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与语言学的融合形成了新的研究方法—基于语料库的文学批评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作品分析。使用语料库检索软件Word Smith Tools对《伊坦?弗洛美》进行文本总体特征、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图表等量化结果分析文本,旨在对文本进行更理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诗经》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显示出诗歌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比如赋、比、兴表现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对深化主题、渲染气氛起到的重要作用等等。而人物形象塑造作为《诗经》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研究史上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诗经》在抒发情感的同时塑造的种类繁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国风》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人物形象群体,也是当时伦理道德规范和审美标准的艺术体现。体现了周代婚姻作为礼之本,不仅是关乎家庭的大事,更是关乎王朝基业的大事,有着深刻的周代礼乐制度的烙印。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并不是仅依靠《大地》系列小说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她为自己父母所写的传记,同样受到关注。而在《战斗的天使》一书中,赛珍珠突破父亲作为传教士的宗教身份局限,以一个现代心灵的成长与发展为中心线索,描写刻画了一个父亲、传教士和异邦客复杂、自我挣扎又自我超越的一生。其中的父亲形象,不仅彻底摆脱了为尊者长者讳的叙述羁绊,而且在勇敢而深沉的两代人的心灵审视与对话中,完成了对一个时代的历史反思与情感和思想超越。  相似文献   

4.
《诗经·国风》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据此,《毛诗序》和朱熹《诗集传》以女性为《诗经》的原创主体。基于女性在《国风》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国风》考察我国古代女性审美意识的相关问题。《论语·子罕》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表达了孔子对容貌之美的诱惑甚于德性之美的焦虑。《国风》作为女性创作且大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的作品集,突出体现了女性的“好色”观。具体包括:清晰的“性别”及角色意识、以形貌之外形美和德性之内在美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标准、以真挚的情感为精神内核、因礼教约束而形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特征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霍桑小说《红字》中海斯特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是霍桑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17世纪北美清教徒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反映了政教合一的殖民统治对女性的迫害。文章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女主人公海斯特.普琳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通天塔》以行为怪异、精神障碍和畸变的聋女,间接表现女性在电影中的角色定位。影视里的女性始终处于次元素地位,作为男权话语和分析框架中的客体,女性立场含混和模糊。真实女性形象的缺失,是一个先天残缺和无不错误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集中分析了萨拉.玛格丽特.福勒的代表作《十九世纪妇女》,旨在探讨该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十九世纪妇女》颠覆了男权文化中传统妇女形象,构建了新的女性形象——"米涅瓦"和"缪斯"。福勒认为女性如同"米涅瓦"和"缪斯"的一个复合体,融入了两种相反却又相互交融的气质,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能量与和谐力量与美丽智慧与爱的统一体。福勒对女性形象的新定义为女性争取平等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女性差异性理论,并且具有模糊的雌雄同体的理想,对后来的女权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中,女性的自然存在是动物性存在,女性的社会存在是奴隶的奴隶,女性的精神存在,则几乎被窒息,她们的人生归宿是无"家"之根,这里是女性的悲惨世界。  相似文献   

9.
巴金的《家》与《红楼梦》有着很大的相似与相近之处,尤其是其中一些悲剧女性的经历与命运:鸳鸯与鸣凤,黛玉与梅芬,宝钗与瑞珏。历来人们都认为她们的悲剧命运是封建礼教与封建家族制度,男尊女卑与婚姻包办等结果。但从女性批评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外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她们自身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生存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诗三百>中出现了众多女性形象,由于解读者所站立场不同、所选视角不同及身份和地位等的不同而使得<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将<诗经>中出现的各种女性形象划分为不同的类形并加以分析,有利于不同读者对<诗经 >相关篇章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腾冲的“罗古城”、“罗密城”是白族的先民在宋“大理国”时期所建。它们以白语命名,“罗古城”是“虎踞的关口之城”,“罗密城”是“老虎的生命之城”。它们不是后人传说的“哥哥”城、“妹妹”城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叶露生改编的钢琴曲<蓝花花的故事>成功地利用了原始民歌音调,采用变奏形式,运用钢琴语言,塑造了以蓝花花为主人公的多个形象,情感丰富,爱憎分明,是一部改编的好作品,难得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