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隐喻和转喻在经历了从传统修辞学研究内容向现代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转变后,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家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一种认知机制,是人类社会对世界事物进行整合概念化的过程。以隐喻和转喻不同的认知依据为基础,分析各自的特点,同时揭示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模式的本质特征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2.
《西藏大学学报》2014,(4):203-204
西藏手语时间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和转喻是西藏手语时间概念化的两种基本认知方式。分析表明,西藏手语时空隐喻以“过去在上,未来在下”最多,“未来在左,过去在右”次之,缺少利用“前-后”空间图式隐喻时间的显性表达,这与藏族对纵向方位体验更为细致有关。三类转喻则是分别利用时间特征、人类活动以及计时仪器来指代时间。就认知理据性来看,西藏手语与汉语或藏语时空隐喻和转喻的共性大于差异,共性源于聋人和听者均借助身体与周围环境发生互动,因此具有体验的普遍性,差异性则来自西藏文化对隐喻和转喻使用的影响。鉴于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手语研究刚刚起步,全面考察和分析西藏手语时间隐喻和转喻的类型和特点,对于探寻西藏聋人的时间认知规律,以及开展少数民族手语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遍的现象,隐喻和转喻是语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移动动词“go“由身体运动语义向“将来“标记语和转述动词的语义延伸有其自身的过程和动因,且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隐喻和转喻方式。  相似文献   

4.
习语是一种固定搭配或固定短语.认知语言学认为习语是概念系统的产物,其本质具有概念性和系统性.习语的语义不是任意性的,与人类的认知密切相关.通过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概念的隐喻一转喻对情感习语进行解读,目的在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探索英语情感习语的认知机制.情感习语的隐喻、转喻和隐喻一转喻的认知机制为人们理解习语语义提供了概念理据.  相似文献   

5.
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遍的现象,隐喻和转喻是语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移动动词“go”由身体运动语义向“将来”标记语和转述动词的语义延伸有其自身的过程和动因,且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隐喻和转喻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详细阐述转喻和隐喻两种辞格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常规关系的相邻/相似性两原则对转喻和隐喻进行对比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7.
隐喻与转喻     
王雪 《科技信息》2012,(28):159-159
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并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隐喻转喻的形成机制也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之一。其认知的运行方式和本质决定其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隐喻和转喻作为两种不同的认知机制,不仅有明显的差异,同时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以Deignan提出的“从转喻到隐喻的五个渐变”的观点为基础,以汉英习语为例,分析习语形成和理解的认知理据。揭示了转喻和隐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渐变性的过程,也为习语的认知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隐喻、转喻为基础,分析了英汉语言中基本颜色词"红"的认知语义共性及差异。人类共通的认知方式是形成其语义共性的主要原因,英汉民族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造成了"红"在两种语言中的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10.
索绪尔符号理论认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因而它无法解释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从独特的人类认知视角,发现了词义扩展存在着理据性,即主要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实现的。从词汇意义扩展的理据性,以及词义扩展的主要认知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中不难发现这个现象。  相似文献   

11.
多义词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体现出人类的认知规律,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多义词产生的原因,揭示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手段--隐喻和转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词义扩展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图对隐藏于词义扩展背后的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思维进行探究。通过对两种认知机制及两种词义扩展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发现隐喻机制是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则是词类转换现象的主要认知理据,从而为词义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语义演变背后的认知机制。喻体的特征是多层次、多侧面、系统的,喻体潜在特征随着人们的认知深化得以显现,引发跨域意义转移。概念转喻机制及其突显原则对大部分词义的发展做出合理解释。大多数词义变化是由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的结果。隐喻和转喻是基本的认知方式,在概念结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是互补分布的。  相似文献   

14.
教育语篇的意象图式分析——以奥巴马演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图式作为隐喻的认知基础,在概念域的映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建隐喻的一种模式。经过对奥巴马演讲中的主要意象图式和隐喻的总结分析,探讨意象图式在隐喻构建、转喻映射中源域与目标域的建构以及隐喻与转喻互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特定认知域的认知模型受制于文化模型,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折射出不同的语言图式,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文化认知模型的个性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由于人类活动和认知系统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里隐喻的用法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隐喻又是与民族文化密切相连的,每一种语言的隐喻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英汉两种语言的隐喻都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转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同时又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认知方式,和人类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在日常语言中和生活中使用很频繁,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转喻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转喻思维的培养以促进教学。  相似文献   

17.
曾传玉 《科技信息》2008,(30):234-234
隐喻是一种修辞格,也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无处不在,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特征,因此英语词汇的教学不能脱离隐喻式学习和讲授。  相似文献   

18.
借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研究了一个社会语言学关注的语言现象——汉语的认知称谓词。其中的结构隐喻以相似性为经验基础,对人认知的概念化过程遵循了存在之链中从低到高的顺序。空间隐喻则遵循了意象图式隐喻的内在逻辑,以经验共现为基础。此外,相当数量的包含转喻思维的认知称谓词证明了概念转喻对抽象思维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涉及理想认知模型整体与部分和部分与部分的转喻关系,事物之间的相邻性是转喻的基础。借人指人的汉语认知称谓词证明人名可以代表角色,这是Fauconnie否认人名代表角色的可能性的一个反证。  相似文献   

19.
孔辰  赵玉闪 《科技信息》2011,(23):I0268-I0268
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的认知特征在隐喻和隐喻翻译的研究中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隐喻的认知阐释和多种翻译策略进行探讨,并得出广告隐喻的几点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计数鱼类的汉语量词和日语助数词。汉语中计数鱼类的量词主要有“条”和“尾”等。“条”是人们运用了隐喻的认知语义扩展方式,而“尾”则是转喻。日语中计数鱼类的量词有‘本’‘匹’‘头’‘枚’‘尾’和‘杯’等。其中,‘颈’‘尾’是转喻的认知语义扩展,‘匹’‘本’‘枚’‘杯’是则隐喻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