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修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作为切入点,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及生态投入与生态补偿标准,并探讨了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的政策思路;结果表明:2013年长江经济带整个流域内均为生态赤字,生态压力较大,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问题严重,化石能源地、草地和水域等土地资源开发过度;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对长江上游地区总的生态补偿额为514.797 5亿元,有助于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开展珠江流域资源利用时空格局、自然资源消耗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及生态补偿研究,有利于揭示珠江流域内部资源消耗格局、生态补偿区与受偿区,推动全流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统一保护与治理。本文基于能值-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核算2010-2019年珠江干流4省区[云南(滇)、贵州(黔)、广西(桂)、广东(粤)]的能值生态足迹和能值生态承载力;综合绿色贡献系数、基尼系数和重心模型、重心距离模型,评估4省区自然资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结合生态补偿模型,计算各省生态应付及社会应付生态补偿金额。结果表明:(1) 2010-2019年,珠江干流4省区能值生态承载力呈现出滇>黔>桂>粤的格局,但资源消耗程度(能值生态足迹)与之相反;同时,下游地区(黔、桂、粤)足迹深度均大于1,呈生态赤字及不可持续状态;(2)流域能值生态足迹综合基尼系数超过0.5,贵、黔绿色贡献系数小于1,经济重心、人口重心、能值生态足迹重心均偏向下游的粤,均表明流域内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失衡,需通过生态补偿进行调节;(3)2014-2019年,除滇为受偿区外,粤、桂、黔均为补偿区,补偿金额为粤>桂>黔,...  相似文献   

3.
基于污染足迹的区域内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利用生态足迹进行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更具科学性,但区域层面的生态足迹不应全部核算区域在生产和生活中所需要的生态足迹,而应核算本区域无法避免的、一定要由本区域生产或由本区域吸纳的生态足迹,即污染足迹.该文构建了基于污染足迹的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广州市区域内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研究:以广州2010年4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核算目标,按照三大产业将人口分为三大组群,分别计算三大组群的人均污染足迹和人均污染足迹效率,并以广州市平均生态状况为基准分别计算三大组群的补偿或受偿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广州第一、第三产业因出让污染足迹应分别获得67379亿元和19 26728亿元的生态补偿,而第二产业因多占用生态足迹,在生态补偿中应支付2 07037亿元.基于污染足迹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尝试将污染足迹理论引入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不仅可以丰富生态足迹理论内涵,而且可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盈亏指数,从时空角度分析2000—2018年山东省水生态足迹、万元GDP用水效率随时间演变情况,并对2007,2010,2015和2018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水生态足迹和用水效率时空差异进行研究,以揭示山东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及空间分布特征,为水资源优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2000—2018年,山东省水生态足迹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农业水生态足迹最高,但呈下降趋势,农业用水效率有所提升;工业用水效率持续高于农业,且处于稳定态势.山东省总体水生态赤字较严重,大多数地区处于水生态亏损状态,济宁市水生态赤字最大.空间上,山东省水生态足迹高值区分布较为稳定,集中分布在山东省西部,且西部地区水生态赤字严重;而沿海城市用水效率较高,水生态赤字相对较低,临沂和烟台2市的水生态承载力较高.各地市万元GDP水生态足迹相差较大,呈西部高、北部低的空间格局.山东省应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在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用水效率,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对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建立了北京市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北京市1990~2011年总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农业、工业、生活和环境水资源足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2015年和2020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北京市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生态足迹呈增长趋势,而工业和农业用水生态足迹呈增长趋势.即使考虑南水北调工程会给北京带来水资源,但是在2020年仍有109m3的水资源缺口,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管理政策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现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河南省海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无天然径流、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流域,上下游进行生态补偿的测算模型,即基于水质和污染物总量的流域生态补偿测算模型,并以水生态恢复成本作为补偿的科学依据.在河南省海河流域水生态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2008年河南省海河流域上下游之间的补偿金额,为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广州市生态可持续问题,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广州市2003—2013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足迹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ARIMA模型预测了2014—2020年的生态足迹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2003—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增幅达到6.7%,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远远小于人均生态足迹,导致生态赤字状态,广州市处于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2014—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2020年达到4.201 8 hm2/人,是2013年的1.02倍,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保持不变,人均生态赤字不断增大. 针对广州市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提出加大环境生态保护力度、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实现广州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水污染治理的角度研究了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陕西段)的生态补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不采取控制措施的情况下,通过对水源地(陕西段)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得到污染物的超负荷量,以此来衡量水源地(陕西段)为满足调水水质要求需要得到的补偿.结果 计算出了2006-2020年逐年的污染物的超负荷量.2020年陕西段水源区汉丹江干流枯水年需削减的污染物总量为15 787.4t/d.得到年平均补偿金额为28.17亿元.结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段水源区水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费用为28.17亿元.可作为补偿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首个跨省流域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试点,即安徽新安江流域2010—2018年7个区县的经验证据,文章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对该地区生态补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生态补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单一门槛效应和区域异质性,且造血型生态补偿要比输血型生态补偿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的量化提供依据.方法 在分析环境污染实际治理成本和环境虚拟治理成本的基础上,采用防护成本法,对水源区的生态补偿进行量化计算.结果 中线工程受益区应给予陕西水源区每年补偿89.81亿元.结论 通过对水源区水生态现状与存在问题的总结,提出受水区补偿水源区水生态"恢复成本"的解决思路,探求对水源区流域水生态生态补偿的量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为解决生态公益林(生态公益林指的是像“三北”防护林这样为阻挡风沙、涵养水源而栽种的林木)保护所需资金,我国提出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文章从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论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必要性、可行性、法律依据、补偿原则及资金筹措方式等内容,并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以财政资金为主的生态保护补偿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基于市场机制重构中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对生态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在阐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及生态补偿概念界限与关联的基础上,提出健全完善以“破坏者补偿、保护者得利、受益者付费”为原则,以生态空间净生收益为目标,对社会经济建设占用破坏的生态空间进行补偿,对生态保护各类行为进行奖励的基本生态补偿制度;优化财政出资的权益型补偿制度及健全资源收益型补偿制度,以建立具有可持续性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主成分构建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薇  方茂中 《河南科学》2009,27(11):1441-1444
生态补偿效率评价是构建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基础.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模型:①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是由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23项指标组成.②利用构建的评价模型对我国近10年间数据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年间前3年环境恶劣补偿效果相对较差;1999年以后逐渐改善,特别是2003年以后生态补偿效果明显改善,这与我国实施的生态补偿发展历程是一致的.构建评价模型力求为现阶段生态补偿状况提供新的可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参考生态补偿机制在许多领域的成功案例,进而制定出适合辽宁海域的海域生态补偿机制。分别从海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重难点进行研究,制定出适合具有流动性、复杂性、广泛性的海域特征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尹闯  林中衍 《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27(2):137-140,144
由于广西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扩大,自然灾害多,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这些日益突出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广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建立适合广西地区现实需要的生态补偿机制势在必行.目前,虽然广西在生态补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补偿的标准和形式单一,补...  相似文献   

16.
耕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征地过程中对生态价值补偿的缺失,低估了耕地价值,是导致耕地快速非农化的原因之一.以机会成本作为度量耕地生态补偿标准的依据,考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耕地质量差异,将水库淹没耕地划分为建设占用耕地、耕地和退耕还林地3种类型,界定建设占用耕地的机会成本为建设用地价格,耕地的为种植粮食的最高收益,退耕还林地的为我国退耕还林的补助额度.利用贵州省1995年至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经济截面数据,通过非农化率预测,分别得到3种地类的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六枝县水库淹没耕地的机会成本为339 579元/hm2,水城县为352 127元/hm2,织金为171 274元/hm2,纳雍为310 676元/hm2,除织金县外,其他县份均略高于现行标准,以机会成本作为水库淹没耕地生态补偿标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生态建设系统。方法利用系统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陕西水源区生态建设主要从提高水源涵养、减少非点源污染、提高污水处理率以及控制污染物排放4个方面进行。结论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生物措施和污水处理等传统措施基础上,充分发挥生态补偿的导向和鼓励作用。  相似文献   

18.
森林生态补偿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森林生态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森林生态补偿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笔者综述了森林生态补偿的概念、原则、设计机制、所产生影响的评价以及交易成本对森林生态补偿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已有研究取得了较好进展,但在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可操作性等方面依然存在可改进的学术空间,需要充分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性,更好地把握森林生态补偿实施效果,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9.
通榆河水环境质量区域补偿试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了通榆河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情况,分析了实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扬州市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库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价值定位,改变库区传统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进而建立起资源产权分配、农业发展规划、技术激励引进以及农业生态补偿等一系列配套法律机制,以促进生态农业在库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