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囚徒困境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囚徒困境是博奕论中的一个重要范例,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广泛的领域。本文简要地介绍和评述了中外学者在这个问题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及进行解释时提出的多种见解。囚徒困境提示的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个人主义与道德主义的关系深化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本文最后介绍了用计算机比赛方法研究重复的囚徒困境和合作问题的成果,分析了"一报还一报"程序取得成功和合作得以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向大自然索取各种物质资料的过程,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人类与自然不断博弈的历史.人类的行动策略从适应自然到试图征服自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的意识也经历了从畏惧自然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变化.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既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大自然对人类行动策略做出强烈的反应.目前,人类试图与自然进行合作博弈,但要把行动策略变为现实,仍面临难题,主要是如何摆脱在资源利用方面人类之间囚徒困境式的博弈局面,这既涉及当代人的合作问题,也涉及人类代际之间的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3.
双方合作博弈所证明的最佳行为策略是"一报还一报"。这种具备合作与惩罚的善良策略也符合最基本意义上的公平。从这个角度看,司法的本质就是公平的第三方惩罚或裁判,是"一报还一报"的高级版本,是人类合作公平的体现。本文尝试从司法产生的情境基础进行研究,首先探讨"双方合作博弈"的情境,推导出双方博弈的最佳策略模式是"一报还一报"。其次,进而推导出"第三方裁判"是大规模合作博弈的最佳或较优的群体策略,是"一报还一报"的升级版。最后,对于"第三方裁判"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最重要的缺陷进行研究,并探讨对该缺陷的解决方式——重返"一报还一报"的惩罚、监督或制衡。  相似文献   

4.
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学预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典自然选择学说和亲缘选择难以解释有机体的利他行为。互惠提出,一个有机体付出代价帮助另一个有机体,可以在下一次受另一个有机体帮助时获益更大。以此为基础,人们建立起标准迭演囚徒困境博弈模,修正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以及厨师困境博弈模型,对不同情况下的利他现象作出了解释。互惠利他主义博弈论模型的形而上学预设,是有机体的行为理性。行为理性不同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后二者中理性的主体都是有意识的人或都人的集团  相似文献   

5.
合作的难题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变动的环境中,通过合作来获取外部资源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然而,企业间能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比率却很低。笔者认为个体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是影响合作的最根本因素,而囚徒困境的逻辑结构则是导致合作难题的直接原因,并提出了改善合作的管理模型以解决合作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接近结束,国际社会依然没有达成后京都时代新的国际气候合作方案,国际气候合作陷入囚徒困境中。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认为,通过对话将每个国家或个人面临的困境转化为我们共同面对的困境,在不断修正中确立后京都气候合作方案,从而消解这种困境。该合作方案应尽量体现《公约》中公平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体现每个人碳排放的权利和减排的义务,并建立清晰的初始排放权和世界范围的碳交易市场条件。这样的方案也许是不完美。  相似文献   

7.
互惠利他博弈的人学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特里弗斯提出互惠利他理论之后,阿克塞尔罗德与汉密尔顿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策略在合作进化过程中的性质,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模型.从人学角度分析,互惠利他博弈存在着三个重要的前提:博弈者是处于社会交往中的理性个体、博弈是非零和、博弈是叠演的.互惠利他理论的实质内涵是以回报为基础的利他互惠.这一理论为我们填补德育中的人学空场,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利的思想工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量子博弈是博弈论与量子信息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对其进行研究,对博弈论、量子信息论、哲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对量子博弈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量子博弈具有三个本质特征,即量子博弈中的信息主要是量子信息、量子博弈参与者之间的理性程度可用量子纠缠度进行度量、量子博弈中所使用的策略为非定域的量子策略;之后,文章对量子博弈进行哲学分析,认为量子博弈的研究对理性问题、信任问题、合作问题等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重复性危机"近年来在科学界频繁上演。调查表明,科研文献中存在大量不可重复的情形。本文试图区分三个不同意义上的重复概念,即:重复实验,实验的可重复性,以及可重复原则。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重复实验作为一类实验方案设计,如何通过填充实验结果的"无尽开放性"实现知识的扩展和稳定。接着提出一种针对不同实验研究对象的分类框架,以对不同类型实验之间出现的可重复性差异进行本体论原因分析,并提供两种可能的改进策略。此外,本文介绍了对于作为规范的可重复原则的哲学批评。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生态学实验中重复的双重性及其哲学意义。首先,明确了两种重复的内涵:内部性"重复"是实验设计中的术语,是指同一处理下实验单元的个数,或者处理的重复,对应英文单词为replicate;外部性"重复"是重复一个完整实验,是实验可重复性原则的要求,对应的英文单词有三个:repeat,replicate和reproduce。其次,明确了生态学实验中的内部性"重复"与外部性"重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是:二者所重复的对象不同,前者是处理,后者是整个实验;二者的实验者、实施时间和空间也不同。联系是:二者都是归纳法和祛地方化的反映。在研究中应当破除传统"重复"观念的束缚,肯定非重复性生态学实验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算数书>"少广"术文进行释读与算法分析,同时与<九章算术>"少广"术进行对比,认为<算数书>的"少广"术正确地选用了"最小公倍数"进行分数通分.这一算法是在对"最小公倍数"的正确认识指导下完成的,表明在<算数书>的时代,中国古代数学的"最小公倍数算法"已经十分纯熟.<算数书>"大广"问中缺失的数字,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在假定残文数字和文字无误的前提下,借助计算机的帮助,可以获得11种成立的可能;通过对<算数书>用语习惯和算法合理性的分析,确定其中2种是最可能的结果,从而为解决<算数书>"大广"问的校勘困难提出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论科学伦理的多重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新的、更广阔的视域审视和建构科学伦理,提出科学伦理不只是科学家的伦理,也不只是科研伦理和科学成果的应用伦理,而是全员伦理、全程伦理,归根结蒂是社会伦理、国际伦理。只有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使科学知识的创新与进步服务于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科学与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13.
李善兰《考数根法(》1872)与方士《数根丛草》(1897)是晚清讨论素数判别法的两部主要著作。解读两书内容,考察《数根丛草》对因数分解判别素数法的运用以及对《考数根法》求"定次"方法的完善等两项工作,可以看出晚清数学家对于费尔马小定理与费尔马因数分解判别素数法的深刻认识与灵活运用。此外,改正了以往关于《数根丛草》内容解释的一些错误和遗漏,并认为《考数根法》与《数根丛草》的内容与数学方法的来源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发掘天文学历史上未被关注到的大量文献,对19世纪末一些科学人士尝试探索假想火星文明,以及这样的尝试在当时科学界所引发的争论,对科幻作品创作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分析。这些考察除了具有科学编史学的意义之外,也是对科幻作品的科学史意义进行探索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该文探讨了张衡关于恒星数(微量之数)有11520颗粒一长期令人不解的问题,指出,11520这个数实际上是古人认为的万物之数,张衡所说的是星数与万物之数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时指出,“微”字在古代描述日月星象时可作“食”解,此处“微星之数”的“微”字当是“微”字之误。  相似文献   

16.
试论科学家科普角色的转变及其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天的科普事业逐步呈现出自身的规律和新特点,科普主体的分化与职业化已渐成趋势,科学家在科普活动中的传统角色以及评估方式需要有所改变。本文首先从传播理论上对科普职业化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继而从评估角度针对科学家的科普职责提出一个可行的思路,以适应当代科普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军事概念及其指称形式的嬗变,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章聚焦军事术语语形变化,分析了新军语定名在要素标识性、词长逆增律、简称正名化、数字统括式、指称精准度等方面的特征,初步探索了新时代军事术语语形演变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8.
关于元大都高表结构的一种推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研究了假定设在大都由元代郭守敬设计的高表可能的铸造方法和安装问题,并认为郭守敬只作了高表设计而未实际铸造,设在大都的高表应与登封的一样,仅在40尺高的堂顶围栏架一横梁。堂为晷影堂,在表之南。堂、表、圭正南北排列。  相似文献   

19.
梅文鼎的日月五星左旋说及其弊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古代日月五星左、右旋之争中,左旋说到了明清之际已几成沉寂之势。清初,受到传入的西方天文学特别是其多重天说的影响,梅文鼎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左旋说。梅文鼎的左旋说,是建立在“天”有重数且是一个整体等说法基础上的——故承载日月五星甚至恒星的“各重之天”不得不在外层“动天”的掣动下一起左旋;同时,梅文鼎还有一个重要的辅助创见,即认为起制动作用的“宗动天”的枢纽是北极,而日月五星甚至恒星所在的“各重之天”的枢纽是黄极。这样,就解释了日月五星等在东西向的视运动之外还存在着南北向的视运动以及它们视运动迟疾的差异问题。此外,梅文鼎的模式尽管较诸传统的左旋说更具自洽性,在力学机制上也有所长,但与右旋说尤其是黄百家的右旋说相比,则具有更多的缺陷——主要是论理、实测和应用方面。最后,还探讨了梅文鼎左旋说的思想根源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