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降低动力总成悬置振动。提高驾乘舒适性。从弹性支承的角度以及悬置的刚度出发,进行动力总成悬置优化研究。测量了NJ1038轻型载货车动力总成的质量与惯性参数和几何参数,建立了4点V型悬置的优化模型,用ADAMS软件进行模型仿真验证。将前、后支承梁等支架作为柔体考虑,真实地模拟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工作时的振动情况。试验证明:主要测点的振动程度下降了40%左右,各悬置垫块的振动传递率降低了30%左右,有效地降低了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振动。  相似文献   

2.
为控制汽车动力总成的垂向振动,建立了动力总成-非线性能量阱(nonlinear energy sink,NES)二自由度振动模型,考虑动力总成激励力主要为简谐激励和冲击激励.在动力总成简谐激励下,利用复变量-平均法推导了系统慢变方程,得到稳态响应方程,并判断解的稳定性.以平均能量耗散率最大为优化目标,对NES刚度进行优...  相似文献   

3.
轿车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文应用复合三线摆测量法测得了某轿车动力总成的有关参数。建立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ADAMS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合理配置各阶固有频率;综合运用弹性中心理论和能量解耦方法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根据优化结果进行了试验,证明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有了明显提高,主要测点的振动程度下降了10%~30%,有效地降低了轿车动力总成悬置振动。  相似文献   

4.
轿车动力总成NVH即噪声(Noise)、振动(Vibration)和声振粗糙度(Harshness)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涉及车辆多个系统的相互作用.本文就动力总成与悬架等子系统存在振动耦合,建立动力总成和底盘的耦合振动模型.在MATLAB/simlink下仿真表明,动力总成悬置系统NVH性能主要集中在竖直和绕曲轴转动这...  相似文献   

5.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建模及振动仿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动力总成悬置的隔振原理和动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三点支撑式动力总成-液压悬置系统的6自由度数学振动模型.利用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上模拟制动、转向和稳态工况下系统的振动情况,识别出动力总成-液压悬置系统在这些典型工况下的主要振动方向和大小.与试验结果比较表明,仿真结果在振幅上真实地反映了系统振动情况.  相似文献   

6.
基于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处于整车环境的考虑,建立包含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对比六自由度和整车环境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固有特性;通过整车在B级路面行驶试验,分析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响应特性;通过整车在极限工况行驶的模拟,对动力总成的位移和悬置元件的变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车建模更好地反映实际振动情况,可用于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流程中的匹配设计、振动分析、动载荷校核和空间位置干涉校核等环节.  相似文献   

7.
以电机-减速器集成化的电动车动力总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动力总成有限元模型,并对比了有无减速器结构时的电机模态.分析了电动车动力总成振动噪声的产生机理,综合考虑齿轮动态啮合激励以及电机电磁激励,对动力总成进行动态响应数值仿真分析.通过频域分析研究了系统的振动噪声特性,得到了集成化结构对电机动态特性的影响.对动力总成进行声振试验,验证了理论与仿真分析所得结论的正确性.结果表明:集成减速器后,电机的模态和振动噪声特性均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对汽车的NVH有重要影响.考虑动力总成悬置力-位移的非线性关系,建立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基于Newmark数值积分算法的动力总成振动位移的计算方法.以一轿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为例,针对汽车制动和转向两种行驶工况,对动力总成的质心位移和各悬置的位移进行了计算.实际应用表明,Newmark数值积分法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位移计算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对某款家庭轿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振动试验、对该系统受激励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该系统建立了ADAMS动力学模型。在多种工况下进行了动力学仿真计算。在分析该系统振动特征和规律时,引入放大因子和隔离裕度概念。以放大因子和隔离裕度作为评价标准.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放大因子和隔离裕度可以方便、有效地评价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挖掘装载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某型号挖掘装载机为研究对象,应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数学模型,用Matlab编程求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固有频率和能量分布;并且在ADAMS中建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6自由度模型,进行怠速工况下的振动仿真,得到系统的固有特性和频域响应曲线;通过比较两者振动特性,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不能满足动力总成隔振要求,并且存在严重耦合现象,指出在下一步优化过程中,应该缩小固有频率分布范围和提高系统的解耦度.  相似文献   

11.
由参数自适应控制和变量驱动原理,对于一类离散非线性混沌系统,提出了实现在不同参数情况下混沌同步的一种方法。在参数自适应控制方程中,控制系数可以是同一个混沌系统的相同系统参数状态下或不同系统参数状态下的混沌信号。常见的参数自适应控制方法中要求控制系数为常量,而在这里可以是变量,甚至是混沌信号,所以,该控制方法更具有普遍性,即常见的参数自适应控制方法是本文方法的一个特例。数值模拟计算表明,此方法对于一类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结构振动的反馈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结构振动的反馈控制方法,考虑作动器的动态特性,给出保证位移正反馈、速度负反馈和加速度负反馈控制稳定的时延界限和增益幅度.比较了三种反馈方法的优缺点,指出加速度负反馈具有大范围的稳定特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的机理和作用,对匝道控制方法进行简单分类,分别给出了各种控制方法的模型表达式,并比较分析了不同控制方法的优缺点和给出了各自的适用范围。针对目前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中的不足,结合模糊理论控制和支持向量机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策略的标定方法,并给出了基本算法流程,能够满足城市快速路中不断变化的交通状况对控制策略的动态需求。最后,结合广州市某主干道上的实际调查数据,利用本文的控制算法得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案,并将其用于该主干道的匝道控制中,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本文的控制方法能满足动态变化的交通状况,控制效果较好,对城市入口匝道控制的方法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自适应神经元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关于系统的控制作用、稳定性定理的理论结果,为这种新颖的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以及神经元控制器件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交流电机是非线性、多变量、强耦合的被控对象,在一些对控制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传统的控制策略难以对其达到有效的控制.本文综述了预测控制、内模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智能控制以及滑模控制等交流传动系统中出现的一些新型控制策略,详细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应用情况.最后,对交流传动控制策略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利用力矩反馈实现的变量液压泵变量机构的模块化设计原理和过程,以基于比例排量控制原理实现的压力控制、流量控制、功率控制和复合控制为例进行了说明,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7.
发动机怠速稳定性控制方法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提高发动机经济性和降低有害排放物质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发动机怠速控制方法,对用PID控制,模糊控制,模糊-PID控制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给出3种控制方法的仿真结果,模糊控制完全可用于发动机ECU的怠速控制。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炉窑控制的当前状况、发展趋势和新的技术方法;详细论述了燃烧控制及交叉限幅工作原理,给出典型控制结构图和限幅器算法及适用范围,并分析其中参数对性能的影响;介绍了热值仪比值优化、热处理炉低温控制和孔板量程修正;讨论了温度设定数学模型,并结合实际描述一套棒材加热炉温度数学模型,其中包括时间待轧和自动待轧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前网络控制系统多采用事件驱动方式,这种驱动方式适用于网络延时小于一个采样周期的网络控制系统。为了解决网络延时大于一个采样周期的问题,提出了事件-时间驱动方式。在采用事件-时间驱动方式下系统成为变采样网络控制系统。在网络时延大于一个采样周期情况下,系统中的控制值和反馈值不能准时到达时,该系统使用预测环节预测的预测值。在基于预测值的变采样网络控制系统中,给出了不同网络时延所对应的状态转移矩阵,分析了变采样网络控制系统稳定需要的条件,最后给出了一个例子说明了变采样网络控制系统采用预测值控制可以使系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for conical shell structure with distributed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is presented. The dynamic equations of conical shell structure are derived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FEM) based on Mindlin's plate theory. The results of modal calculations with FEM model are accurate enough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in comparison with experiment results. The Electromechanical influence of distributed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is treated as a boundary condition for estimating the control force. The independent modal space control (IMSC) method is adopted and the optimal linear quadratic state feedback control is implemented so that the best control performance with the least control cost can be achieved. Optimal control effects are compared with controlled responses with other non-optimal control parameters.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are given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trol sche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