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介质研磨法制备了阿奇霉素纳米晶,考察了机器转速、研磨时间、研磨珠的大小及用量、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浓度、阿奇霉素的浓度等因素对产品粒径及多分散指数的影响.分别采用扫描电镜(SEM)、粒度测定仪、X射线粉末衍射(XRPD)、红外光谱仪(FT-IR)对纳米晶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同时对纳米晶和原料药进行了溶出性能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可制备平均粒径为165nm的阿奇霉素纳米粒子,研磨前后药物的晶态没有明显改变;与原料药相比,纳米晶的溶出度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阿奇霉素分散片溶出度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阿奇霉素分散片的溶出度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比色法测定阿奇霉素的溶出百分率.平均回收率为99.13%(n=9),在149.76μg/mL~349.44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该方法简便、可靠。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国内缺少阿奇霉素杂质对照品的现状,加强阿奇霉素的质量控制,通过化学合成或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的方法制备了红霉素A 6,9-亚胺醚,红霉素A 9,11-亚胺醚,3-去克拉定糖阿奇霉素,3’-N-去甲基阿奇霉素,3’-N-去甲基-3’-N-对-乙酰胺基苯磺酰基阿奇霉素和阿奇霉素B 6种杂质的纯品. 经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手段确认各化合物结构正确;并从生产工艺出发详细分析了各杂质的来源和可行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4.
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阿奇霉素超细粉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溶剂重结晶法进行了阿奇霉素微粉化实验研究。系统考察了药物溶液质量浓度、溶剂反溶剂比例、搅拌时间、干燥方式等因素对产品形貌和粒度的影响。得到较优的制备工艺条件为:药物溶液质量浓度0.2 g/mL、溶剂反溶剂体积比1:20及搅拌时间10 min,可制备出平均粒径为 270 nm的药物颗粒,经喷雾干燥可得粒径为2~5 μm的阿奇霉素超细粉体。采用扫描电镜、比表面积测试、红外光谱分析和体外溶出实验对原料药及产品性质进行分析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阿奇霉素超细粉体化学结构不变,且比表面积增大8倍,溶解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刘素霞 《甘肃科技》2014,30(21):129-130
探究阿奇霉素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采用文献回归法,收集并总结国内外最近3-5年来阿奇霉素这类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临床药理作用及其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与软组织感染、口腔感染的临床应用。阿奇霉素在药代动力学、抗菌活性及作用以及抗生素后效应方面作用巨大。通过收集与总结,充分了解阿奇霉素的临床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趋利避害,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止其不良反应,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纳米药物晶体技术是一种新颖的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药剂学途径,通过该技术制备的纳米药物晶体粒径小、载药量高,适用于多种给药途径,可显著提高药物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日益受到药剂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纳米药物晶体的特点、増溶机理、制备方法、制备过程中使用的稳定剂以及市场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陈园芳 《甘肃科技》2016,(23):124-125
探讨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选取于本院诊治的肺炎儿童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观察组病情好转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纳米ZnO晶体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种简单的直接物理蒸发法制备了纳米ZnO晶体,该生长过程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于900~1200℃下进行的、所得产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的产物属于纤锌矿结构的高纯度六方相ZnO,在实验中发现在900~1000℃的条件下容易生成纳米棒,在1000~1100℃的条件下容易生成纳米线,在1100~1200℃的条件下容易生成纳米梳并简单讨论了其生长机理,提出所得纳米结构是通过简单的VS(Vapor—Solid)机制生长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L9(34)正交实验法,考察各因素对片剂的制备工艺影响.以多指标综合评分法进行分析,筛选出最优处方.通过对蓬子菜总黄酮片剂的外观、质量差异、硬度、崩解度、片剂的稳定性进行考察,进而评价蓬子菜总黄酮片剂的质量.表明最优处方为A2 B2 C3.即蓬子菜有效部位0.5 g,微晶纤维素5 g,乳糖5 g,采用内外加法加入交...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水热法(200°C)制备的不同浓度Mn掺杂ZnS纳米晶体发光特性。所合成样品为10~16 nm的立方相纤锌矿结构,随着Mn掺杂浓度的增加,PL光谱峰值产生了红移。在摩尔比为10 % Mn掺杂时PL发光最强。讨论了样品的发光机理,计算了晶体场强度,同时观察到摩尔比为10 % Mn掺杂样品发出白光,说明其在白光LED及全色荧光粉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己酮可可碱渗透泵控释片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正交设计优化渗透泵控释片片芯处方,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包衣液处方及包衣增重;通过以不同渗透压的溶液作为释放介质,考察其释放机理。制备的3批己酮可可碱渗透泵控释片呈现良好的零级释放特征,体外控释效果好,所制己酮可可碱渗透泵控释片遵从以渗透压差为释药动力的渗透泵式释药模式,工艺稳定。  相似文献   

12.
难溶药物格列美脲的片剂处方设计及溶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研磨法混合主辅料,经湿法制粒压片,自制格列美脲片(GMT)和羟丙基-β-环糊精格列美脲片(HP-β-CDGMT)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制备的片剂中崩解剂为质量分数5%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稀释剂为预胶化淀粉与微晶纤维(质量比5∶1),黏合剂为质量分数10%淀粉浆.2种自制片的片重差异、脆碎度、含量和含量均匀度,均符合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HP-β-CDGMT溶出与GMT相比,明显得到改善.添加HP--CD辅料的优化片剂处方,工艺简单易行且自制HP-β-CDGMT主药溶出符合美国药典(USP 35)要求.  相似文献   

13.
建立尿嘧啶替加氟片中替加氟和尿嘧啶的溶出度方法.采用转篮和浆法,以水为溶出介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嘧啶替加氟片溶出度.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可使尿嘧啶替加氟片二个组分很快溶出,30 min时二个组分的累积溶出量均达到75%以上,但方法之间存在差异.浆法更适合用于尿嘧啶替加氟片溶出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Ga掺杂70Ge纳米晶的制备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离子注入及中子嬗变掺杂制备了Ga(镓)掺杂70Ge(锗)纳米晶,并对样品进行了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谱(PIXE)、光致发光谱(PL)、激光拉曼散射谱(LRS)的测量与研究.结果表明:随着Ga杂质浓度的增加,580 nm附近的荧光峰的发光强度不断地下降,这可能是非辐射的俄歇复合过程与纳米晶数量的减少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从PL上面看到580 nm附近的荧光峰蓝移则可能是由纳米晶尺寸的减小和非辐射的俄歇复合过程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在1,2-丙二醇体系中,分别使用吐温-80(Tween-80)、聚乙二醇-6000(PEG-6000)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聚乙二醇-6000(PEG-6000)的混合物作为修饰剂,利用1,2-丙二醇还原相同母体醋酸镍,制备形貌分别为海绵体、纤维状、雪花状多晶纳米镍;在水体系中,使用SDS为修饰剂,利用水合肼还原相同母体醋酸镍,制备球形多晶纳米镍.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对所制备的纳米镍样品进行表征.利用傅立叶红外(FTIR)分析初步解释不同形貌纳米镍的形成机理.将纳米镍样品添加到15W/40SF汽油机油中,在UNT-Ⅱ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纳米镍样品的形貌不同,其对汽油机油摩擦学特性的改性亦不相同,纤维状纳米镍的改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氢溴酸西酞普兰咀嚼片溶出度的方法.采用C_(18)色谱柱,0.1 mol/L V(乙腈)∶0.01 mol/L V(醋酸铵)∶V(庚烷磺酸钠)=4∶6∶1(以冰醋酸调节p H值至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8 nm.结果表明,氢溴酸西酞普兰在0.032 2~0.112 8 m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限和检测限为1.5 ng及0.5 ng,方法回收率为102.4%.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其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InSb nanocrystals embedded in SiO2 thin films were prepared by rf magnetron cosputtering technique. THe observation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showed that InSb nanocrystals dispersed uniformly in SiO2 matrices. InSb nanocrystals with different sizes can be obtained by changing the annealing condition. The average size of InSb nanocrystals depended on annealing temperature and time, but not on the t1/3 rule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ion were also applied to the analyses of the composite thin fil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