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有机超导体     
实践告诉我们:自然界中不但个别元素、化合物和合金等无机物质能够变成超导体,而且有机的固体和生物也可能具有超导性。如现已发现的二-四甲基四硒富瓦烯-六氟磷化物(简写为(TMTSF)_2PF_6)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这种有机超导体具有什么样的特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三道湾子金矿为国内外首例独立的碲化物型金矿床,其中90%以上是碲化物金.经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分析对该矿床碲化物矿物的研究,发现普遍存在Au-Ag-Te矿物交生结构现象,主要有碲银矿(主晶)-针碲金银矿(客晶)和碲金银矿(主晶)-碲银矿(客晶)的交生.主晶和客晶矿物的物相和化学成分稳定,客晶矿物呈边界较为平直的蠕虫状和带状较为定向地均匀分布于主晶矿物内部,认为该结构为出溶结构.结合碲金银矿合成实验矿物相转变温度,Au-Ag-Te矿物出溶结构显示,三道湾子金矿金银碲化物阶段脉状碲化物(针碲金银矿、碲金银矿、碲银矿、碲金矿)形成温度150~220℃.金银碲化物成矿阶段早期浸染状碲化物(碲银矿、针碲金银矿、碲金银矿)形成环境logf(Te2)为-13.6~-7.8,logf(S2)为-11.7~-7.6;后期脉状碲化物形成环境logf(Te2)范围为-11.2~-9.7,logf(S2)范围为-16.8~-12.2.  相似文献   

3.
对渔塘坝硒矿床中高硒的碳质硅质岩和碳质页岩样品进行了硒同位素测定. 测定结果显示, 其δ82/76SeNIST范围从-12.77‰ ~ 4.93‰, 总变化为17.7‰. 这是迄今所发现的自然界中最大的同位素分馏, 同时样品Ytb-5(高硒碳质页岩)的d 82/76SeNIST为-12.77‰, 也是目前所发现的自然界中最富硒轻同位素的样品. 根据硒同位素的分布特征, 结合其他地质证据和地球化学指标, 认为“氧化-还原模式”是对矿床中自然硒大量出现的合理解释. 同时, 硒同位素在自然界中较大的分馏效应也证明其作为一种新的地球化学示踪剂有其独特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类石墨烯二维层状化合物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二维金属硒化物在很多应用领域,具有超越金属硫化物与石墨烯的独特性质,特别是在电化学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二维层状金属硒化物的物理结构与制备方法,特别关注了其在电化学储能,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和电催化中的应用,并展望了二维层状金属硒化物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5.
金属硒化物纳米晶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光伏、光电探测、热电和生物医疗探针等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热注射法是液相合成金属硒化物纳米晶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本文介绍了热注射法制备纳米晶的基本原理、实施过程和特点,并概述了国内外利用该方法制备金属硒化物纳米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首次发现锑的硒-硫化合物系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家军 《科学通报》1992,37(9):864-864
锑的硫化物是很常见的矿物。锑的硒化物目前仅有人工合成的矿物。但锑的硒-硫化合物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过。因此硒硫锑矿是作者在对拉尔玛层控金矿床物质组分研究中首次发现的锑的硒-硫化合物矿物系列。  相似文献   

7.
硒锑矿——不再仅是人工合成矿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家军 《科学通报》1992,37(15):1438-1438
迄今人们所了解的硒锑矿,仅仅是人工合成的矿物。然而,近几年我们在研究拉尔玛层控型Au-Cu-U-Se-PGE建造矿床的物质组分时,发现了自然界中的硒锑矿——新矿物。  相似文献   

8.
陈露明 《科学通报》1994,39(2):190-190
两种待定新硒矿物发现于贵州504矿床中.该矿床是一个铀汞钼多金属矿床,且硒、铼、铊、镍等也具有综合利用价值.含矿层为下寒武统清虚洞组和中寒武统石冷水组白云岩.含矿层在矿床中受到强烈硅化、黄铁矿化、胶黄铁矿化、重晶石化、粘土化、方解石化、褐铁矿化等围岩蚀变.各种矿化赋存在蚀变形成的黑色硅化岩及其旁侧遭轻微蚀变的白云岩中.硒在矿床中主要以独立矿物形式产出,种类较多,但颗粒细微,研究难度较大.目前已确定的有新矿物硒锑矿(antimonselite)Sb_2Se_3(1992年4月国际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通过),有首次发现的新亚种硫硒锑矿Sb_2(Se_(2.75-2.41)S_(0.25-0.59))_3,有硒汞矿、硒铅矿、白硒铁矿.此外,尚有未确定的Ni,Fe-Ni,Fe-Hg,Cu-Hg-Sb,Cu-Sb的硒矿物.  相似文献   

9.
首次发现块硫锑铜矿的变种——硒硫锑铜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家军 《科学通报》1993,38(18):1726-1726
近几年来,我们在研究拉尔玛层控金矿床的物质组分时,发现了众多的罕见的硒矿物,如硒锑矿、硒镍矿等,最近我们又发现了硒硫锑铜矿这一含硒矿物,这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未报道过的。因此,硒硫锑铜矿为作者首次发现的又一含硒矿物。拉尔玛层控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南亚带寒  相似文献   

10.
湖北鄂西自治州低硒环境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田继兵 《科学通报》1992,37(3):217-217
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除了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酶之外,现还发现许多新的含硒蛋白。尽管缺硒和克山病等地方病的关系已有多年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对硒与克山病的相关性仍有争论。我国存在着广泛的缺硒地区,呈一条由东北到西南走向的缺硒带,湖北鄂西州即处于这一缺硒带之中。鄂西州地区处于北亚热带,土壤为常绿阔叶落叶和阔叶混  相似文献   

11.
12.
胡煜昭  任涛 《自然杂志》2019,41(1):44-48
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沉积盆地中的很多金属矿床之中及附近发现有油气显示和沥青残斑,甚至油气藏。沉积盆地中的大多数金属矿床的流体包裹体中检测到甲烷和乙烷等有机气体,甚至一些矿床包裹体中还检测出原油。反过来,在很多油田的原油中也发现高含量金属元素。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研究者对沉积盆地金属矿床或者油气藏的研究是孤立进行的。文章对沉积盆地中金属矿床与油气藏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地质体进行了空间关系、物质关系和时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认为盆地中上述地质体的形成是对统一地质事件的响应,即在构造应力或者岩石静压力驱动下,成矿流体和油气向沉积盆地的隆起以及其他有利部位运移并成藏成矿。该认识对沉积盆地中金属矿床和油气藏的勘查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汉盆地西缘奥陶纪头足类生物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江汉盆地西缘奥陶纪头足动物群生态特征的研究,识别出8个头足类生物相。本文作者分析了这些生物相的组成和生态环境,并进一步提出该地区在奥陶纪存在3次海平面变化旋回,且存在总的海平面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通过共沉淀法制备膨胀石墨基CaxZny(OH)2(x+y)纳米复合太阳能化学蓄热材料的过程和材料特征. 以膨胀石墨为基体,将复合的Ca(OH)2和ZnO微粒加入到多孔基体中,制备出膨胀石墨基CaxZny(OH)2(x+y)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差热热重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所制材料的形貌、吸附特性、复合尺度、热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 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材料大部分组分为Ca(Zn(OH)32,复合材料的晶体尺寸粒径在31.2~86.4 nm范围内,其脱水温度为151.38℃.  相似文献   

15.
Quaternary scientists in China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ur knowledge of loes s deposition as well as our understanding of paleoclimatic and paleoenvironmenta l changes over the past 2.5 million years. It is recognized that loess is o f aeolian origin with loess forming dust continuously deposited. It is also bel ieved that grainsiz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arbon isotopes and fossil asse mblages in loess deposits are good proxy indicators of paleomonsoon climate and paleovegetation changes over the past 2.5 million years. Chinese loess is regar ded as one of the best terrestrial archives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s during the Quaternary.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loess deposits and their recor ds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aids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and gives scientific backing for the project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tor 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相似文献   

16.
自1985年11月至1988年12月.我们对四川省的27个县、市和8个自然保护区及甘肃省的文县和白水河自然保护区的不同海拔、不同地域的野外大熊猫粪便共计2680份.每份称取适量粪便,用沉淀法和漂浮法(漂浮液为硫酸镁饱和溶液)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在1505份粪便内发现有西氏蛔虫(Ascaris schroederi)卵,感染率56.15%;在121份粪便内发现熊弓蛔虫(Toxas-caris seleactis)卵,阳性率4.51%;在13份粪便中发现槽盘吸虫(Ogmocotyle sp.)卵,感染率0.48%;在3份粪便中发现圆形线虫(Strongylata)卵,感染率0.11%,在1份粪便内发现肺线虫幼虫,阳性率0.04%。调查结果表明,西氏蛔虫是大熊猫体内寄生虫的优势种,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年龄的大熊猫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别。因此,对大熊猫西氏蛔虫的进一步研究是保护大熊猫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科学通报》1979,24(15):704-704
在我国某地与纯杆岩有关的原生铬矿床和砂铂矿中,找到了多种铂族元素的砷化物和硫砷化物。砷化物有砷钌矿(RuAs)、安多矿(RuAs_2)、砷铂矿(PtAs_2)、砷铱矿(IrRu)As_2.硫砷化物有硫砷铱矿、硫砷钌矿(Ruarsite)、硫砷锇矿(OsarsitC)等。这些矿物中的砷钌矿  相似文献   

18.
蒋崧生 《自然杂志》2007,29(2):102-106
3He的来源至今被地球学家解释为在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即原始起源。但是这原始起源学说在解释有的地学问题已受到了挑战,例如:①有的金刚石中的反常高的3He/4He 比值;②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洋中脊的热液气孔喷出的热流的3He/4He比值具有近似恒定的峰状分布。作者最近对火山湖水中氚的垂直分布进行了新的研究,发现火山口形成的土耳其Nemrut湖和德国Laacher湖底部同时注入有来自地幔的氚(3H)和3He。这二者都是核聚变(d-d反应)的产物。氚的半衰期为12.4年,地球形成时的氚早已不存在。地球深处由已知常规核反应生产的氚含量小于0.01TU (1TU相当3H/H=10-18),处于探测限以下。地球深处释放的氚表明其可能来源于核聚变。作者认为产生3H和3He的核聚变可能发生在地幔和地核的交界处的高温高压下富集氢的介质。由此推论:地球深处的3He并非一定是“原始起源”。  相似文献   

19.
基于碳纳米管光散射和磁小珠易分离特性, 以丙型肝炎病毒的一段相关基因序列为实例, 通过检测磁小珠-DNA-碳纳米管组装形成的三明治结构产生的光散射信号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免标记检测病毒基因序列的方法. 由于单链DNA能通过π-π共轭缠绕在多壁碳纳米管表面, 而双链不能, 因而将丙肝病毒的一段相关DNA探针通过共价偶联修饰的磁小珠就能与多壁碳纳米管结合形成三明治结构, 而当有靶物DNA存在时, 因修饰在表面的DNA探针与靶物DNA进行特异性杂交阻碍三明治结构的形成. 测定通过磁性分离三明治结构后上清液的光散射信号, 发现在295 nm处的光散射强度与1.0×10-6~4.0×10-8 mol/L靶物DNA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测限(3σ)为40 nmol/L (n=10).  相似文献   

20.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3,35(4):258-263
动物有4 种不同类型的婚配体制:(1)一雄一雌制或单配制;(2)一雄多雌制;(3)一雌多雄制;(4)混交制。一 雄一雌制是指在同一个生殖季节或同一个生殖周期内一只雄性个体只与一只雌性个体配对并生活在一起。一雄多雌 制和一雌多雄制都属于多配制,它们是多配制的两种不同形式。混交制则是指包括多个雄性个体和多个雌性个体的 一种婚配体制,这种婚配体制也有两种不同的亚型。该文简要介绍近期关于动物婚配体制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