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彦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1,(3)
闻一多诗歌浓郁的色彩具有西方诗歌的风格 ,而其色彩的主体又具有民族性。闻一多的色彩观源于西方绘画 ,也源于中国的宫廷和民间色彩。诗人闻一多批判地吸收中西古今诗画观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画观 ,使其诗歌真正成为中西合璧的“宁馨儿” 相似文献
2.
运用拉康的主体构建理论对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中马南的生命轨迹进行剖析。从他对宗教的迷狂,到物化成织虫的“物性”存在,再到最后“人性”的回归,探讨了主体在不同阶段是如何对自我进行认识和定义的.揭示了主体概念背后,想像关系中的虚幻镜像和象征关系中的象征语言是如何操纵着主体的命运的。 相似文献
3.
墨白以颍河镇为背景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失语者的形象,他们在物质与文化上的弱势地位是其失语的根源.物质的失语与文化的失语形成了共生与互动的内在机制.对失语者的塑造使墨白的小说具有锐利的批判精神,也使小说主体意识具有愤怒、压抑、无奈、反抗、逃离的复杂色彩. 相似文献
4.
在女诗人探索自身历史命运的道路上,从80年代的建造一间“自己的屋子”,到90年代的走出“屋子”,尽管有得有失,但女性诗歌创作已经打开了更广阔的精神视域,成为其后新世纪女性诗歌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依据。新世纪的女性诗人以此为基础,遵循新的社会地位和历史身份,对自我进行重新设计和定位,更大限度地从幽暗卧室和内心独白中走出,去触及更宽广深厚的社会和历史。 相似文献
5.
运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来对小说《一九八四》中的主人公温斯顿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温斯顿虽然是极权主义的一个受害者,但他所做出的种种"反惯习"的行为却恰恰符合了极权社会统治者的"真惯习",温斯顿本质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极权主义追随者。 相似文献
6.
“归来的诗人”在新时期恢复创作后大体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在理论上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总结了中国现代诗歌体式发展的基本经验;在创作上铸就了新的以沉思、论辩为特征的哲理化抒情风格;抒情主体更加注重对自我存在的思索与追问,抒情语调趋于自白和自审,意象营造趋于自喻化和象征化.部分诗人从现实主义走向超现实主义.“归来的诗人”既是对新诗传统的恢复,也是对新诗发展的总结与重整. 相似文献
7.
哈建军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3)
受象征主义的影响,李金发走上了象征主义的道路,他的诗歌中有着多维意象:象征主体(诗人和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和象征客体(被表现和被用来表现、象征的对象)之间的意合神涉,象征的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契合互涉。 相似文献
8.
哈建军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27(2):81-84
受象征主义的影响,李金发走上了象征主义的道路,他的诗歌中有着多维意象:象征主体(诗人和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和象征客体(被表现和被用来表现、象征的对象)之间的意合神涉,象征的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契合互涉。 相似文献
9.
黄伟力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6-10
适用法律的推理,既要遵从和运用人类思维共通的逻辑规则,也需考虑诸多与推理相关的实质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体因素必定会渗入其间,并影响最终的推理结果。多重主体因素渗入法律推理过程,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但这是排除不了、甚至不可缺少的。因此,对法律推理的研究,应将推理涉及的实质内容和人的主体因素及其影响纳入视野,建立起人的研究维度。法律逻辑学研究视角的调整,对其自身乃至整个现代逻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将冯雪峰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21年到1923年,也称湖畔时期;第二个时期,从1941年到1942年,也称上饶集中营时期;第三个时期是1963年间。三个时期的诗歌分别呈现出清新美、沉雄美、哲理美。 相似文献
12.
董遂强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8(3):11-15
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就形成作风。作风就主体而言,可分为个人作风、集团作风和社会风气。总的来说,作风是一种渗透性范畴,而不是一种关系范畴。它的着眼点并不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具体的方式,而是主体的态度、观点以及行为的惯性。作风并不是实践、认识、价值评价和审美活动本身,但又离不开这些活动。它以这些活动为载体,作为静态的形式沉淀在主体中;并作为动态过程渗透在上述活动中,对主体的认识、实践能力的发挥和运用往往起到引导、选择、激发和调节作用。作风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反过来又可以对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施加影响,这其中包括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加强党风建设,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84-87
《看不见的人》的研究成果中,虽然对黑人文化语境下黑人身份追寻的方式、路径与图景做了详尽的论述,却忽视了种族主义主导下黑人身份建构的悖论性。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小说中明确指明身份建构中理应极力避免的两大误区:其一是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就地取水思维,另一个是白人社会极力推崇实践的爱默生思想。就地取水思维由黑人教育家发起倡导,但解决民族教育落后等问题时并未清除种族主义痼疾;爱默生主义在经济援助上看似是对黑人民族的重大关切,却处处与所谓的种族平等主张相抵牾。因此,上述双重思想误区表征了白人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隐蔽性,可管窥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黑人主体建构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14.
从历时演变出发,考察“炊”与“蒸”在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中的演变历程,发现二者在中古汉语中演变为一组同义词,但在近代汉语中又再次分化:“蒸”进入基本词汇层面,而“炊”发生了语素化。而它们历时演变的特点也能在现代汉语方言点“炊”“蒸”的分布中找到例证:大部分现代汉语方言点中都保留着“蒸”的动词义,而“炊”的动词义仅遗留在少数浙闽粤方言点中,从书证材料与音变链条中可以找到“炊”的动词义被保留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蓝浩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Z1)
以大平山镇江下、江岭村罗伞陂坝灌区用水者协会为例进行调查,就农民合作组织在村庄公共产品的供给中组织的组建需要、难题、困境和作用等进行思考,探索农民合作组织在村庄治理中的善治之路,农民合作组织是实现村庄公共产品供给上下沟通的有效组织载体。 相似文献
16.
《看到月亮了吗?》是当代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梦呓般的叙述,作者凸显了小说叙事中的零散性、不确定性与反讽等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同时展现了后现代美国社会精神空虚、价值混乱等现象,表达了对当代美国社会的尖锐批判及其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希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