汨潜流的清泉中,旅游爱好者可以享受到探幽的乐趣。而那些或似飞禽、或似走兽、或似人物、或似花草、或似壁画的钟乳石,又常常使人们禁不住啧啧称奇。一般来说,在我国秦岭以南的亚热带地区岩溶地貌比较发育,而在秦岭以北的暖温带地区则比较少见。但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城南13公里、秦岭终南山的峣山丛中的辋川溶洞群,却十分典型。笔者最近对此做了一些考察,从中领略到了那神奇而又美妙的溶洞景观。  相似文献   

11.
全球对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加,柳杨堡地区构造特征一直备受争议,通过地震解释有着十几公里似断裂并未证实,古岩溶地貌形成成为了确凿的证据,通过地震解释方法1*1地震解释、相干体技术、顺层相干体以及时间切片等技术,研究区内存在大量背斜结构构造为岩溶古地貌控制下的盐底辟及太原组-下石盒子组披覆叠加型构造。研究区内向斜主要是岩溶作用控制下的重力负载等叠加型。柳杨堡气田石炭-二叠系内断层发育主要由盐底辟及岩溶塌陷所诱发。揭示出部分地区地震相位错断,岩溶作用导致的古地貌起伏差异所引起的。加里东末期开始发育大规律的岩溶作用,形成了早期初步岩溶古地貌,这期岩溶地貌对太原组沉积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加里东末期岩溶地貌在石炭纪岩溶作用进一步作用下地貌差异逐步扩大,进一步加大了古岩溶对太原组的沉积控制。二叠纪早期,岩溶作用逐步减弱。建议下一步重点加强源内气藏评价开发的力度,选取贴近烃源岩层的砂体,进行水平井钻井评价,有利于钻取砂体内的天然气,通过深度压裂手段把烃源岩层内煤层气钻取出来。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岩溶地貌在我国1:100万地貌图中的地位我国是世界岩溶分布最广、发育最好、类型最多的一个国家。发育岩溶的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遍及21个省(区)125万余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3%。除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岩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外,近年还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发现了古热带岩溶地貌—蚀余峰林地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国外学者把我国热带岩溶称为“中国式喀斯特”,桂林—阳朔称为世界岩溶的“圣地”,岩溶发育的许多理论问题,有赖于在中国解决等等。  相似文献   

13.
地质景观-司南石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莉红  侯兵德 《贵州科学》2007,25(Z1):156-160
石林为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是石灰岩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司南石林是中国同纬度地区迄今发现的发育最好、生态保护最佳、保存最完整、出露面积最大的极具观赏性连片喀斯特石林,空间上连片分布,类型众多,景色秀丽,极具观赏性.石林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环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福建永安大湖盆地岩溶地貌双向演化过程及工程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大湖岩溶盆地的岩溶特征及地貌演化过程,通过详细的地质测绘、收集到的各类岩溶钻探资料的统计与分析以及地下水样品的水质分析,对区内的岩溶地貌特征、岩溶发育特征、岩溶地下水水质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内岩溶塌陷的调查结果,对研究区岩溶发育的强弱程度进行了分区,并初步提出岩溶塌陷防治方向。研究表明,现今大湖盆地是在海拔340~360 m的高程基础上,经历上覆地层风化剥蚀、下部灰岩溶蚀塌陷的双向地貌演化过程,逐步形成了溶蚀残丘—溶蚀洼地、岩溶管道—暗河式的岩溶发育形态,二者叠置作用共同塑造了区内的地形地貌,并向岩溶准平原方向发展;区域地壳抬升与水文动力条件是大湖盆地岩溶地貌形成演化的两大主控因素;灰岩裸露区和覆盖区为岩溶强烈区,特别是洼地处及断裂带100 m范围内,极易发生岩溶塌陷灾害,埋藏型灰岩区岩溶发育为中等—弱发育区,其对区内场地稳定性影响较弱。在研究区内开展城市建设、工程活动时,应将岩溶洼地、断裂构造发育处等岩溶发育强烈的地区列为岩溶塌陷防治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方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及石漠化过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南方岩溶地区分布有面积广泛的碳酸盐岩,发育多种岩溶地貌。由于该地区的特殊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因子的影响,其岩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环境容量低,敏感度高,抗干扰能力弱。当人类对森林进行破坏使森林的“生物泵”作用消失后,引发出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岩溶生态环境开始恶化,植被走向逆向演替等。最后出现大面积的石山,发生石漠化现象。可见,森林在岩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是影响岩溶生态系统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洛塔地区的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对《洛塔岩溶及其水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一书有关岩溶地貌发育史及第四系堆积物的部分探讨与论述提出不同看法,以地层14C同位素年龄测试数据及洛塔地区钟乳石铀系年龄测定结果为依据,将洛塔地区的亚不寺岩溶台面期及此后的河谷各亚期形成时间后推,同时指出洛塔宽谷并非书中认为的冰川成因,有关冰碛物实为古滑坡堆积物,亦是其堵塞河道造成古车水坪湖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以冰川冻土地貌、岩溶地貌及相应的黄土堆积、红土的发育等地貌与堆积物以及海面与湖面变化、生物群演替与迁移等多种气候标志为依据,讨论我国气候地貌形态特征、分布规律、发育深度等问题,进而探讨我国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总趋势。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研究--以滇黔桂三省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云南、贵州和广西3省区为对象分析了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的现状,研究了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机理.结果表明,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是形成石漠化的地质背景;崎岖的地表为石漠化提供了动力;成土缓慢且土层薄使其允许侵蚀量小;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岩溶地貌发育使土壤易“丢失”;人口的增长及不合理的行为导致植被破坏后恢复困难,易造成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研究老庙山地区岩溶地貌的发育过程和形态特征入手,结合区域的景观结构,运用综合观点,对该区旅游资源质量及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评价.为我省开辟新的旅游园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 贵阳市位于贵州中部贵州高原的中心部分,石灰岩广泛分布,岩溶地貌发育比较典型,石灰岩植被在贵州有相当的代表性,现将贵阳附近黔灵山,东山、青龙山的鹅耳枥林概况简要描述如下。一、生境概况贵阳位于盆地中心,海拔1070米,大地构造单元属黔中隆起,沉积盖层较薄,出露地层以寒武、石炭、二迭、三迭纪的纯质、镁质、泥质、白云质灰岩为主,岩溶地貌甚为发育,峰丛、孤丘、单面山、溶洞、石芽、石沟、落水洞、盲谷、溶触盆地皆不同具有,地表迳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