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来拜读徐兴庆<朱舜水与东亚文化传播的世界>(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8)与钱明<胜国宾师--朱舜水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两著,以及徐兴庆<德川幕府知识人吸收西洋文明的思想变迁>(<台湾大学历史学报>,第四十期,2007年12月)、<日本幕府思想家高杉晋作的中国观--兼论"明伦馆"与"松下塾"之思想教育>(高明士主编<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篇>,台湾大学历史系.2003)以及<王韬与  相似文献   

2.
数十年来,国内外学界对日本细菌部队之"荣"1644部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些成果中,有的因史料匮乏以及作者对史料的"误读",致使"结论"有再行探讨之必要。如"荣"1644部队的历任部队长、华中各地设立支部(队)等问题,在有的论著中就存在"误读",有必要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3.
以往学界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康藏历史时主要利用汉、藏文史料,使用外文原始资料甚少,对该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也仅有粗略涉及.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主要利用英文原始史料,对1919年前北美人士在康藏的早期活动、有关康藏论著的内容及其在西方出版发行的状况和影响进行评述,这对从全球视野的角度研究近代康藏史与中西文化交流史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性易原名戴笠,在清顺治年间东渡日本后削发为僧,在医学、书画等方面均对当时的日本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是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有关性易的研究,目前学界已有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他本人整理抄录的《东矣吟》,是他东渡日本后最初两年里所创作诗歌的结集,现存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世所罕见。目前学界对于性易的研究,很少用到这部诗集。其实,这部诗集里明确记录了性易东渡日本的时间以及最初两年里的交往情况,对于我们解决性易东渡的时间、出海地点、所交往的友人、朱舜水的字号等方面的疑点,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日本著名儒医冈田篁所,于明治维新后的1872年2-4月,前往中国江南上海、苏州畅游,回国后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出版了<沪吴日记>,受到日本学者的关注.文章以原收藏于日本的<沪吴日记>为依据,通过研究作者与几位中国名医的交流,及对当时中国医药业概况的描述,可真实、客观地了解清末中国医药界的诸多景象,为研究清末中国医药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6.
编辑前言     
唐代鉴真和尚东渡,使得先前传入日本的佛教戒律完备,更适合国家统治;明亡后,浙江大儒朱舜水在日本讲学22年,培养了日本真正的儒家文化,被尊为日本的孔夫子。朱舜水的学说比同时期中国的儒家更注重实际功用(迎合了日本的重商主义),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明治维新。从此,中国向日本的文化输出开始终结,往后提供的尽是反面教材。鸦片战争清帝国的失败,强化了日本人海防的意识,而太平天国运动则启发了日本人协调本国国民的思想;一场甲午日清战争,让日本在与大陆中国的关系上翻了身,这时日本不仅已放弃东亚哲学,转向崇拜西方的进化论,更由于抢了一步先机,开始谋求把中国和印度都踩在脚下,目标直指亚洲霸主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山田孝雄等一代学者的奠基下,日本学界对"汉字音读词"词汇进行了大量细致入微的研究,尤其是结合实证研究,进行了开拓性探索。从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到日本学界对"汉字音读词"的研究历程以及"汉字音读词"词汇研究的倾向。探讨日本学界对"汉字音读词"研究的整体规律特点,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哥白尼日心地动说之传入中国,乃中西文化交流之大事,历来为学界所重.前人多以为,与哥白尼日心地动说有关的文字材料在中国之最早出现乃1760年法人蒋友仁向乾隆帝献<坤舆全图>之时.事实上,中国学者黄百家早在17世纪末就已经把哥白尼日心地动说明确地介绍了出来,这可能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资料.该文在日本学者小川晴久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新发现的两条史料对此作了进一步的确证和补充,如:黄百家明确介绍哥白尼日心地动说的最早时间、黄百家关于哥白尼日心地动说的见解以及哥白尼日心地动说传入我国的几条可能途径等.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一书是陈学溶老先生近三十年来对中国近现代气象史资料搜集、研究成果的总汇。著者作为中国近现代气象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堪称是气象学界的"活字典",于书中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气象科技史研究文献资料。该书史料翔实、涵盖大观;注重史实、严谨求证;并结合了图表分析与文献论述的研究方法,可看作是近年来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此书有两点值得深究:一是呈现了著者多年的见闻、经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二是严格考证史实,著者精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数字人文"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引起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将群体传记学嵌入"数字人文"开展历史研究是一条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新取径。以宋代处州家族为例,借助"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作为史料梳理工具,可以勾勒出宋代处州家族群体,继而发现处州流动人口较少,处州的发展具有"内生性"特点。此外,墓志作为地方史料,其中所承载的信息在区域史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们可以借助"CBDB"对宋代区域人物墓志资料进行系统梳理,以人物墓志资料为基础,将宋代区域史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朱舜水在长崎居住期间曾与安东省庵就"朱陆问题"有深入的探讨.省庵在与舜水相遇前就对陈建的<学蔀通辨>进行过"训点",倾向于"朱是陆非".后省庵曾就朱陆问题请教过舜水.对于作为士大夫一员并勇于承担明王朝溃败之责任的舜水来说,在思考明王朝溃败的深层原因时,能够明确指出陆象山和王阳明思想中的缺陷,应该说是一种非常深刻的问题意识.舜水不仅把阳明门下主张良知现成论的王畿等同于佛教而予以痛斥,更把东林学派的高攀龙、邹元标以及与东林学派有很深关系的刘宗周视为"道学者"而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12.
在明清嬗代之际,曾出现过一种为兴邦治国、化民成俗服务的实学思潮,"舜水学"就是这"实学"思潮中的一个学派."舜水学"也是相对于"朱子学"(指朱熹的学术思想及其学脉)、"阳明学"(指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及其学脉)而言的关于朱舜水学术思想及其学脉的一种称谓."舜水学"的特点是,以"实"字标宗,以"批"字为要,以"外"字显名.  相似文献   

13.
朱舜水前半生生活于明清社会变革之际的中国,后半生旅居异国他乡,人生阅历十分丰富。这种特殊的时代、生活背景,赋予了他独特的民族精神。这其中包含着对异族入侵的愤慨,漂泊各国时所应对的态度,侨居异国对中华文化的传播等。  相似文献   

14.
晚清、民国江右史话派新倡“朱耷即青云圃道人朱道朗”伪说,道俗两界,哄传百年,亦纠葛百年,已成八大山人研究界亟待突破之学术瓶颈。本文首揭“清初南昌青云圃道院为南明弘光朝亡命权贵隐身窟”、“朱道朗旧友马道人为弘光权相马士英”等透镜式微观考据。为证伪“朱耷即朱道朗”提供全景式宏观视界。  相似文献   

15.
很多学者认为《西厢记诸宫调》产生年代是金代,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南宋。通过对张炳森《关于<董西厢>的创作年代》的商榷,从宗教思想、民情风俗、名物制度、民族称谓、孕育流传地域与土壤基础等方面研究,《西厢记诸宫调》产生于金代。  相似文献   

16.
对设计洪水的计算途径和工作性质进行了简要述评,强调搞好设计洪水工作需要三大支撑:健全的资料信息、相对合理的分析计算方法,以及对设计流域(地区)水文气象规律的必要认识.并分别对这三个方面的实践、研究进行了回顾与简评,着重介绍了最新进展情况:2006年修订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反映了频率分析法十多年来在参数估计和适线准则方面新进展;1999年出版的专著<可能最大暴雨和洪水计算原理与方法>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958年以来在PMP/PMF方面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1988-2006年先后出版的<中国历史大洪水>、<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中国江河防洪丛书>、<中国暴雨>和<中国暴雨统计参数图集>,是中国的暴雨/洪水研究中的突出成果;2002年出版的专著<水文定理、定律和假说初探>和<水文设计成果合理性评价>,将许多规律性的认识,经过总结、归纳,上升成为理论;即将出版的世界气象组织<可能最大降水估算手册>(第3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PMP/PMF的新理论和实践经验.文章认为,中国设计洪水的总体水平已步入世界前列,并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7.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他继承了吴中博雅的学术风气和东林学派宗宋的学术思想,并将二者在其修史实践中加以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钱氏经经纬史、汉宋兼采的史学思想和注重考信、勇于创新的史学方法。其治史思想和方法为明末清初的史学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晚清道成以降的学术多有对乾嘉学术的反动,但乾嘉考据学风很大程度已内化到士人治学之中。考察这一阶段的学术,当见其变与不变。朱一新在义理与致用的焦急下,治学欲一反乾嘉轨则,另辟蹊径,确有独出之处,可又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考据学风的影响。在经学与史学、汉学与宋学之间、孤怀闳识与精审超绝之间,他的史学也呈现着多重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阐述《史记》“互见法”的涵义,论述和分析人们对“互见法”的认识和研究的过程,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提出并分析“互见法”新的归类法和新的名称:形式上有显性互见、隐性互见两大类;内容上有互补互见、详略互见、名实互见和虚实互见四大类,从而拓新了《史记》“互见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