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席华娟 《科技信息》2008,(19):216-216
在马尔库塞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观点颇有先见之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认识马尔库塞的观点,对我国依靠科学技术摆脱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走出一条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尔库塞在人本主义哲学基础上,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一体化的现实,强调人的历史主体性和意识形态的否定性;批判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否定了生产方式变革的理论。这是他“人道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前提。马尔库塞构造了其新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分析了无产阶级结构的变化,区分了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历史变迁;突出了社会革命的目标和革命主体,描绘了一幅新社会主义社会的蓝图。但是,马尔库塞用弗洛伊德主义来“修正”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反面。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解释了精神生态的概念,论证了新闻对受众精神生态的直接性影响及新闻的娱乐化对精神生态的负面影响,使人异化成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提出应规范新闻娱乐化,培养受众媒介素养,从而规避对精神生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关注与研究,是西方现代学术的核心论题之一,其中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观点最为独特,影响也很广泛;从他的意识形态观点出发去观照文艺,同样可以见出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马尔库塞思想的阐述,指出20世纪50年代是马尔库塞思想转折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他提出一种新的解决现代发达工业社会弊端的方法一爱欲解放论,并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战后科技的发展及深刻的精神危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影响,及马克思早期的异化劳动理论等方面说明他这一思想形成的原因.马尔库塞站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为更进一步认识现代发达工业社会弊病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抉择和拒绝是任何社会革命不可回避的难题。马尔库塞提出的"文化大拒绝"的"左"口号,不只是对当代工具合理性的批判,其要害在于他改变了马克思"虚假意识"概念的科学内涵。理解马克思"虚假意识"概念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三个代表"提出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内涵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辜晓燕 《广东科技》2010,19(4):38-38
阐述工程造价控制的原理和工程造价控制中各个阶段的重要性,从工程造价控制角度提出"设计施工一体化"的观点,以达到科学、合理、有效地控制好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8.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但读者看到的只是冰山的八分之一,即文本,它是作家和读者交流的媒介。因此,欲探究冰山之谜,还须以文本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作品的特色和内涵。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一切视角都是全知视角变形的产物,并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为例进行证明,同时分析了文本中叙述者的真实面目,也从侧面对"冰山"原则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9.
乔慧 《科技信息》2007,(14):114-114,158
大众传媒既是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资本主义企业,又是公共领域。在中国,现在,媒介更像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是政府进行治理的技术。尽管这种观点有人反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媒介、公众和政府三者是紧密联系的。所以,从平衡理论角度,对媒介权力如何运用进行分析,继而找出可以解决的办法,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被称为当代文化研究之父,对当代文化研究有着重要贡献。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涉猎诸多方面:媒介传播、文化身份、文化差异、文化认同与族裔散居、种族与族性、社会与权力等等。在他几十年的文化研究中虽然有过诸多的转向和焦点,但对"他者"身份的源起和构建研究始终是一个不悖的原点。霍尔从自身的"他者"身份开始,探究了"他者"身份形成的实质是意识形态,而多元文化和文化表征及实践则是"他者"构建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它继承了批判哲学和否定辨证法的思想,批判了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人的全面控制,试图为人类指明解放的途径。其美学思想是他整个学说的有机部分,更加典型地体现了他的总体思路。他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人的全面异化,同时借审美和艺术来克服人的异化,“新感性”和“美学形式”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审美要求,但把异化囿于审美领域,其思想表现了强烈“乌托邦”色彩,但反异化乃其美学思想核心。马尔库塞视野中的现实异化图象马尔库塞把解决异化问题视为其美学的中心,从他对世界异化状…  相似文献   

12.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是史上可谓史独树一帜,他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而且还结合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和科学成果对意识形态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3.
美国媒介理论家尼尔·波兹曼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性人物,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认为一种新媒介的出现会促使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社会环境形成,并使原社会文化不断向新环境靠拢。随着现代媒介的不断发展,社会是否真会如波兹曼所预言的那样向技术投降?本文旨在从当今电视发展趋势入手,研究波兹曼的观点与实际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之处并探讨其原因,从而达到批判继承与反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师徒二人都对科技异化现象进行过深入地剖析,马尔库塞对现代科技提出了强烈的抨击,但是逻辑力度有余,理论深度不够,最后陷入悲观绝望的深渊。他的老师海德格尔更胜一筹,他从人的非本真状态出发,追思科技的本质,最终提出去“思”的救赎之路,最终克服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从而返璞归真,回归到自我本性。  相似文献   

15.
透视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思想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是国际上影响较大的一种异化理论,他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曲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并以此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异化看成是人作为人的存在的必然遭遇,这与其深受人本主义思潮中的卢卡奇的黑格尔人道主义、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等观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马尔库塞的艺术政治理论是其“批判的社会理论”的逻辑归宿,是其晚年思想的核心。马尔库塞晚年之所以从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转向文化艺术的批判,是因为他认为“心理上的压抑、哲学上的理性、美学上的表现和高级文化的优越感,都是资产阶级社会统治的对应表现”。这种在深层革命结构上的对应性,促使马尔库塞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公信力、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媒介研究特别是媒介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陈鹏等发表的论文《公信力战略与整合营销传播———打造电视媒介核心竞争力》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但这些观点及其论证过程也不无存有争议与推敲之处。尤其是应当基于对公信力是电视媒介竞争的制高点还是生存底线、建立公信力的法宝是不是整合营销传播等观点的质疑分析,进而对“如何打造电视媒介核心竞争力”这个重要问题表达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由于媒介技术、媒介环境、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媒体扩张形式等因素的变化,传统的新闻自由理论在新形势下有了新的含义.特别是传播新技术和所谓的"草根新闻"大量出现,对新闻自由和新闻事业的控制都带来了新问题.对新闻自由理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有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赫伯特·马尔库塞继承由霍克海默、阿多诺开创的文化批判传统,侧重从文化及意识形态层面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进行批判.他从资本主义文化的肯定性、压抑性、单向度性进行了文化批判,揭示工具理性造成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裂,压抑人的意识和爱欲本能,从而导致人的异化.他在审美的感性领域找到对抗工业文化的力量,那就是“高层文化”的救赎,以此达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创造人的感性新生活.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工业过程控利领域出现了一种新兴的控制技术,即现场总线(FieldbLls),它是在生产现场微机化测控设备之间实现双向串行多节点数字通信系统,也是开放式,数字化,多点通信的底层控制网络。本文针对现场总线系统、集散控制系统和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对它们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