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瞽史"之辨     
先秦史学中“,瞽史”之辨是一个聚讼千年的话题。争论的焦点在于:瞽史究竟是指瞽与大史,或瞽史就是一个独立的职官。以瞽史为独立的职官,那它与瞽、大史有何关系?  相似文献   

2.
明代后期,山东诸城有一个影响深远的说书艺人瞽者李杲,他以说唱《水浒传》为主,精于塑造市井女性形象。李杲与《新刻金瓶梅词话》及其续书《玉娇李》原稿的收藏者丘志充关系密切。丘志充所藏可能就是对李杲演说武松杀嫂“关子书”(“扣子书”)的记录、整理。李杲与丘志充,还影响了丁耀亢《续金瓶梅》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大宗师》篇所描绘的“寥天一”人生境界,给人以心灵羁绊大解脱的慰藉愉悦,假使单就这意义上看,《大宗师》置于内篇之中,自有其独特性,似乎不可或缺。但以《大宗师》篇文字与内外各篇相较看,就如读没一字无来历之诗,通篇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文字重出者如“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大宗师》)与“瞽者无以与夫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逍遥游》);有明显因袭关系者如“临尸而歌”(《大宗师》)与“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至乐》)。属于前者,至少可举出十余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和利用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首先论证出《国风》是祭诗,然后进一步论证出《国风》是祭社诗。《国风》正是诸侯祭社活动的祭诗,其中“国”指“国社”,“风”指“巫风”,即祭祀国社的巫歌。同时,还考证出《国风》的作者是“瞽”。瞽并不是什么盲乐师,瞽如同后来所谓的“白眼”,乃是“瞽工轻君”的代名词。“瞽为诗”就像“史为书”一样,瞽是专业的诗人歌手。瞽是先秦时期的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他们才具备创作《国风》所应有的音乐上和“文学上必需之条件”。 《国风》既非出于民间,也不是“统治阶级之作品”,而是“瞽”创作的祭社诗。此说的确立,不仅表明了“郑声淫”的客观性,还说明了朱东润《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一文中的质疑的合理性和以“统治阶级之作品”来释疑的牵强性,更证明了朱光潜所说的原始诗歌“与神话和宗教相联系”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者”之本义,学界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赞同何金松先生的观点,释“者”为“附著”,正因其有“附着”义,故而“者”作为虚词,只能附著于其他词语之后显示其意义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严羽的《沧浪诗话》产生过十分广泛的影响,但是也引起了极为分歧的评价。攻之者指责它“瞽说以欺诳天下后生”,“不通之甚”;赞之者却称它为“无上之妙法”,“论诗者无以易此”。异说纷纷,眩人耳目。 《沧浪诗话·诗辨》说:“诗有别材,非关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  相似文献   

7.
1用木杖牵引扶助目力有碍者叫做相,牵引扶助的人也叫相。此其事其人同词之例。字从目从木,息亮切(xiang),去声。《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这句话可译为人主没有贤臣辅佐,如盲人没有人牵引扶助;也可以译成人主没有辅佐的贤臣,如瞽者没有牵引扶助的人。《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相即指牵引扶助者。牵引亦即导引,故《尔雅·释诂下》:“相,导也。”由导引目力有碍者引而申之,宴飨或祭视时司仪赞礼引导宾客或主祭者也叫相。《周礼·秋官·司仪》:“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郑…  相似文献   

8.
“辛”,“ ”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 ”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 ”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成”的造字、本义等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文章赞同其中一种,即“成”字从戌从丁,丁也是声符,“成”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成”本义为“城邑”,是“城”的本字。要补充解释这一观点,特别是“成”字甲骨文中的方形(■)为何是城围之形,必须考察包括“成”在内的几组字,这些字与“成”的联系大致体现在字形演变、地域之名、“容纳-安定”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无我之境”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无我”,在“无我”“有我”的背后总是有一个“我”——诗人的自我意识存在;诗人的自我意识分为理智的自我意识和情感的自我意识两种;而且在具体的条件下,二者总是处于矛盾斗争之中:“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都是这两种自我意识由冲突到平衡而最终谁占主导地位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完”字本义考蔡松年一《说文》“完,全也。从元声。”段玉裁注对许慎把“全也”作为完字的本义,既无疑议,亦无进一步的说解。自许出以降,人们对此皆信而不疑。然而,完字所从之形符“与“全也”之字义并不相涉。完字在上古典籍中所使用的字义及旧注,大致有如下几项...  相似文献   

12.
释吕     
关于吕字的本义,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清代以往,一般从《说文》,释为脊骨,象形字。自甲骨文面世后,人们对吕字有多种理解,罗振玉认为它象数室相连之状,本义为富室,孳生宫字,唐兰认为“其本义当为金名……其字孳乳为铝”,于省吾认为它是侣字的初文,郭沫若认为是冰字的初文,  相似文献   

13.
“烈士”一词,始见于三千多年以前的商代。“烈”字的本义是“火猛”,它含褒义, “刚正日烈”。由烈和士字组合一词也含褒义。古代所谓烈士,虽有“谓以身殉道,而不屈者”之说,但实际上,常指临危不惧的节义之士,是活着的人。元、明、清时,对战死的军人,称“阵亡”或“战殁”将士,而不  相似文献   

14.
《说文》释“若”为“择菜”,于典无载,段玉裁为足成许说,据《国语·晋语》一例,强分“若夫”,认为“若”之本义为“选择”.“择菜”为其引申义,文章试从段注所引书证内容和“若夫”在文献中实际用例以证段注之失。  相似文献   

15.
也释"去"     
本文从“去”的甲骨文初形出发,辅以“出”、“各”等甲骨文字形体为旁证,释“去”为从大从凵的会意字,其上方部件“大”是正面人形,下方部件“凵”是坑坎或房坑,所表示的内容是人离开穴居之所或坑坎,本义为“离开”。  相似文献   

16.
一、“杀”的假借义“杀”的本义是杀戮。《说文·殳部》:“杀,戮也。”甲文字作■,象牵“讯”(俘虏)、“奚”(奴隶)以受戮,又示斧过后身首分离之状。“杀”又为  相似文献   

17.
词义引申是指词从本义派生出引申义的过程。这是一种有规律的词义运动。本文拟就古词义引申的规律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一 一个词除了本义之外为什么还会有引申义,并且有的词还有众多的引申义?这是探讨词义引申规律时必须首先弄清的问题。 在古汉语中,字词大体相当,词义基本上就是字义。本义是指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个字的时候用以表达的意义,即字的造字意义。这种意义能在字的形体结构上体现出来。例如“追”,甲骨文作辱,沙为趾,%为自。罗振玉以为目即师字,“自行以追之”就是追的本义。  相似文献   

18.
也释“去”     
本文从“去”的甲骨文初形出发,辅以“出”、“各”等甲骨文字形体为旁证,释“去”为从大从凵的会意字,其上方部件“大”是正面人形,下方部件“凵”是坑坎或房坑,所表示的内容是人离开穴居之所或坑坎,本义为“离开”。  相似文献   

19.
儒家是春秋时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懦则为孔子之前的一种职业及其从事者.两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儒家为德之哲学化,德为儒家的源头。本义力图用民族学的材料来证实:德作为职业及其从事者,出现于原始社会;原始神职人员──儒──对后来的儒家具有极大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不少民族数十年前仍保存着原始社会的种种形态:云南永宁地区的纳西族和台湾高山族阿美人保存着母系制;台湾大多数高山族的“社”、鄂伦春族的‘马力摆”、黎族的“合亩制”等,保存着父系制的形态;绝巴、怒、傈僳、景颇、佩普米等族保存着原始社会晚期的“…  相似文献   

20.
物件称为“东西”,一般的解释是:物产四方而以“东西”约言之,犹如史书以“春秋”约言四时一样。按,《通俗编》卷二十六云;“今市肆交易止言买东西,而不及南北,何也?……南方火,北方水,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此不待交易,故唯言东西。”此从阴阳五行解释,虽有几分牵强,但也多少有点道理。然而,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东”的本义就是“囊中之物”。甲骨文“(?)”(东)的字形就像一个装满东西的大布袋,而表示方位的“东”实际上是个假借字,并不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