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主题公园在中国长三角地区发展迅速,作为经济及社会文化地理现象,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指导主题公园产业合理布局、发展及区域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法探究1985-2021年36年间长三角地区主题公园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应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1985—2021年,长三角主题公园数量逐年上升且阶段性分布明显,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初步探索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三个发展阶段。(2)主题公园空间分布经历了从离散到不断集聚的演化过程。主题公园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中东部密集,四周多组团的分布格局,并呈现以所在的核心区不断向周围扩散的趋势。等级规模越大的主题公园在空间分布上越为均衡。不同主题内容的主题公园,以游乐休闲类分布最广,其余主题公园分布较为集中。(3)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是影响长三角主题公园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最后根据所得结论提出相关建议,对长三角主题公园的空间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间人口短距离流动逐渐趋于常态化、河南省流动人口有回流转向且部分地市出现人口收缩的背景下,将县(区)作为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选取全国人口普查中的流入人口数据,采用人口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河南省流入人口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10年河南省流入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省内跨县流入人口占比越来越高.(2)河南省流入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呈东北-西南方向拓展;人口流入集聚特征渐现,呈现向郑州市区集中的态势.(3)影响总人口流入与省内跨县人口流入的因素较为一致,1990年经济发展水平最为突出;2000年居民生活水平最为突出;2010年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相近;跨省流入人口流动目的较为单一,以经济因素为主.河南省是中国人口演化的“缩影”,研究河南省流入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河南省及类似地区乃至全国流入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优化及引导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福建暴雨洪涝灾害时空格局与减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福建省灾害性气象年鉴和气候影响评价资料,采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Zy)灾情(年均灾次)指标,应用Mapinfo7.0技术,编制福建洪涝灾害时空分布图.结果表明:福建洪涝灾害年际变化大,并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内群发性强;空间分布不均,Zy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闽南的漳州沿海,闽中的德化、永春、安溪、南安和闽西北的南平、邵武、武夷山等地,灾情高值区却集中分布在除福州、厦门以外的东部沿海,致灾与成害空间分布不太吻合,体现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能力对洪涝灾害的影响.针对洪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提出福建应该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并重,加强洪泛区风险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非实体文化资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作为产业转型代表地区,注重文化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理清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时空分布特征,是正确认识非遗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以鄂尔多斯市43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熵、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非遗类型特征、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非遗在空间分布差异化特征明显,集中于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2)在资源类型上,集中于民俗(155项)与传统技艺(105项);(3)在资源类型上,集中于137项和98项;(4)非遗分布格局影响因素多样,受地形、水文、人口密度、民族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5)非遗资源与旅游发展存在相辅相成关系,非遗项目与旅游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层层深入和区域不均衡发展,人口迁移流动成为我国"新常态"之一.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东北三省人口迁移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辽宁(简称辽)、吉林(简称吉)、黑龙江(简称黑)三省在迁入、迁出的人口规模演变方面呈现各不相同的变化特征,但迁移人口的分布均呈现分散化态势.②从迁入人口数量分布看,除人口迁出大省四川外,辽、吉、黑三省份均基本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从迁出人口数量分布看,东北三省人口迁出目的地除了东北三省内部省份外,迁往北京、天津、山东3个省级行政单元的人口规模最大;不论迁入、迁出,东北三省与西藏、青海、宁夏、贵州、重庆等西部、南部和少数民族区域省级行政单元的人口交流数量均为最少.③旅游发展与外资利用是影响东北三省人口迁移众多因子中仅次于距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4~2011年广西14个设区市及部分县的降水监测数据,对降水pH值进行统计和空间插值,分析广西酸雨特征的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状况,并探讨影响广西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4~2011年,广西降水pH值年均值均小于5.6,酸雨城市比例自2007年起逐年下降;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比例自2006年起逐年下降;2004~2007年,广西酸雨区域分布格局变化不大,自2008年起,广西酸雨区域面积呈现较大幅度的减少。广西的酸雨污染有所减轻,这与广西近年来对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严格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从地理学的视角探讨疫情传播与扩散的时空动态过程有助于实施精准防控.以近鄂高发省域安徽省为研究区,基于官方通报的病例数据与人工判读采集感染信息与轨迹数据以及相关POI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安徽省COVID-19疫情时空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确诊病例的性别年龄结构呈现“菱形”,主要集中在20 ...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耕地显性转型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修正后的栅格数据叠加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结合景观指数分析山东省耕地显性形态转型的整体变化、分区变化、形态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山东省耕地显性转型以耕地的转出过程为主,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呈现出聚集特征;耕地转入过程多聚集于黄河三角洲、微山湖等近水域地区.依照LUCC分类体系,耕地显性转型路径主要为"1111115...  相似文献   

9.
以江西省567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SPSS20.0和ArcGIS10.5分析其类型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类型、市域分布特征、空间聚集分布特征、时间演变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结构类型上主要以传统技艺类、民俗类、传统舞蹈类为主;数量上主要分布于赣南、赣北地区;空间分布类型趋于集中分布,有1个极核密度区、1个高度密度区、3个次级密度区;各市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由分散式团状向非均衡扩散式演化并趋于稳定;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也越多,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分布于丘陵地区,邻近河流水系。  相似文献   

10.
易海杰  张丽  王瑶 《河南科学》2019,37(3):462-469
选取2000—2016年山西省规模以上焦化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SPSS与Excel等软件,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法、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算与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山西省焦化企业的数量、产量等时空分布特征与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焦化企业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多数规模较大的焦化企业集中分布于中南部的孝义市、介休市、洪洞县等县区,形成了明显的焦化工业集聚区;山西省焦化企业总体上呈非均衡分布的空间格局,扩散趋势为东北-西南向;相对平缓的地势、丰富的焦煤资源、便利的交通与政府的发展政策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国总云量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中国总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原因。方法利用全国360个地面站1951~2009年地面月总云量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相关分析方法。结果总云量最多区域位于西南和华南地区,最少位于北部干旱少雨地区。约35°N以北总云量从南到北随纬度增加带状分布减少,此纬度以南同纬度东部云量多于西部云量。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前10年总云量减少最明显。总云量减少最明显的区域位于东北、西藏西南部以及山东、安徽北部地区。大部分地区总云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降水量、相对湿度、最大积雪深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蒸发量与总云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我国总云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气候因素对总云量变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结合静态指标(老年人口数量、老年人口系数)和动态指标(老年人口与非老年人口增速),探究了福州市老龄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形成机制.2000年福州市迈入老龄化阶段且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南部的福清市.福州市老龄化动态类型呈现圈层与组团分布并存,其中以就地老化型为主.研究发现,政策因素、经济因素、规划因素等外部因素和家庭个人的内部因素是影响福州市老龄化空间模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的特殊自然条件导致了其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了解青藏高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对推动当地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1990~2020年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对青藏高原范围内县域单元的城镇化水平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导致城镇化格局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化率波动较大,区域差异明显,且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行政中心与高原东部边缘地区,高原中部部分地区存在城镇化率下降的情况;地形因素是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城市公园时空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休憩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功能.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2009年北京市城市公园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对北京市城市公园建设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北京市城市公园数量多,规模大,多样化特征明显,主要以综合类公园为主,历史名园比重高,城市公园总体空间分布不均衡,内密外疏,呈Y字型分布.城市公园的建设发展主要受到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历史文化积淀、经济发展、人口分布、重大社会事件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对于优化北京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和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城市创新水平是决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和2015年专利授权数为衡量指标,利用空间自相关、局部冷热点分析及相对发展率指数等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变化,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水平区域差异化特征明显,呈现“东部强,中西部弱”的空间格局;且创新水平空间相关性强,呈空间集聚的态势.同时,从区域创新水平的相对发展速度来看,中上游地区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迅猛.最后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影响城市创新水平的因素具有多元化和动态化特征,其中,城市经济基础和工业发展水平为最典型的影响因素,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逐渐成为影响区域创新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选取敦煌作为本研究的案例地,汇总用户网络关注度的统计数据,并分析季节性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指标,探究敦煌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研究发现:敦煌网络关注度的时间分布集中下降,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假期性;敦煌旅游网络关注度的分布特征区域差异较大,且具有显著集中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旅游网络关注度影响因素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人口、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2003年、2009年和2014年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市域间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西部差异大于中部大于东部;2)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从东西方向上看,东部发展水平较稳定,中西部发展水平波动明显;3)新型城镇化中高、中等、中低和低水平区都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状态,但低水平区的连续分布状态有逐渐被“冲散”且面积减小的趋势;4)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水平五个类型区的影响因素各异,总体差异较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中国建筑业碳排放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核算2005—2019年中国省域建筑业碳排放;利用重心模型探究中国建筑业碳排放重心迁移轨迹及空间集聚特征,发现中国建筑业碳排放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迁移,后向东北方向迁移,建筑业碳排放呈“东北—西南”分布格局;利用GTWR模型探究中国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发现人口数量的增加、产业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建筑业碳排放,而降低能源强度与调整能源结构可以有效减少建筑业碳排放。  相似文献   

19.
史桂芬  张云霞  李莹 《河南科学》2020,38(10):1633-1640
利用商丘市8个气象站1960—2018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对商丘市暴雨进行统计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8年商丘市共出现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1187站次,其中暴雨日、大暴雨日、特大暴雨日各占83.7%、16.3%和0.4%.平均年暴雨日数20世纪80年代较少,90年代多,2000—2009年最多,2010—2018年最少,暴雨日数有7~9 a的变化周期.暴雨出现在春、夏、秋季,夏季暴雨日、大暴雨日分别占年总数的75.2%、84.9%,春秋季相差不大.暴雨日出现在3—11月,大暴雨日出现在5—10月,均在7月最多.年平均暴雨日为0.3~0.5 d,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暴雨开始日期提前3.614 d/10 a,结束日期推迟0.283 d/10 a,暴雨发生时间有延长趋势.单站暴雨日、区域性暴雨日分别占总暴雨日数的51.4%,48.6%;90.9%暴雨过程不超过1 d.平均年暴雨强度以2.416 mm/10 a的速率增大,一日最大降水量为363.6 mm.  相似文献   

20.
以湖北省为实证区,选取湖北省2006年~2011年17个市州的入境旅游人数,运用年际集中指数分析了湖北各市州入境游客时间分布动态变化;运用变差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及位序—规模法则对近6年来湖北省入境游客规模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演化分析,并且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湖北省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湖北省大部分市州入境游客随时间变化稳定,潜江市、神农架林区与随州市随时间变化波动最大.②湖北省各市入境旅游规模为首位分布,首位城市发展快于中小层位城市,处于中间层位市州的旅游发展速度加快,中间层次的市州数量增加,湖北省入境旅游规模分布趋于分散,入境游客分布朝非均衡化方向发展.③旅游服务设施、区位条件及交通、三产业发展对入境旅游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经济发展对入境旅游的推动作用还没有有效的发挥出来,并且还存在“资源诅咒”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