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线”是素描中最直接的语言形式,它主要是为塑造形体服务,但同时又充分体现出独特的韵律特征,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由于素描中的“线”还渗透着画者的情感和情绪,因此“线”的判断和把握离不开绘画主体的参与,离不开画者的艺术感觉;对“线”这种绘画语言形式的把握应该与画者自身造型能力的培养、情感的表达和创造精神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黄宾虹是中国现代画坛的大师,是中国古典绘画向现代绘画转型的代表人物。他在中国画笔墨语言方面的探索,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笔墨是中国画独特的绘画语言,中国画品位的高低与画家的用笔、用墨有着很大的关系。黄宾虹山水画浑厚华滋的风格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用笔、用墨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开拓。一黄宾虹的用笔既有对传统绘画的继承,又有对探索实践的总结。他把用笔之法归纳为“五笔法”,即“平”、“圆”、“留”、“重”、“变”。所谓“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匀,“如锥画沙”,处处有力。所谓“圆”,是…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色彩构成”课程教学,讲述了装饰绘画与色彩构成的关系;分析了优秀装饰作品中色彩构成的语言;阐述了学生对“色彩构成”课程的掌握情况和对用色彩构成原理进行装饰绘画(习作)创作的实践及认识。  相似文献   

4.
运用西方当代视觉艺术理论及中国当代语言学理论,对吴冠中绘画作品与语言作品的具体分析和比较后,可以看出,作为一个风格成熟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的绘画与文字作品在形式因素、表现手法和审美“图式”三方面存在某种共通性,其绘画与文字作品在总体风格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英语中的"双关"与"歧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英语中,双关与歧义都是具有一种语言形式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义的特点,因而常被混淆。本文试从Hill教授的“双关”三要素的角度来揭示“双关”与“歧义”的各自特征和辨别方法,旨在提高我们正确地运用和辨析双关辞格的能力,避免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6.
北宋时期的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第一次将“逸品”放在了神、妙、能三品之上,这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在美学追求上的一个历史转折,“逸”从历史上看首先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后成为知识分子生活的常态,因此对绘画乃至整个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倪云林为代表的元代画家将逸品绘画推向了高峰。“逸品”的特征是“崇自然”和“尚简”这种形式因素的突出恰恰形成了绘画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词学批评中,“浓”与“淡”作为一对对应的范畴,体现在创作技巧与语言形式方面,“浓”指辞藻华美,意象绵密浓丽,色彩绚烂;而“淡”指意象疏淡、清浅,不重典故堆积,色彩素淡清雅。但无论外在形式“浓”还是“淡”,作品包含的内容与思致都应是深远、深厚的。  相似文献   

8.
当今陶瓷绘画正盛行,陶瓷绘画的语言也在不断地丰富。在向其他画科如油画、水墨画、素描等的借鉴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陶瓷艺术工作者开始探索属于陶瓷绘画的艺术形式和语言,这也是陶瓷绘画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工艺如何与我们所处时代的审美取向相结合,与时俱进,是艺术发展永不停歇的话题。本文仅对新彩颜料的发展与特性作简要的说明,以此为艺术爱好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武安 《科技信息》2010,(2):310-311
抽象绘画是依个人情绪随意性挥洒而成画面的艺术形式。它表现作者情感或情绪,给人以运动、奔放、不安、热烈、喜悦、恐惧等情绪感受。观赏抽象绘画,审美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视觉感受和画面产生的主观思考以抽象的形式抒发人的感情使人产生美感,这就是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藏传绘画不仅是藏族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研究藏族化的重要形象资料和活的“标本”。目前,国内外学对传统绘画作品进行断代研究主要以经验断代分类法和自然科学手段断代分类。章中作结合多年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经验,对西藏传统绘画作品的“经验断代分类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风骨"新论     
本文试从人物品评、要领品评和从魏到唐文学发展以及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关系等方面探讨风骨涵义。认为“风”是一种表现,表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固然以文辞为本,却也不是一般的文辞,而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指出的是怪诞是一种具体的艺术表现方式,长期运用于人们的艺术创作中。进入二十世纪更多的和荒诞派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荒诞派戏剧、绘画、雕塑等的主要艺术表现方式而和“怪诞”并生并存。其实“荒诞”才是审美范畴,而“怪诞”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因为和美、和艺术紧密联系而具有了特定的审美意蕴却没有形成独立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是“心斋”与“坐忘”的心态符号,由对存在的超越,虚静情态的实现,到对视觉的超越,图画精神符号,接受之路也是通过神会与体味以到达美感。画无达诂。中国画不是传统西方人观念的追求三度空间与视觉快感的艺术,重要的是中国画不是在讲故事,它所无限延伸的不是情节,而是境界,它迷人的不是美,而是韵。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用“私人语言”与“我们共同的语言”相对,这种相对是语言的发音过程。“私人语言”是呼唤“大家都来看”的我的感觉的一瞬间,“命名感觉”就是“说”一个词,意义是从命题开始,并以命题为结束的思想的过程,闪电般的思想就是理解。思想贯穿经验及分割一个经验,逻辑使我们永远被一个经验所吸引,于是逻辑最终形成我们的共同语言。  相似文献   

15.
金石书画是一种自由精神的释放,也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书画高手秋林先生的书法作品多古朴典雅、端庄大气;而其使诗书画融为一体的绘画作品,又恣意纵横、雄浑壮丽、苍劲有力、酣畅淋漓,所体现出的那种厚重,那种生命的力量和金石的沧桑感,是秋林先生内心世界所幻化出的语言。他以此来表现生命的张扬与奔放,表达对生命存在本体的追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金圣叹有意用"画"评点《水浒传》有三个原因:文论与画论相通的文学批评史特点;接触的人物;才子观念。从更深的层次看,金圣叹用"画"点评《水浒传》源于其对"自我存在"的虚幻确认。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绘画重在写心,而当今社会却赋予它更多的时代内容,使之视觉性和图式性日益突出.在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表现时代和现实的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写心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应从物我、人性、人心、其他艺术形式等角度对"写心"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语文教育自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围绕课程性质、目的、任务等问题展开的争论,延续了百年之久:20年代初有“形式”目的和“实质”目的之争;50、60年代有“文”、“道”之争;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有“工具性”和“思想性”之争;90年代以后又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之争。虽然每次争论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不同,但实质都是如何看待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的关系,这和世界教育史上“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形式”与“实质”由两相对峙到相互消融、最终归于统一的演变轨迹,对于语文教育是否也有普遍意义呢?  相似文献   

19.
现代壁画作为一种装置于公共环境中的艺术,积极地参与了蓬勃发展的现代城市形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综合材料在壁画中广泛应用,这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本文分析了综合材料壁画产生的原因,论述了综合材料在壁画中的运用可以达到其他绘画所达不到的效果,增强了壁画的时代感和艺术感。  相似文献   

20.
线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语言,是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段,是中国人物画的基础。本文旨在通过对历代优秀艺术家创造的光辉灿烂的线描艺术及其优秀白描作品的论析,以便我们了解人物画线描的发展进程,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线描的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白描人物画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