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主要依据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这一经典文本.从卢卡奇、马克思和黑格尔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总体性的辩证法”由以产生的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并探讨“总体性”范畴的具体含义。文章认为“总体性”首先是一种具体的总体性,即:部分在总体之中,又存留其个体性.总体具有高于部分的地位.部分只能在与总体的联系中才有意义。其次,“总体性的辩证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写统一的辩证法.它仅限于社会历史领域,是研究社会历史中主、客体运动的概念。最后,分析论述了“总体性的渴求”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之间的关系.指出“.电体性的辩证法”是卢卡奇为了消解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功能.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世纪初的一次重要转向.  相似文献   

2.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运用辩证法的总体性思想,通过对资本主义物化关系的全面分析,从而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以此作为扬弃物化的现实途径。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异化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但却因最终倒向唯心史观而存在重大的理论失误.  相似文献   

3.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运用辩证法的总体性思想,通过对资本主义物化关系的全面分析,从而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以此作为扬弃物化的现实途径.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异化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但却因最终倒向唯心史观而存在重大的理论失误.  相似文献   

4.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运用辩证法的总体性思想,通过对资本主义物化关系的全面分析,从而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以此作为扬弃物化的现实途径。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异化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但却因最终倒向唯心史观而存在重大的理论失误.  相似文献   

5.
青年卢卡奇创造性地提出了物化的概念,这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十分相像。不过,卢卡奇的物化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的负面批评,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则看到了辩证性的一面。卢卡奇认为克服物化的方法是总体性,而总体性的执行者是无产阶级,但这种思想却有使无产阶级物化的危险。今天,克服物化仍是这个社会的主要问题,我们还是应该回到马克思关于实践的前提下,以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姿态来理解总体性,从而寻找人本身。  相似文献   

6.
在一定意义上,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在方法论维度上着力研究马克思主义之正统所在。卢卡奇以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努力建构社会历史总体性辩证法。卢卡奇社会历史总体性辩证法彰显了"历史性"与"总体性"相统一的总体性思维之特色、史与论相结合的特色和现代性批判的特色,使其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批判与韦伯的合理化批判思想相融合的产物。如果对物化理论的理解仅止步于此,那么我们便无法理解卢卡奇为何花费大量篇幅展开对资产阶级思想二律背反的分析。卢卡奇此时已经超越新康德主义的立场,对物化理论的分析已经融入了黑格尔的精神。正是由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卢卡奇在现实的世界中找到了克服物化的道路,同时真正理解了马克思的真精神,为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卢森堡》中,卢卡奇对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将表述方式与研究方法相统一的问题史研究法的分析,渗透着历史总体性辩证法,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统一的整体,应该探寻历史规律并整体地而非孤立地研究各类问题。但其在社会历史何以成为一个总体的论述上存在不足,具有唯心色彩。马克思的实践观认为,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社会历史才得以在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拓展性两个向度上成为一个有机总体。马克思实践观是把握历史总体性辩证法的钥匙,也是卢卡奇历史总体性辩证法修正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主要阐述了工业化社会中“人”的物化、总体性的辩证法等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隐含着卢卡奇对“人”的解放的思考,这些思考既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而卢卡奇将审美作为“人”的解放之途的表述在此书中也已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10.
"整体性"作为黑格尔、马克思和卢卡奇思想的方法论特色呈现一种辩证过程: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出发,以之统摄万象,含纳百川,其意旨在"精神";马克思主义使思辨哲学从"天国"走到"人间",通过精神和市民社会的勾连而形成唯物史观的"整体性",其特质在"交往";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通过黑格尔激活马克思——从而复活了辩证法的能动"主体性",其意蕴在"行动"。从黑格尔、马克思到卢卡奇的"整体性"方法论,呈现出由"精神"而"交往"直到"行动"的辩证路向。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内有所缓解,但在全球范围内却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文章分析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两种新的表现形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使一国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演变为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的扩展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要消除这些矛盾,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客观规律,是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框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推动了世界交往的普遍化,资产阶级创立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体系,但是,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不完整的,如果说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的开创者,社会主义则是“世界历史”的完成者。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通常代表着文明和进步,高兹则对此予以具体分析.他批判了资本主义“集权式”的科学技术,认为资本主义运用科学技术的模式不仅使得科学技术本身发生了异化,同时还加深了劳动、人和自然等的异化,导致社会的倒退和自然的恶化,致使整个世界陷入危机之中.面对这一状况,高兹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即选择“分散型”的技术,构建新型先进的社会主义,由此去克服资本主义运用科学技术所造成的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沃勒斯坦创立的世界体系理论在社会科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对西方主流的现代化发展理论进行了批判,并对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提供了自己的理解.它强调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沃勒斯坦指出现代世界体系本质上是一个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经济体,这对寻求发展之路的国家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在论述19世纪中叶德国革命前途时,针对当时德国的具体情况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德国可以跨越资产阶段革命阶段,直接进行了共产共主义革命的思想,这表明马克思此时就已经对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可跨越性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认识实际上成为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理论中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先声。因此,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理论价值作出重新评价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商战"思想是早期维新派在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要求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的思想.就"商战"思想的整体而言,它已经具备了"国货"思潮的基本内容,因此,"商战"思想是"国货"思潮的一部分.但是早期"商战"思想只是当时极少数先进人士的思想,面窄、影响小,不具有普遍性.相比之下,"国货"思潮具有普遍性,是大众的思想意识.从这一意义上讲,"商战"思想只是"国货"思潮的萌芽.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主义周期性的商业危机正在当今全球范围内发生并愈演愈烈,我们可从中对现代性价值进行扬弃的辩证理解。马克思全新的世界历史图景唯物史观,仍在新全球化时代得到不断地验证并具有现代性寓意。在新全球化语境和价值观多样性冲突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探索适合中国现代社会指向性本身的走出困境的“出路”。中国的自我价值理解,整体性社会价值的追求,以“民生”为本位的和谐社会的建立,以及中华民族的时代价值诉求,都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进行。  相似文献   

18.
探讨马恩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原意,深入理解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五种社会形态"的演变与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并不是自相矛盾的,人类社会总体上是沿着"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这是在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整体的情况下,但是,具体的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不同的演进方式。现实社会主义在成功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开启了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关键问题的命题以及所提供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外开放地区,生产分布深受国际市场制约,其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以前,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③辛亥革命到解放前夕。这种历史结合和演变,为三角洲生产发展提供某种机遇和可能,形成三角洲新的经济地理面貌,并作为一种历史遗产,供今天批判与继承。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科学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交往关系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等多个维度对世界历史思想作了系统而精辟的阐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人们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它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