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刑罚轻缓化,是刑罚文明而理性的重要表现。现代刑罚的价值取向更加强调人文关怀。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把现代化的刑罚重点转向非监禁刑的适用,但非监禁刑在我国的研究较少。我国刑罚中非监禁刑及其体系构建问题可从立法、司法两个层面着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赎刑最本源的意思是指犯人缴纳一定数量的财产而赎免其刑罚.它作为一种刑罚替代方式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虽然对赎刑制度存废的争论古已有之,但是赎刑制度在中国古代法的演进过程中确实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其具有的价值光芒仍然值得当代借鉴.为避免赎刑制度造成“贫富异刑”,需要对其进行平等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3.
当"预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罚的理念已经成为当今立法、司法、执法的主流的时候,刑罚的报应主义与单纯的惩罚主义已经成为历史,慎刑应该是作为21世纪刑罚价值取向的主要的内容和潮流,对我国的影响来说主要表现在我国刑事政策、刑罚种类和刑罚意识的转变,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根据不同的罪犯情节,依据法律的规定适用合适的刑罚。在当今的中国,刑罚的慎刑思想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各国探寻监禁刑替代措施的历程 ,社区服务刑在国外异军突起 ,并有扩大适用的趋势 ,它与罚金和缓刑这两种传统的替代措施一道 ,在减少监禁刑适用方面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我国目前尚未将社区服务引入刑罚体系中 ,因此 ,深入研究国外刑法中的社区服务刑 ,借鉴其中的合理内核 ,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刑罚制度和罪犯处遇制度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与国外刑法相比较,我国刑法有关受贿罪刑罚种类的设置不够完善,尤其在剥夺犯罪人再犯的资格和能力、罚金刑等附加刑的设置方面存在一些缺憾,这对惩罚和预防犯罪无疑是不利的。在广泛查阅国外刑法的相关规定和思考后,对受贿罪附加刑刑种的完善提出增设和完善受贿罪资格刑和罚金刑附加刑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管制刑不属于附加刑中的资格刑,并不能完全按照附加刑来适用;管制刑与其他刑种的关系是协调的,它的存在不仅不会破坏现行刑罚体系,反而是刑罚体系完善不可或缺的刑种;管制刑引入刑罚易科制度,有利于解决管制犯在管制期间又犯新罪或又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作为独立刑种的管制刑不宜由不属于独立刑种的缓刑来取代。  相似文献   

7.
社区服务刑由于其轻缓性、社会性、恢复性的特点备受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的青睐,开始频频出现在各国刑罚制度中。由于我国尚未将社区服务刑作为一种刑罚纳入刑法体系,本文通过结合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实践和社区服务刑在各国实行的经验,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社区服务刑制度,以期对社区服务刑制度在中国的设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犯罪激增和刑罚轻缓化的世界趋势,罚金刑在我国刑罚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与此同时,执行难问题却严重制约着罚金刑的发展。我国有必要合理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构建符合我国立法及司法现状的罚金刑易科体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古代刑罚的嬗变及刑罚制度的分析可知,中国古代的刑。罚与观念密不可分。从刑罚的起源来看,刑罚既不是“出于天”,也不是“起于兵”或“源于苗”,更不是由“象刑”演变而来,刑罚只不过是观念的产物,并随着观念的转变而发生变化。髡刑在中国古代之所以被认为比笞刑还重的刑罚,只能从古人对头发的不同观念来解释。而族刑作为极其残酷的刑罚制度,也不过是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的产物,其存在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不论是“秋冬为刑杀”的“顺天行刑”思想还是“灾异赦宥”的行刑思想,都是当时的人们对四季及天象异常的相应观念在行刑制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传统刑事领域包含两种意义上的“赎”,即制度(或法典)赎刑和权宜之赎。制度赎刑始于《吕刑》,“刑疑赦从罚”是在罪行已彰而刑罚适用方面存有疑问时,以罚当其罪为目的引入的财产性责任方式,它突破了“刑”所固有的局限性。权宜之赎为管子所倡导,是刑罚的变通执行方法。汉文帝刑制改革使得赎刑作为独立刑等的必要性丧失。作为代用刑的“赎”,逐渐融合礼教、等级特权等内容,形成唐以后法典内的代用刑制度。  相似文献   

11.
由经济犯罪的特征、刑罚的改革趋势决定,经济犯罪刑罚实现轻缓化应该以非监禁刑为主,确立经济犯罪非监禁化理念是实现非监禁化的前提。而完善现有的非监禁的刑罚种类、增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非监禁的刑罚种类则是实现经济犯罪非监禁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刑罚的轻缓化与中国刑罚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凯 《科技信息》2008,(1):248-249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严刑苛罚已成为历史,寻求刑罚的人道性、科学性、效益性成为社会的必需。刑罚基本的发展趋势是从残酷刑罚到宽和刑罚。在世界大趋势的影响下,我国刑罚结构的调整一定会向着轻重相宜、以轻为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处置未成年人犯罪存在矫正措施单一、监禁刑的适用比例过高、非监禁刑基本处于空置状态、缓刑适用率不高、对非本地户籍的未成年犯罪人基本不适用缓刑等缺陷。建立科学的刑罚体系、取消未成年人犯罪无期徒刑的适用、扩大非监禁刑的适用比例、设立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张洋  邹晶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29(5):555-557,560
死刑的存废之争在法学界历来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俄罗斯的死刑制度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在1997年《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中有限度地保留了死刑,这是对该种刑罚制度作出的更为人道主义的选择。俄罗斯的死刑制度,对我们国家也是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死刑存废的问题是世界观、价值论问题,死刑的价值基点有三方面:公正、功利、人道。剥夺犯罪人生命的死刑是违反人道精神的,是非人道的,退出历史舞台是它的必然宿命。公正的内涵、表现形式在不断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文明社会,人道主义精神赋予了公正更丰富的内涵,残酷的、毁灭性的死刑因其消极的社会价值被理性的公正所抛弃,人道超越了公正。死刑虽具有效益性,但不具有公正性和人道性,废除不具有人道的死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人道超越功利而约束功利。由于对社会本位价值的选择和受经济条件与人文基础的制约,中国目前不能废除死刑,只能限制死刑。但作为理念的死刑废除是中国应然而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死刑是剥夺人的生命的刑罚,它的适用必须受到严格地限制。限制死刑的路径多种多样,立法论者主张通过修改刑事立法来限制死刑,司法论者主张通过司法程序来限制死刑。在我国,限制死刑的最佳路径应数解释论,即通过司法解释来明确什么是罪行极其严重,什么是必须立即执行。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刑罚的根本目的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论述了应对未成年人实行与成年人犯罪不同的刑罚。尽管新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在原则上作了特殊规定,具体操作上尚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死刑,又称生命刑,是指对人的生命的剥夺的一种刑罚,是刑法中最严厉的一种刑罚。死刑作为对罪大恶极的罪犯的一种惩处,确实抚慰了一些人的心头之恨。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和现今人权运动的兴起,其带来的弊端愈来愈被认识到。而错判死刑的结果,是人的合法权利被剥夺,同时人的生命权不是因为死刑的存在受到保护,而是因为死刑的存在受到侵犯。  相似文献   

19.
社会危害性的现实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型双层模式是作者在对我国现有犯罪构成模式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保留了原有的犯罪构成四要件作为评价的第一层次,社会危害性的现实评价作为第二层次的要件。应认识到社会危害性自身模糊性的相对性,借鉴期待可能性、可罚的违法性和可罚性理论及社会相当性理论将为现实的社会危害性评价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对于死刑的存废,应该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应然性看,死刑并不能有效预防犯罪,同时,刑罚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地满足民众的报应情感,更要改造罪犯,使之回归社会,因此,死刑没有存在的必要,应予废除;从实然性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我国死刑废除的司法实践,因此,就我国现行死刑制度而言,应予保留,但应当严格限制其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