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求知 莫等闲     
 求学,从儿时到而立已有20 余载,不禁感叹时光飞逝,似水流年,现在的我已是一名博士二年级学生。孩童时曾觉得博士像传奇,而如今竟已行走在读博路上,不断探索着,寻找着……这条路充满了懵懂,希望,迷茫与兴奋,或许只有同路人方能品尝其中滋味。回首近5 年的科研之路,有些感触与收获,希望能和仍在博士之路上奋斗的朋友们一起体会分享。  相似文献   

2.
非传统安全问题莫等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注]将有程度加深、范围扩大的趋势,并会影响到我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因此必须重视加强研究及防范。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中国的发展将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安全因素的限制。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表明,中国到2025年,人口总数大约为16.5亿人。国外估计,在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情况下,它“所需要的能源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日关系显然正处在一段时期内的最恶劣的状态:东海问题、历史问题、台海问题等。它绷紧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心弦,备受国人的关注,但在认识中日两国关系时,如果只注意对立的一面却忽视了统一的方面,就不可能对事态作出正确的评价,也就不能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中日两国利益的统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两国均在双边贸易中获益;两国在技术、资源、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强互补性;两国的磨擦均会对两国人民造成伤害,不利于国家发展。所以,“有理、有利、有节”应该作为处理中日关系的指导方针。有理。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不断挑衅,不理智的冲动只会使矛盾进…  相似文献   

4.
刘江永先生的新著《中国与日本:变化中的“政冷经热”关系》一书最大的特点是对中日关系准确把脉,回答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中日关系内容丰富,千头万绪,作者巧妙地抓住“政冷经热”这一重要命题,把中日关系的各种问题简明扼要地提示出来,并做出具体分析:冷到前几年中日两国首脑互访受阻,两国民  相似文献   

5.
八月十二日,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这是继一九七二年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中的又一件大事,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中日两国人民热烈欢庆两国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亚洲各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也感到高兴,同声赞颂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加强亚洲、太平洋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许多好听的名词,都变成了帝国主义者向外侵略的经典,意大利要吞并阿比西尼亚偏说是「宣扬文化,」日本要掠夺中国东北四省领土,偏说是「宣扬王道,」我们得正告世界上的弱小民族;须要提防你们周遭强国口中的「亲善!」现在日本又高唱调整中日关系了;诚然中日关系,应当「调整,」我们并不否认,但是希望日本不要又假「调整」之名,阴行侵略之实,我们知道;彼此关系的「调整,」至少应该以友好的平等互惠为原则.那末日本所给予中国的是些  相似文献   

7.
1978年8月,多年悬而未决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签订,中日关系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天地。25年过去了,国际形势和中日两国的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日关系也就有了新的特点和产生了新的矛盾。怎样面对和解决,国内的日本问题专家亮出了他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1955年10月15日,毛主席在“同日本国会议员访华团的谈话”中,言简意赅地指出:“我们两个民族现在是平等的了,是两个伟大的民族。”可以说,毛主席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两千多年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从中日开始交往至今,两国关系呈现为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从公元57年日本的倭奴国王遣使东汉,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这个时期中日关系总特点是:中国历经王朝盛衰,国运沉浮,忽必烈征日;日本则经历幕府锁国,以及以吸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世界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发达国家,又是中国的近邻,中日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非常重要.目前中日关系的障碍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问题上.中日两国只有以史为鉴,立足现实,同时面向未来,才能实现中日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到今年9月,中日恢复邦交已经26年了。仔细探讨26年的历史,总的说来发展健康,但复交前存在的难题直至今日依然存在,并且出现了新的困难。这不能不让研究中日关系的人们在欣慰之余又有几分忧虑。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不单影响到亚洲,也将对全世界产生影响。中国胡锦涛副主席已经访日,江泽民  相似文献   

11.
光阴荏苒,中日关系正常化十周年了。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六年之后,1978年8月,中日两国政府又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联合声明的发表和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对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发展对华关系在朝野占了上风;在一些战略层次问题上有意与美国拉开距离;中日关系正处于新的转折期。 199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中日两国政府首脑实现了互访。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已基本摆脱困境,走上了正常发展轨道。尽管前进的道路不会平坦,特别是日美新防卫合作指针的消极影响不容低估,但在新旧世纪的交接期,日美两国均需通过政治、经济交往与中国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江主席的成功访美,中美间确立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日首脑实现互访并就加强对话、扩大合作达成共识,这表明中国与美日的一些矛盾尚不致影响中美、  相似文献   

13.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中国与日本之间没有正式的政府间的外交关系,以经济活动为中心的民间交往自然成为两国交往的核心.中日间经济活动主要有50年代的中日四次民间贸易协议,以及60年代的友好贸易和"LT贸易".其中从1962年到1973年延续了11年的LT贸易被誉为"半官方"和"准政府"间的贸易,对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和中日邦交正常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外交上的"鸽派"新上任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外交上可以说是典型的"鸽派"。在历史问题上,他对每个造成日本与亚洲邻国不和的问题都有清醒的认识。2006年1月18日,笔者就职的日本《中文导报》记者对他进行采访时曾有过这样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中国与日本之间没有正式的政府间的外交关系,以经济活动为中心的民间交往自然成为两国交往的核心。中日间经济活动主要有50年代的中日四次民间贸易协议,以及60年代的友好贸易和“LT贸易”。其中从1962年到1973年延续了11年的LT贸易被誉为“半官方”和“准政府”间的贸易,对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和中日邦交正常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8月12日,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5周年。从去年底和今年初开始,中日关系的话题就一直为各方所关注。《人民日报》评论部马立诚撰文认为,在对日关系方面应“抛弃旧观念,启动新思维”,中国“要有战胜国和大国的气度,对日本不必过于苛刻”,在学界和民间掀起了轩然大波。著名学者时殷弘撰文指出,“中日两国多数人民之间近年迅速增长着的互厌和敌意不受制止地发展下去,对中国的中长期未来相当危险”,中国应“本着真正创新性的国策思维和很大的战略决心,主动地以看似重大的代价来谋求中日接近”。本刊发表的新加坡学者卓南生《究竟谁需要新思维》一文在读者中也反响强烈。可以说,中日关系牵动了太多国人的神经,作为近邻的中日将如何相处,这是一个学界和普通百姓都在关心的问题。本期“封面话题”即以“中日关系能否超越历史”为题,摆出几位专家的观点。本次讨论会由本刊编辑部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共同举办。专家发言全文近期将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发表。  相似文献   

17.
正从“战后型”向“冷战后型”过渡,要用历史深邃的眼光和态度对待两国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最近,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客人时一再强调,"要以高瞻远瞩的态度来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这话是十分精辟的。有没有高瞻远瞩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人们如何对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高瞻远瞩"。站在时代潮流的高度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流,是世界的大局  相似文献   

18.
何晓松 《世界知识》2014,(17):72-72
最近中日关系似乎有些转暖的意味,两国事务层面的互动有所增加。8月9日,在缅甸出席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期间,中日两国外长实现“非正式接触”。两国在此时缓和关系,其时机选择耐人寻味。安倍主动向中国示好,是战术调整还是战略调整,日本国内哪些因素在进行推动,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安倍实现了两大政治目标首先,安倍选择在7月份向中国表达改善两国关系的愿望,是因为其在7月1日解禁集体自卫权后,  相似文献   

19.
刘少东 《世界知识》2012,(17):56-57
中日关系已成为一个高度敏感、极端情绪化的话题.我们今天谈中日两国友好相处,不是由个人因素决定,也不是因为哪个人“喜欢中国”或者“喜欢日本”,而是由多重因素决定.许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总不反省历史,不懂历史”,而不少日本人则认为“中国人老提出历史问题,总有话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