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王万里 《科技导报(北京)》2019,37(23):52-56
澳门人才短缺问题对澳门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造成较大制约。论述了澳门需要在7个方面参与和贡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对澳门人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了澳门人才短缺的主要成因,梳理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所做的努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澳门人才短缺问题的5点建议,即制定人才长远发展规划、构建大湾区人才共享机制、优化专才引进制度、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和海外人才回流、以及改革人才工作机构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4.
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内部科技要素分布不均,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尚未有效构建,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差距大且同质性强,导致大湾区内的科技协同创新程度较低.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及排名进行分析,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6.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0(2)
文章以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非遗项目为研究样本,运用统计分析法、图表法以及GIS空间分析工具对粤港澳大湾区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整体空间分布呈首位型、集聚型分布,集中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平原河网地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以城市交界处为核心,沿着珠江口东西两侧呈组团状扩散,形成港澳、内湾区域和外湾区域等3个非遗文化分布空间.最后文章提出港澳地区应注重"家国认同"意识培养,促进三地政府、民间和学术机构在非遗文化申报传承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内湾区域应发挥广州作为文化首位型城市的带动效应,发挥"广佛""深莞"等城市群在经济文化和信息技术上的空间溢出优势,重视城乡基层社群在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方面的作用;外湾区域应借广佛肇、深莞惠等同城化发展契机,加大对当地非遗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宣传申报工作,做好生态文化旅游的品牌建设,实现从通道城市向文化中心城市转变. 相似文献
7.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加强粤港澳合作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重大战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粤港澳三地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为中心城市,积极地建立协同创新发展的城市集群。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将会深刻地影响世界经济。这种国家管理的整合,必然成为全世界的学习典范。论述了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把制造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粤港澳大湾区水环境状况分析及治理对策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河流、水库、近岸海域的水体污染现状, 分析城市内涝、河流及入海口水量变化问题, 发现湾区水体污染主要由大城市密集的人口和工业活动造成, 不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和管理体系使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 对生态用水的过度侵占是水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总结国际先进湾区完善立法、提高标准、控制排放和保护生态的水环境治理经验, 对粤港澳大湾区水环境的进一步治理提出对策: 1) 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污水处理; 2)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 3) 控制围垦, 加强生态保护; 4) 加快推进社会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9.
10.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产业集群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采用复合区位熵和集聚系数对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产业各行业的发展强度进行分析,探讨各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教育应走协同发展之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教育面临缺乏协同发展意识、缺乏相关制度保障、缺乏协同发展方法等困境.基于协同学视角,提出了系统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教育的分析视角、序参量是高职教育系统有序发展的主导因素、自组织过程是高职教育系统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涨落是高职教... 相似文献
12.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协同发展,有助于提升大湾区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有助于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有助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及人才高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宏观和微观层面多方面、多维度的复杂情况.在复杂性理论视角下,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协同发展,大湾区高校需要建立非线性思维,认识协同发展的整体性;远离平衡状态,激活协同发展生命力;实现自组织发展,增强协同发展内驱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碳污减排协同水平模型,从粤港澳大湾区全域-城市双维度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碳污相对减排量测度及协同减排水平测度。结果表明:大湾区城市平均CO2减排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降碳动力逐年下滑,而减排力度大;自2014年,粤港澳大湾区81%的城市群碳污协同减排指数渐趋于1.0,不同地区之间的碳污协同减排水平整体呈现差异缩小趋势,发达地区的协同减排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4.
郭璇瑄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78-86
旅游产业升级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的必然要求,是达到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的主要手段,厘清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能更好地实现大湾区内旅游产业的升级.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升级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既受旅游系统内部因素影响,又受旅游系统外部因素影响.运用BP-DEMATEL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升级的... 相似文献
15.
总结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及其他典型湾区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在技术、政策和监管等方面的经验, 归纳粤港澳大湾区典型红树林群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现状,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各种污染物对红树林湿地的污染情况, 并结合大湾区未来发展规划, 对其红树林湿地保护提出几点建议: 1) 恢复、重建红树林; 2) 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3) 加强管理、宣传和科普教育; 4) 加强科学、科技研究以及科学保护; 5) 建立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 加强大湾区联动合作。 相似文献
16.
17.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和发展中的“精准联系人”角色逐步向“精准联系”功能丰富和拓展。发挥和提升“精准联系”功能成为澳门长远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下“国家所需、澳门所长”和“一国两制”发展新实践的重要保障。面对来自土地空间、产业、区域合作、人才等方面的挑战,澳门应强化优势、强调协同,采取“精准连接”“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和“精明增长”的策略,高质量提升“精准联系”功能,全面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8.
19.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引领极,城镇化进程对其景观格局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因此,探究该区域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关系,对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Fragstats 4.2软件与InVEST模型,探讨粤港澳大湾区2000-2015年间的景观格局(类型水平: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最短欧式距离(ENN_MN),景观水平: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蔓延度指数(CONTAG)、斑块密度(PD)、聚合度指数(AI))和生态系统服务(碳储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变化,并进行景观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破碎化程度加深,景观的空间异质性不断增强;受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200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碳储量呈上升趋势,而土壤保持能力与生境质量则呈下降趋势,各生态系统服务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林地、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变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影响较大,故适当优化3种景观之间的用地结构是区域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采用熵值法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借鉴“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和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效率和经济贡献率。研究结论表明:(1)时序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呈增长趋势,科技创新效率在波动中呈微弱增长趋势,科技创新经济贡献率波动起伏较大,呈微弱下降趋势。说明科技创新能力要转化为科技创新效率和经济贡献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2)区域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效率和经济贡献率区域间发展不均衡,地区生产总值排名靠前的城市,科技资源投入更为丰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表现相对更为突出。(3)创新要素方面,各评价指标所反映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差异。各城市应注重结合创新要素情况,注重科技创新工作中的“补短板、强弱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