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研究红树林植物十雄角果木树皮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制备色谱进行分离,并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确定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十雄角果木树皮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nt-8(14)-海松烯-15R,16-二醇(1)、18-羟基-8,11,13-松香三烯-7-酮(2)、ent-8(14)-海松烯-15R,16-二醇-3-酮(3)、儿茶素(4).结论:化合物3、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采用硅胶、MCI凝胶及Sephadex LH-20等分离技术,对帝锦(Euphorbia lactea)70%丙酮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6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学手段,分别鉴定为:Euphorantin I(1)、Jolkinolide E(2)、3β-羟基-25-甲氧基羊毛脂甾-8,23-二烯(3)、Inoterpene B(4)、3β-羟基豆甾-5-烯-7-酮(5)、6β-羟基豆甾-4-烯-3-酮(6).化合物1~6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对中药渐尖叶粉花绣线菊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将干燥的渐尖叶粉花绣线菊全草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3 h,提取液减压回收得到1.2 kg浸膏.用0.1mol·L-1的盐酸调节浸膏pH为2~3,分别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得到石油醚层萃取物和乙酸乙酯层萃取物.用浓氨水分别调节萃取物pH为9~10,然后用二氯甲烷萃取,得二氯甲烷萃取物.二氯甲烷萃取物先后经硅胶柱和ODS硅胶柱进行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首次从渐尖叶粉花绣线菊中鉴定出木脂素类化合物连翘脂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寻找算盘子(Clochidion puberum)的活性成分,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技术,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特征分离并鉴定化合物。结果:从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2个化合物:3β,19α,23α-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Ⅰ),2β,3β,23α-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Ⅱ)。结论:以上化合物是从该植物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三萜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松科乔松(Pinus griffithii McClelland)松塔的化学成分.方法:松塔的乙醇冷浸提取浸膏,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的萃取物.氯仿萃取物用正、反相色谱法,MCI、Pharmadex LH - 20凝胶柱色谱法分离,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结果: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分别为:3,4-二羟基苯甲醛(Ⅰ)、3,4-二羟基苯甲酸(Ⅱ)、β-胡萝卜苷(Ⅲ).结论:化合物Ⅰ~Ⅱ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药用植物松塔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松科(Pinaceae)华山松(Pinu sarmandii Franch.)松塔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寻找活性成分。方法:松塔的乙醇冷浸提取浸膏,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的萃取物。氯仿和正丁醇萃取物用正、反相色谱法,MCI、Pharm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和HPLC法分离,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结果:根据理化性质和利用NMR、ESI—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鉴定了其中的4个化合物:异海松烷(Ⅰ);Dehydroabietic acid(Ⅱ);β-谷甾醇(Ⅲ);β-胡萝卜苷(Ⅳ)。结论:其中化合物Ⅰ~Ⅱ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CO2萃取-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丹皮中丹皮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临界CO2提取中药丹皮中总丹皮酚,选择萃取温度、萃取压力、物料粒度为因素进行正交实验优选出超临界CO2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即物料粒度40~60目,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0MPa,提取率可达90%以上。将萃取后的总丹皮酚应用高速逆流色谱进行分离纯化,两相溶剂系统为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1:0.4:1:0.4),进样量为330mg,得180mg纯度为99.0%的丹皮酚。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汉麻叶中化学成分研究与大麻二酚(CBD)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黑龙江汉麻叶中相关化学成分,建立大麻二酚(CBD)含量检测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C18反相中压柱及半制备色谱对汉麻叶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经核磁NMR解析确定结构为:大麻二酚(CBD)、大麻萜酚(CBG)、大麻酚(CBN)、Δ9-四氢大麻酚酸(Δ9-THCA)、大麻色烯(CBC);以石油醚-二氯甲烷(1∶1)为展开剂,采用碘和1%香草醛乙醇-硫酸(10∶1)分别显色,建立了CBD薄层色谱(TLC)检测方法;以乙腈-0.05%磷酸溶液(80∶20)为流动相,选择CBD吸收峰较高的检测波长,建立了CBD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该方法在3.125~100μg/mL线性关系良好(R~2=0.9997),平均回收率为103.69%,RSD 1.32%(n=5).  相似文献   

9.
对白僵蚕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溶剂提取、萃取、反复硅胶柱色谱、ODS、制备液相色谱法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白僵蚕分离得到4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为5α,6α-环氧-(22E,24R)-麦角甾-8(14),22-二烯一30,7α-二醇(1)、7α-甲氧基-(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醇(2)、(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3)、豆甾醇-7,22-二烯-3β,5α,6α-三醇(4),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白僵蚕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将干燥柳蒿用甲醇室温浸泡提取,提取液浓缩后依次用正己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制得相应溶剂萃取物,利用硅胶柱色谱及HPLC等分离纯化,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4种单一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香豆素(1),7-甲氧基香豆素(2),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3),trans-5-hydroxy-2-isopropenyl-5-methylhex-3-en-1-ol(4)。其中,化合物1,3,4为首次从柳蒿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对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的枝叶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具新颖结构的化学成分;方法:对麻楝枝叶的95%甲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得到的石油醚萃取部分反复运用大孔树脂、正向硅胶柱层析、反相RP-18柱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获得的化合物以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结合文献进行鉴定;从麻楝的枝叶部分分离获得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6-deoxy-9α-hydroxycedrodorin(Ⅰ),xyloccensin K(Ⅱ), methyl 8α-hydroxy-8,30-dihydroangolensate(Ⅲ),sapelin E acetate(Ⅳ),16-dehydroxy-23β-hydroxymeliasenin F(Ⅴ);5个化合物均是从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滇南红厚壳叶经甲醇浸提并浓缩得浸膏,提取浸膏再用石油醚萃取.石油醚溶解部位经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作为洗脱剂梯度洗脱,获得4个化合物,其中在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积比为9:1的洗脱条件下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一种白色柱状晶体.经IR,MS,1HMNR和13CMNR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确定所获化合物1为木栓内酯.采用MTT法研究了木栓内酯诱导小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性,显示出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常温常压溶胶 凝胶法掺杂纤维制备气凝胶, 以水体中总石油烃(TPH)为目标污染物, [JP2]确定天然硅酸盐材料复合二氧化硅气凝胶的最佳制备条件. 实验结果表明: 以TPH为目标污染物, 凹凸棒石纤维复合气凝胶制备工艺最佳原料配比为V(正硅酸乙酯)∶V(无水乙醇)∶m(凹凸棒石)∶V(H2O)∶V(HF)=5∶15∶0.3∶2.5∶0.3, 制备环境温度为室温, 不调节反应体系pH值; 该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气凝胶对水体中TPH的去除率为88.57%.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将犁头草全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方法对犁头草全草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评价并比较各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并将粗提物按照极性高低分布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相中,评价不同萃取相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乙醇回流法和甲醇冷浸法获得的提取物抗菌活性明显,而水煎煮得到的提取物几乎未见抗菌活性。此外,乙酸乙酯萃取相的抗菌作用要优于石油醚相,而水萃取相抗菌活性最小。甲醇冷浸法和乙醇回流法获得的乙酸乙酯萃取组对金葡菌ATCC 33591和金葡菌ATCC 43300的抗菌活性最佳,最小抑菌浓度(MIC)值达到0.3125 mg/mL,对其他细菌的MIC值在0.3125~1.25 mg/mL之间;而其他萃取组分对金葡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耐药菌的MIC值大约在1.25~5 mg/mL之间。本研究确定了犁头草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尤其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效果较好。研究发现乙醇回流与甲醇冷浸法可用于犁头草的抗菌物质提取,且它的抗菌有效部位为乙酸乙酯萃取相。  相似文献   

15.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灯盏细辛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快速分离纯化灯盏细辛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 水(4:6:3.5:6.5,V/V)为溶剂系统,转速850 r/min,流速2.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从500 mg粗提物中分离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黄芩素 (87 mg)、木犀草素 (35 mg)、槲皮素 (46 mg)和芹菜素 (92 mg),经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纯度分别为94.6%、92.5%、98.2%、97.5%。研究结果表明,应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灯盏细辛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快速、高效且纯度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枳壳中5,6,7,3′,4′ 五甲氧基黄酮和5,7,8,3′,4′-五甲氧基黄酮的质量比.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Acchrom Unitary C18 Column(4.6 mm×250 mm,5 μm); 流动相为V(甲醇)∶V(水)=52∶48; 流速为1.0 mL/min; 柱温为25.0 ℃; 检测波长为310 nm. 结果表明: 5,6,7,3′,4′
五甲氧基黄酮的线性范围为0.011~5.3 μg(r=0.999 9), 平均回收率为101.40%(RSD=1.22%); 5,7,8,3′,4′ 五甲氧基黄酮的线性范围为0.010~5.1 μg(r=0.999 9), 平均回收率为100.70%(RSD=1.51%); 河北安国枳壳中两种黄酮的质量比分别为0.094,0.015 mg/g, 安徽亳州枳壳中两种黄酮的质量比分别为
0.22,0.032 mg/g.  相似文献   

17.
采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中药材京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的化学成分,经硅胶、ODS柱色谱法等分离纯化,共得到7种化合物,分别为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木糖苷(1)、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2)、3,3'-二甲氧基鞣花酸(3)、阿魏酸二十八酯(4)、大戟二烯醇(5)、β-谷甾醇(6)和胡萝卜苷(7).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表明,除了β-谷甾醇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利用陆英全草为研究对象,采用甲醇超声法和乙醇回流法对陆英干燥全草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并将提取物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萃取得到不同极性的萃取物组分。通过比较粗提物和萃取相的抑菌活性初步确定陆英的抗菌有效部位。结果显示乙醇回流法的提取率较高,但甲醇超声法提取物活性更好。其中甲醇超声法石油醚萃取物活性最优,对大多数G+及其耐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值达0.625~5.0 mg/mL。本研究初步确定甲醇超声法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是陆英的抗菌作用有效部位,这为陆英的药用开发,尤其是其抗菌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尖尾枫脂溶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微  刘布鸣  冯军  黄艳  何开家  邱宏聪 《广西科学》2012,19(2):147-148,151
采用硅胶柱层析、甲酯化和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分析广西特色瑶药植物尖尾枫[Callicarpa longissima(Hemsl.)Merr.]的脂溶性化学成分。结果分离出39个组分,并鉴定确认了其中的29个成分。确认的29个成分主要为脂肪酸类化合物,均为首次在该植物中被鉴定出来。  相似文献   

20.
色谱法分离卵磷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以硅胶为吸附剂的1. 5 cm×40 cm色谱柱分离卵磷脂的操作条件进行了研究.利用薄层层析法确定了洗脱剂的组成为甲醇/ 氯仿混合液( pH 值3~ 4) .通过洗脱方式及梯度差实验,得出梯度差为V( CH3OH)∶V( CHCl3) = ( 1∶2) ~ ( 2∶1)的凹形梯度洗脱为最佳洗脱方式的结论,其洗脱剂用量仅为柱体积的5~ 6倍,洗脱时间为6 h 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