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重庆都市区为例,探讨多中心组团式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构建方法,为重庆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与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在地势地貌、地表植被分布、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总结国内外城市森林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重庆都市区森林覆盖现状,并综合考虑都市区的自然山水格局、城市发展格局等相关因素,以两江、七山为基本框架,以各组团之间的绿色隔离带、绿色交通廊道等为纽带,以城市公园、广场绿地、高校绿地等点状特征绿地为补充,提出一脊、两江、七横、七纵、多廊、多点的森林生态网络格局。此外,要充分考虑各组团的性质、功能、人口密度等因素,结合防灾等需求,划定合理的服务半径,使森林重庆的建设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2.
人口分布空间化是解决统计数据与自然要素数据融合分析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2009年重庆市的人口统计数据,以居民点为指示因子,使用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居民点分布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分别为-0.608、-0.902、0.94、0.994、0.952、0.995、0.957.利用居民点缓冲区的概念,用因子分析法得到海拔高度、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及河流水系4个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726 75、0.000 6、0.026 7及0.248 0,然后通过数据融合实现研究区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结果表明,通过数据融合产生的人口密度与各区县实际平均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大于0.85.最终生成的栅格人口密度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区内部人口分布的空间化.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陕西省1998—2007年10年间的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得到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规律.运用预测模型对未来10年的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自1998年以来,虽然陕西省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有减少的趋势,但由于耕地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却在持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逐年降低,未来10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呈现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4.
讨论城市环境功能区划的原则和方法,研究环境功能区划的实现过程,以保定市都市区为例,将保定都市区划分为"一轴、一带、一核心"的3个Ⅰ级环境功能区和12个Ⅱ级环境功能区,并对划分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大都市区耕地系统多功能运行效应综合评价: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能值分析法,通过构建耕地多功能运行效应综合评估框架,建立较高层级耕地功能与系统输出对应关系,对北京耕地系统功能运行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耕地系统高效运行主要靠大量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的投入,不可更新资源的大量投入,导致系统环境负载率较大,系统的可持续性水平较差,属于典型的消费型系统;2)2014年北京耕地系统产品输出、调节、支持和文化服务输出能值分别占总输出能值的21.28%、21.54%、16.76%和40.42%,耕地服务功能效应发挥显著,尤其是文化娱乐功能,充分体现出大都市区耕地功能逐渐向调节和文化服务功能需求倾斜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人口分布空间化是解决统计数据与自然要素数据融合分析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2009年重庆市的人口统计数据,以居民点为指示因子,使用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居民点分布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分别为-0.608、-0.902、0.94、0.994、0.952、0.995、0.957。利用居民点缓冲区的概念,用因子分析法得到海拔高度、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及河流水系4个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726 75、0.000 6、0.026 7及0.248 0,然后通过数据融合实现研究区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结果表明,通过数据融合产生的人口密度与各区县实际平均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大于0.85。最终生成的栅格人口密度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区内部人口分布的空间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探讨山地新开发地区的降水时空演变规律。【方法】运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法和反距离加权法分析了渝北区1979—2019年的降水时空演变规律。【结果】1)渝北区年降水量倾向率为3.65 mm·a-1, 1979—1996年降水量变化平缓,1996—2014年降水量出现多个波谷和波峰,2014年后降水量又呈上升趋势。2)降水量在春、秋季呈上升趋势,在夏季呈缓慢下降趋势,在冬季变幅不大;降水量在丰、枯水期呈上升趋势,且降水量上升趋势在丰水期强于在枯水期。3)全年、丰水期降水天数起伏变化小,暴雨和大雨发生天数增加。4)在22 a特征时间尺度上,降水量经历3个丰-枯转换期;在13 a特征时间尺度上,降水量经历4.5个周期的丰-枯变化。5)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呈西南向东北、东南部递增趋势,与春、冬季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相似;夏季降水量空间分布呈中心高值区域向四周递减趋势;全年降水以中雨为主,中雨天数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年降水量的相似,而大、暴雨天数的空间分布与夏季降水量的相似。【结论】渝北区年降水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丰水期对降水的影... 相似文献
8.
水体作为地表热环境的重要敏感因子,对缓解热环境效应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3、2011和2019年土地覆被数据与热环境指数数据,以重庆市主城七区为例,将景观格局与热环境相结合,利用空间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究地表重要覆被对水体降温能力的影响以及水体对热环境效应的具体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水体相比裸地、植被、建成区覆被类型,其热环境指数处于最低水平,与热环境效应呈显著的负相关性,有良好的降温效果,且单位水体比单位植被降温作用更强;(2)水体与植被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且随着植被比例增加,水体的降温效果越差;在非城市用地中,植被的降温效果最好,随着城市发展密度的增加,水体的降温效果也逐渐增强,超越植被调节热环境的能力;(3)水体自身热环境与水体形状指数无关,与面积、长度、宽度、深度因素有关,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面积、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增加,降温效果有所提升;(4)随着缓冲距离的增大,水体的降温效果逐渐下降,河流的最佳降温范围为200 m左右,水塘和水库的有效降温范围在300 m左右。为促进城市热环境的改善,未来应因地制宜利用城市空间增加绿化、加强水体循环等机制来缓解城市热环境效应,实现城市生态... 相似文献
9.
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本研究立足于耕地资源安全的内涵,探索了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体系。研究首先构建了包括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和制度安全四个方面17个评价指标,对重庆市2001-2007年的耕地资源安全状况进行了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对重庆市2001-2007年七年的耕地资源安全警度进行了划分。研究发现,重庆市的耕地资源安全总体良好,2005年为无警;2001、2004、2007年为轻警,基本安全;2002、2003、2006年为中警。研究结果为区域进一步进行耕地资源保护、保障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长寿湖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调好各类用地,是一小时经济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证.以重庆长寿湖周边地区为例,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借助地质、地球化学、遥感等多源信息,按照国内外相关规范,对参评数据定标分级,通过AHP方法,以土地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指标决策模型对研究区耕地利用现状做了适宜性评价.在评价单元上采取了图斑叠置分析法与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为单元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实用性.通过评价结果与土地利用现状、野外实地调研的对比分析,对研究区的耕地利用情况作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结合该区土地在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方向对其土地规划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以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为基础的土地评价与规划方法可为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土地规划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耕地利用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基于耕地利用的粮食安全为视角,对近年来重庆市粮食安全度及其与耕地利用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应用"基于耕地利用的区域粮食安全评估指标"中的粮食安全度公式,对重庆市1997—2005年的粮食安全进行粮食安全度的计算与修正,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对耕地利用变化(数量、质量及其利用情况)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耕地利用的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变化具有趋同性,即当耕地面积减少、耕地单产下降时,粮食安全度的等级也随之改变.耕地面积、耕地质量及其利用状况是影响重庆市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从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入手,为重庆市的耕地保护提出了促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节约集约用地;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科学规划生态退耕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重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演化机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从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演化的角度.探讨缓解满足城市发展合理用地需求与控制城市用地扩张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总结了重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演化的基本特征。分析了重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演化机制,提出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空问合理演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了近20年来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林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水体面积相对比较稳定.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土地利用类型转变较为剧烈,土地开发强度不断增强.3)研究区景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斑块密度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上升,在整体景观破碎化加剧的同时,景观结构趋于多样化、均匀化,景观异质性不断增强.研究认为,由于山水阻隔,重庆主城区形成了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景观格局,然而,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推进,这种格局正逐渐被弱化,呈连片发展态势.因此,管理和决策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 — —以重庆市为例(三峡地区资源环境生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低碳排放已成为土地利用调控的新课题。为了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分析直辖以来重庆市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并对重庆市的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97-2008年,由于土地利用的变化,重庆市碳排放从1 158.29万t增加到2 892.75万t,其中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碳源,建设用地年碳排放达1 214.92~2 987.29万t,排放强度为2.49~5.04 kg/(m2a),耕地年碳排放从126.3万t降为111.13万t;林地为主要的碳汇,由于林地面积持续扩大,林地的年碳吸收量由182.43万t增加到205.17万t。对重庆市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下的碳排放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重庆市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3.99%,但碳排放总量显著增加,为10 381.19万t,因此面临的减碳任务非常严峻。 相似文献
15.
16.
鉴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基于2010—2019年三峡库区重庆段15个县域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算研究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借助Tapio脱钩模型探究二者的脱钩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2010—2019年研究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由2010年的0.209上升至2019年的0.516。重庆中心城区及周边有关县域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较高,多年平均值在0.4以上;三峡库区重庆段腹地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多年平均值较低,但年平均增速较快,并逐步缩小与重庆中心城区及周边有关县域该项指标的差距。2) 研究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呈“下降—明显上升—小幅回落”的趋势,各县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差异明显,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弱相关关系。3) 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利用效率脱钩关系由2010—2013年的强脱钩类型主导演变为2013—2016年和2016—2019年的弱脱钩类型主导,总体发展趋势良好;同时受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不稳定性影响,脱钩关系逐渐复杂化。研究结果提示未来仍需重点关注研究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问题,应结合研究区实际,针对不同县域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重庆市主城区1988---2007年3个时期(1988、2001、2007年)的TM、中巴遥感影像资料,将研究区划分为11个区,从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变化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特征,并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988-2007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总趋势为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增...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四川盆地东南部灰岩陡高边坡十分发育,研究其地貌演化规律有助于推动防灾减灾学科的发展。【方法】以南川金佛山甄子岩为例,用地貌学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地貌演化过程。【结果】甄子岩地貌具有阶梯状层状地貌特征,存在两级显著的夷平面,两级陡崖短期内局部后退,较长时间尺度表现为两级陡崖平行后退。由软、硬岩性组合的的两级陡崖上发育了大量的危岩,由于多因素影响,侧向卸荷、软、硬岩组合及外力地质作用使甄子岩陡崖上危岩体形成具有3种典型结构面,即水平状原生结构面、顶部坡肩卸荷拉裂面及底部软、硬岩界面的拉裂面,使危岩体具有类砌体结构面特征,其破坏具有塔状压裂座溃破坏、板状倾倒式破坏及塑流-拉裂破坏3种典型破坏模式。新构造运动、长江水系归并重组的过程中对川东南的地貌进行了明显的改造,在外力地质作用下加剧陡崖边坡的演化。【结论】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灰岩陡崖演化的力学机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地形地貌差异研究三峡库区典型平行岭谷区土地利用的功能演变。【方法】以重庆市开州区岳溪镇为研究区,构建了三生功能体系并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2008—2018年研究区岭、谷土地利用功能结构和动态转移的差异。【结果】2008—2018年,槽谷区土地利用的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与岭区相比占有优势,且发展势头良好;陡坡型山岭土地利用以生态功能为主导,土地利用功能格局稳定;缓坡型山岭的生产功能用地较多,但生产功能强度快速下降,正向陡坡型山岭的土地利用功能格局发展。2008—2014年,岭、谷区域土地利用转移皆以农产品生产功能向人工/自然生态功能的转移为主导,2014—2018年,槽谷区的居住功能的提升较明显;陡坡型山岭土地功能转移格局变化甚微;缓坡型山岭土地复垦现象较明显,以人工/自然生态功能向农产品生产功能转移为主导。根据区域不同地形地貌下土地利用功能的演变特征可总结出生产稳定型、生产衰退型、生活发展型、生态稳定型和生态发展型共5种类型。【结论】在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研究区岭、谷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存在耦合变化,呈现出“槽谷趋向性”特征,具有一定的转型趋势,整个区域趋于生态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