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秧龄、纤维素酶浓度、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比例等因素对分离水稻叶肉原生质体的影响,建立了培养水稻无菌苗、用叶鞘分离水稻叶肉原生质体的方法,该方法解决了愈伤组织诱导困难,分离水稻原生质体的分离期长、费时、费力的问题,大大缩短了分离原生质体的时间,对水稻叶肉原生质体的培养条件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拟南芥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分离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分离条件的研究,探讨了酶解法制备拟南芥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的分离条件和影响因素.在不同纤维素酶质量浓度、山梨醇质量浓度、酶解液pH值、酶解时间下,测定了拟南芥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的产量.结果表明,在20 g/L纤维素酶、140 g/L山梨醇、pH=5.8的酶解液中,酶解时间为1.5 h,原生质体产量最高.同时,在相同分离条件下测定了拟南芥幼叶和老叶的原生质体产量,结果表明,幼叶原生质体产量显著高于老叶.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以两株酵母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设计,验证了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各因素对酵母细胞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渗透压稳定剂的种类、浓度对于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和活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离子型的渗透压稳定剂如KCl可以提高细胞的形成率,而醇类稳定剂如山梨醇对于酶解后原生质体活力的保持有着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四季樱草(Primula obconica),矮牵牛(Petunia hybrida)及黄花烟草(Nicotiana rustical)叶片为材料,用纤维素酶液分离原生质体,分离结果:三种植物叶肉原生质体数量,随酶液浸泡时间增长和浓度升高而增多;在同一浓度,同一时间酶解下,三种植物原生质体数量,以矮牵牛酶解数量最多,质量最好,四季樱草次之,黄花烟草较差。  相似文献   

5.
烟草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从烟草叶片分离原生质体的若干影响因素.通过酶解法降解细胞壁释放出原生质体,利用离心和蔗糖漂浮法从粗提取液中纯化出原生质体,并通过血球计数板计数来比较制备的效果.结果表明:酶的种类、质膜稳定剂、渗透压稳定剂、pH及酶解时间是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重要因素.纤维素酶含量2%,果胶酶含量1%,2-N-吗啉乙烷磺酸(MES)浓度50mmol/L,Ca2+与甘露醇作为渗透压稳定剂,pH6左右,温度28℃,酶解时间4h时原生质体的分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葡萄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担子菌LMPQ39和CSP菌丝原生质体分离和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蜗牛酶和纤维素酶的混和酶液作为脱壁酶,通过酶解试验比较了菌龄,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及酶液浓度等对担子菌LMPQ39和CSP菌丝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通过原生体再生试验,比较了渗透压稳定剂对LMPQ39和CSP菌丝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获得了10^5-10^8数量级的原生质体再生菌落,同时,本文还对CSP原生质体再生过程的形态变化作了适当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裙带菜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Harv)Suringat)为材料,进行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使用海螺酶(sca snail enzymes)和纤维素酶(cellulase,Onozuka R-10),酶解裙带菜细胞壁,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大量地分离成活的裙带菜原生质体。2、实验表明,氯化钠可作为分离裙带菜原生质体研究中的一种理想的渗透剂。3、荧光增白剂染色镜检法可作为鉴定裙带菜原生质体的一种辅助方法,并适用于原生质体再生壁的观察。4,光照(2000-2500Lux)能促使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壁,含有蔗糖(W/V,1%)的培养液有助于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壁。5、分离的裙带菜原生质体,经培养,已能长成幼体。  相似文献   

9.
P.infestans游动孢子在0.4mol/L甘露醇溶液的Ross原生质体培养基中生长表明。在最初几小时生长的差别不大,只有经过20h之后,在培养基中游动孢了孢芽长度比对照(水中)较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共同培养原生质体和孢芽,没有发现游动孢子孢芽营养趋向。同时,P.infestans不同生理小种菌丝体潜育的原生质体的存活率,经过5-6h有显著差别。贝拉(Beella)(R1)品种原生质体在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0.
采用酶法和复合作用法对酵母菌株 13 0 0 (2N)和 2 0 10 (2N)的单倍体细胞 (1N)的获得率分别为3 0 %和 2 0 %左右 由实验确定脱子囊壁的最佳条件为采用生理盐水 ,pH5 .4 ,温度为 2 7℃ ,获得A型 ,B型两种单倍体细胞 (IN) 通过群体杂交法 ,从 75个平板上 ,挑选出 14 5个小菌落 ,得到 5个营养缺陷型菌株 ,该菌株的原生质体在 3 5 %PEG的作用下进行原生质体的融合 ,获得成功 但是仍需进一步对融合体进行生理、生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微直流电对石防风原生质体生长的影响.用0.1~1.5μA直流电处理培养中的原生质体,明显提高细胞团的形成数量.这一促进作用与电处理的时间长短有关,只有处理时间充分长时才有效果.阈值时间的长短随电流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微直流电作用与处理的起始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根瘤切片,作者发现四棱豆(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L)DC)的根瘤具有多个感染区,类菌体力椭圆形和不规则的长形菌.包膜(membraneenvelope)包围住一个或多个类菌体,感染细胞边缘的线粒体比未感染的细胞多.根瘤感染区细胞内的根瘤菌体分裂整个过程是在包膜内进行.首先是菌体的核区拉长,随后菌体细胞中央部分的细胞壁凹陷,并逐渐加深,最后一个根瘤菌分裂成两个菌体.  相似文献   

13.
以白菜型油菜为材料,从5日龄无菌苗的子叶和下胚轴游离原生质体,在DPD培养基中作浅层培养,密度为1×10~5个/ml。接种后48小时出现第一次分裂,6天后发生第二次分裂。此时,子叶原生质体停止发育,下胚轴原生质体可持续分裂。约一个月,形成大细胞团,转入固体培养基后可发育成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4.
以芥莱无菌苗下胚轴为材料游离获得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培养于含NAA1.5mg/l,6-BA0.6mg/l、和2.4-D0.5mg/l的DPD液体培养基中,约4—5周形成肉眼可见的小愈伤组织。转入MS固体培养基后,即可产生大量的愈伤组织,其中胚性愈伤组织约占50%以上。  相似文献   

15.
以大豆下胚轴为材料 ,采用蔗糖密度梯度法制备高纯度质膜微囊 ,研究了胰蛋白酶处理对质膜H+ ATPase的影响 .结果表明 ,温和胰蛋白酶处理可刺激ATPase的水解活性 ;并且发现酶切处理可以提高PNPP的水解活性 ,当PNPP浓度在 10 30mmol·L- 1范围内 ,PNPP水解活性提高2 1% 2 8% .动力学分析表明 ,酶切处理后PNPP水解的Km值也由 2 .6 6降低到 1.4 4mmol·L- 1;同时发现酶切处理降低了钒酸钠对ATPase的抑制效应 ,显示胰蛋白酶处理可能改变了磷酸酶结构域的结构而影响ATPase的催化效应 ,暗示C 末端调节着磷酸酶结构域的结构和功能 .  相似文献   

16.
水稻生活精细胞的大量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渗透压冲击法,从水稻成熟花粉料中释放出大量精细胞,经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后,荧光素二醋酸酯染色表明,分离的精细胞是生活的,刚释放的精细胞具显著的长尾,并观察了分离后的精细胞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利用蜗牛酶和溶壁酶处理糙皮侧耳幼嫩菌丝,成功地分离出原生质体,原生质体数量为6.0×10~5~1.07×10~7个/ml;再生频率为1.38%,再生菌株出菇正常,生物学效率多在10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报道两种基因型小麦昌乐5号和山农587胚性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和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小麦昌乐5号和山农587的胚性愈伤组织继代一年以后形成部分颗粒状和粉粒状结构,可用于悬浮培养。当分散好、生长快的胚性悬浮细胞系形成后,即可作为原生质体培养的材料。较长时间的悬浮培养容易使材料的胚性丧失,昌乐5号的胚性悬浮细胞系20天左右建成,其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频率为14/10~5(再生植株数/植板的原生质体数);而山农587的悬浮培养物需5个月以后才能用于原生质体培养,其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频率仅为4/10~6。  相似文献   

19.
林木原生质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林木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进展,郑重论述了不同树种和基因型、培养基、培养方法以及激素种类、浓度和配比对林木原生质体生长的影响,并针对林木原生质体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以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JF-20菌为出发菌株,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的最佳条件下制备原生质体。结果发现:JF-20菌的原生质体形成率及再生率分别达到以86.9%和38.4%,并通过光学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的有关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