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歪头山尾矿库为例,开展现场修复土壤的理化性质、重金属污染、土壤养分与沙棘生长状况的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沙棘的生物量、根径、地径、株高与土壤密度、p H值、孔隙比、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关性极高,和电导率呈现较高相关性;沙棘的生物量、根径、地径、株高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钾、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总体呈正相关性,与全磷含量呈负相关性,且相关性极高;沙棘的生物量、主根长、根径、地径、株高与土壤的Cr和Ni含量的负相关性较高,与Pb和As含量的正相关性极高,沙棘覆盖度与Cd含量的相关性极高;土壤养分对沙棘生长状态的权重值最大;土壤综合性质对C区沙棘的影响最大,对B区沙棘的影响最小.研究结果对尾矿库生态修复工程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沙棘生长规律及对土壤性质改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增祥  孟好军  阎春鸣 《甘肃科技》2006,22(10):220-221
通过对沙棘不同年龄阶段生长状况的调查,研究了沙棘人工林的苗木生长、地上生物量、根系生长等的规律和特点,并分析了沙棘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种群生物量的比较与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标准株收获法对西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沙棘(Hippophae rhamoides L.)灌木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由于不同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差异导致了沙棘生物量亦存在较大的差异:生物量中树干所占的比率随树龄的增长先增大后减小,枝条所占比率相对保持稳定,叶子所占的比率则随树龄增大而减小;生物量的茎根比随树龄的增长而增大,且与各地区降水量呈正相关;根系的分布一般较浅,大约有65.66%~79.95%的根系生物量分布在0~15 cm的土壤表层,而且在径级为φ>4 cm和φ=1~2 cm根系上的分配比例占到总量的1/2以上;根系长度在径级φ<0.5 cm的毛细根上的分配占到根系总长的64.894%~80.09%;根瘤的数量在6~10龄沙棘上分布最多,且主要分布于0~15 cm土层和径级φ<1.0 cm的细根上.此外,沙棘地上部分生物量可用生长因子或立地因子两种模型进行预估,而且在各立地因子中,区域气候和土壤条件对其生物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坡向和坡位,坡度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4.
 平茬萌蘖是中国沙棘种群更新的有效方式,但其中的生态学机制并不清楚,为此,以样地每木检尺资料为基础,以 "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法"及"样地编年序列法"原理为依据、以生物量投资与分配为指标,探讨了中国沙棘平茬更新的生态学机制.结果表明:① 中国沙棘平茬萌蘖种群及其构件生物量积累过程均符合Logistic方程,可分为慢、快、慢3个阶段,但构件之间的生物量投资与分配具有明显差异;② 通过构件之间的生物量投资与分配调节,中国沙棘实现了平茬后的萌蘖更新,尤其是萌蘖根的生物量投资具有"前置效应"和"主导效应";③ 地上与地下构件的生物量分配具有互补效应,即地下分配比例大时则地上分配比例小.因此,种群实施萌蘖更新过程中,必须在繁殖与生长之间做出权衡.  相似文献   

5.
通过生物量测定和跟踪挖掘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克隆种群生长特征和形态特征对土壤水分条件的可塑性反应.结果表明:低水分条件下,植株个体和种群都较小,子株数量、萌蘖根条数和分枝级数较少,而隔离区较长,种群趋向于游击型;高水分条件下,植株个体和种群都较大,子株数量、萌蘖根条数和分枝级数较多,而隔离区较短,种群趋向于集团型.在生物量分配方面,低水分条件下,枝条、叶片、根系和地上生物量分配比例较大;高水分条件下,树干、萌蘖根和地下生物量分配比例较大.土壤水分条件差异引起中国沙棘个体大小和种群大小的分化,进而导致了种群适合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北疆大田条件下 ,研究种植密度、灌溉、覆膜等栽培措施对棉花根系与地上部生长影响的结果表明 ,棉花根系具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 ,群体根量在生育前期与密度呈正相关 ,生育后期密度间差异不显著 ;此外根系开始发生调节的时间早于地上部。生育期间干旱胁迫后 ,根量减轻、地上部衰老加快 ,根系生产力下降 ,籽棉产量降低。覆膜的棉花根系建成提前。棉花根量同地上部生物量及籽棉产量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生物量测定和跟踪挖掘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克隆种群生长特征和形态特征对土壤水分条件的可塑性反应 。结果表明:低水分条件下,植株个体和种群都较小,子株数量、萌蘖根条数和分枝级数较少,而隔离区较长,种群趋向于游击型 ; 高水分条件下,植株个体和种群都较大,子株数量、萌蘖根条数和分枝级数较多,而隔离区较短,种群趋向于集团型。在生物 量分配方面,低水分条件下,枝条、叶片、根系和地上生物量分配比例较大; 高水分条件下,树干、萌蘖根和地下生物量分配比 例较大。土壤水分条件差异引起中国沙棘个体大小和种群大小的分化,进而导致了种群适合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垂穗披硷草在不同供施磷肥条件下的繁殖对策。结果表明:(1)垂穗披砼草单株繁殖体重量与地上部生物量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2)繁殖分配比例在各个处理(包括对照)间没有明显差异,在施磷肥处理中单株繁殖分配比例用于地上生物量间的关系表现为幂函数形式,但不显著;3)单株种子数与地上部生物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但其相关关系在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4)具有活力的种子数量比例在处理间没有显著变化,且随地上部生  相似文献   

9.
1992年3月在广西北海半岛大冠沙白骨壤群落研究了白骨壤植株的测树因子跟地上部生物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由于白骨壤植株形态多变,树高通常小于2.0m,树高在估算地上部生物量时并不重要。植株的生物量可较好地用下述方程估算:茎:W=0.8496-0.4429D+0.0748D~2枝:W=-2.2744+1.5595e~(-H)+1.0590C+0.0606D~2叶:W=0.0180D~(2.1294)地上部分生物量:W=-2.4386+0.0081H/LnH+1.4796C+0.0991D~2式中 H 为树高(m),D 为基茎(cm),C 为冠幅(m~2),W 为干重(kg)。文中还给出了利用这些方程估算群落生物量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垂穗披硷草(Elymus nutans)的繁殖对策与磷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垂穗披硷草在不同供施磷肥条件下的繁殖对策.结果表明:1)垂穗披硷草单株繁殖体重量与地上部生物量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2)繁殖分配比例在各个处理(包括对照)间没有明显差异;在施磷肥处理中单株繁殖分配比例用于地上生物量间的关系表现为幂函数形式,但不显著;3)单株种子数与地上部生物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但其相关关系在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4)具有活力的种子数量比例在处理间没有显著变化,且随地上部生物量的变化也未表现出任何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垂穗披硷草的种子繁殖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磷肥的供施量  相似文献   

11.
以沙棘人工林为材料,样地调查数据为依据,以子株种群密度表示子株出生与存活能力,对其种群密度、生物量、年龄结构、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与分配的时间动态规律及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种群年龄增大,子株个体数量占种群个体总数量的比例由0提高到95.5%,子株种群密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趋势; 克隆种群年龄结构随子株种群密度的改变,从增长型(稳定型)演变为衰退型再演变为增长型。然而,子株种群密度与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及其分配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在种群恢复过程中,生物量投入与分配的回升相对于子株种群密度回升具有前置效应。因此,种群通过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与分配格局调节制约子株的出生或存活从而改变子株种群密度,而子株种群密度变动过程决定克隆种群密度消长、年龄结构演变规律。根据沙棘克隆种群密度消长规律、年龄结构演变规律及其与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分配调节的内在联系,可将中国沙棘人工种群动态分为3个阶段:克隆生长旺盛期,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及其分配随着种群年龄增大而上升,克隆种群密度随之上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稳定型); 克隆生长衰退期,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及其分配随着种群年龄增大而下降,克隆种群密度随之下降,年龄结构从增长型(稳定型)演变为衰退型; 克隆生长恢复期,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及其分配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大而回升,克隆种群密度随之回升,种群年龄结构从衰退经过恢复又演变为增长型。  相似文献   

12.
人工柠条灌丛建群种地上部的生物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人工柠条灌丛建群种地上部生物量进行测定时,我们采用了随机样方法取样,并用W=Σ((?)_d·n)公式进行了计算。由此得出的柠条灌丛建群种地上部的总生物量为3.834吨·公顷~(-1),其中枝干的生物量为3.331吨·公顷~(-1),占86.9%;枝叶的生物量为0.503吨·公顷~(-1),占13.1%。  相似文献   

13.
18种杂草对重金属的超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60,自引:1,他引:60  
针对目前植物修复中Cd—Cu—Zn—Pb复合污染的超富集植物缺乏研究,采用小区试验方法,对东北沈阳地区9科18种田间杂草植物进行其积累特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狼把草(Bidens tripartite)、龙葵(Solanum nigrum)地上部Cd和Zn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且地上部Cd和Zn的含量大于根部Cd和Zn的含量,具备了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杂草植物地上部重金属含量与植物地上部生物量的相关分析表明,这些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量与植物地上部生物量的大小无关,它们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明星 《甘肃科技》2007,23(12):11-12,21
通过对青海省海东地区沙棘资源现状和建设情况及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展望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前景,提出了发展沙棘产业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沙棘人工林对黄土高原区土壤的改良作用,采用烘干法和环刀法对裸地、草地和沙棘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测定,分析0~40 cm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6个土壤物理性质指标,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植被类型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显著,与裸地相比,沙棘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和非毛管孔隙度,并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沙棘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非毛管孔隙度显著高于草地,土壤容重显著低于草地;沙棘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优于裸地及草地,沙棘人工林在土壤持水性、土壤改良及土壤抗侵蚀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对研究区土壤质量提升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沙棘种植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分析,指出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沙棘的最大效益,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同时探讨了营造沙棘林应注意的一些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在氨三乙酸(NTA)和微生物作用下,高羊茅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能力的变化,以天津污灌区土壤为基质种植高羊茅,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NTA及污泥微生物接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高羊茅生物量和Cd、Cu、Z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微生物菌液以及NTA与菌液联合均能增加高羊茅地上部和根部的生物量,尤其是单独添加微生物菌液,能够显著增加高羊茅的生物量.单独添加NTA处理时,低浓度的NTA能够增加高羊茅的生物量,高浓度的NTA则使高羊茅的生物量下降.高羊茅富集土壤重金属方面,单独添加NTA能够提高高羊茅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单独添加微生物菌液则对其无影响.NTA联合微生物菌液处理中,10 mmol/kg NTA+菌液处理方式下高羊茅地上部的Cd含量最多,15 mmol/kg NTA+菌液处理下高羊茅根部Cd的含量最多;对于Cu,高羊茅在单独添加15 mmol/kg NTA时,地上部和根部的Cu的含量均达到最大;对于金属Zn,高羊茅地上部分达到最大含量的处理是5 mmol/kg NTA+菌液,根部是15 mmol/kg NTA.综合考虑修复效果和经济成本,可采用10 mmol/kg NTA+菌液的方式强化高羊茅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林缘扩散规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的林缘扩散规律及其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中国沙棘通过无性系生长向林缘扩散形成“阶梯式”同龄斑块镶嵌体系。群落依靠该体系不断向前移动或者同龄斑声之间的交替更新来维持和恢复其稳定性。同时,林缘扩散种群具有密度大、生产力高等特征,但其生物量积累和自然稀疏过程与有性植物种群具有相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不同去叶强度对羊草群落特征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30%,50%,60%,80%去叶强度的试验研究,表明:7月份,不同去叶强度下群落的地上部生物量没有明显差异,8月份,30%,50%,60%的去叶处理,也没有明显差异,但80%处理的生物量却明显减少,9月份,各处理间地上部生物量差异很大,60%和80%的处理,生物量均低于30%和50%的处理7-9月份,随着去叶强度的增大,群落去叶的总收获量增加,枯落物的积累量逐渐减少,10月份,50%,60%  相似文献   

20.
徐胜利  刘江林 《甘肃科技》2010,26(16):170-172
沙棘浑身都是宝,在迭部林区分布范围越来越广。介绍了沙棘播种育苗及造林技术,包括采种、育苗地选择、整地作床、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和造林及抚育管理等内容,从而为沙棘的苗木繁殖及造林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