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计算了色单态和色八重态产生机制下高能非极化p-p碰撞中J/Ψ粒子产生的微分截面随质心系能量的变化,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仅考虑部分子融合过程,色八重态产生机制能很好地解释高能碰撞中J/Ψ粒子产生的实验数据,明显优于色单态机制,同时发现粲夸克质量取值得不同也会对产值的计算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介绍了单粒子共振态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以及Ce原子核的研究意义,其次给出了复动量格林函数(RMF-CMR-GF)方法的理论框架.重点采用此方法研究了198Ce原子核包含束缚态和共振态的单粒子能级分布,详细研究了复动量空间的单粒子共振态分布、共振态对应的能级密度分布以及坐标空间内单粒子态密度分布,并证实了与共振态相关的参数均不随复动量空间中积分路径的改变而改变.采用RMF-CMR-GF方法计算得到的共振态能级密度,是在总哈密顿量对应的能级密度中,除去背景能量对应能级密度而得到的,并且通过共振峰可直观地展示出共振态的能量和宽度,这些共振态参数更加准确.由于费米面附近的单粒子共振态对奇特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还计算研究了费米面附近共振态密度分布.本文较为准确地获取的共振态参数,对下一步研究奇特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歌 《前沿科学》2014,(1):27-36
对宇宙间最小的超微观物质粒子——单奇子的特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单奇子的虚、实两态性是造成物质粒子波粒二象性和量子纠缠现象的根本原因,单奇子的正、反、虚、实过度互变是时空对称性破缺的根源,单奇子实态向虚态的不同程度的转换则奠定了超光速运动的能量基础并揭示了信息态能量(即真空能)的物理实质。在对信息态能量开放的物质体系内,由于信息态能量的渗入,经典的能量守恒定律不再成立。任何提取真空能的物理过程最终都可归结为对单奇子的信息态能量的提取和利用,都是以产生信息态能量为前提的。只要采取措施,使单奇子的实态时间缩短、虚态时间延长,就可获得信息态效应能量——真空能。  相似文献   

4.
相对论对称性在原子核的壳层结构及其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探讨超形变核态的相对论对称性,利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计算超形变核态的结合能、单粒子能级,提取单粒子能级的自旋和赝自旋能量劈裂,分析这些能量劈裂与原子核形变及自旋和赝自旋双重态量子数间的关系,进而研究超形变核态的自旋和赝自旋对称性及其随形变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超形变核态的自旋和赝自旋对称性与双重态量子数和形变都相关.  相似文献   

5.
Neutralino是宇宙冷暗物质的后选者之一。研究Neutralino和探测原子核的散射截面对Neutralino的辨认是很重要的。原子核结构对此散射截面有较大的影响。对力是原子核剩余相互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对原子核的结构有重要的影响。该文采用超导理论中的BCS(Bardeen-Cooper-Schiefer)理论研究了对力对核结构及其对Neu-tralino-核散射截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力对奇质量数核的作用可以用准粒子激发表示。同单粒子相比较准粒子能级顺序发生了改变。而散射算符对准粒子态的矩阵元同相应的单粒子态的矩阵元完全一样。如果取实验观察到的基态单粒子轨道来计算该散射截面,在多数情况下就将对力相互作用考虑了进去。  相似文献   

6.
^72Kr核中yrast带结构演化的微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γ射线能量-自旋曲线分析方法指认:72Kr核的yrast带的基态到16+态中存在从振动基态到转动基态的结构相变;借助微观sdIBM-2方案和实验单粒子能量值,用了除K以外,完全相同的一组参数成功地再现了它们相应的基态相变.计算结果揭示:72Kr的yrast带从基态起直到16+1态都是集体态,表明它们还没有出现回弯;相变共存区是6+~8+态;8+态是转动稍占优势的态,而6+态是振动稍占优势的态.理论分析和计算结果预言,第一个两粒子态18+极可能是两中子准粒子态.  相似文献   

7.
计算了单核子在三轴形变势中、处于单个谐振子壳层空间的能量本征值和本征态.结果显示单粒子本征能量和本征态的特点与单,基矢情况下的基本特征很不相同.分析了产生这些不同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高歌 《前沿科学》2013,(1):6-10
真空能的物理本质就是信息态能量,这是在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衣源能量真空能的提取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利用暗能量粒子的高速旋转,直接把虚空间的真空能抽取过采变为物质能流;一是对电磁物质所舍的单奇子进行电磁压缩,使实态单奇子的时间缩短、虚态时间延长而释放真空能。  相似文献   

9.
用Monte-Carlo方法计算虚拟界面中电子在不同目标处通过的粒子积分流量和能量沉积. 根据材料内单层多次模拟数据, 计算一次虚拟多层模拟数据的偏离程度. 结果表明, 入射电子能量越低, 虚拟多层单层厚度越薄, 层数越多, 计算结果偏离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0.
在二能级单粒子未知量子态的超空间传送方案和有控制者参与的受控二能级单粒子量子态超空间传送方案的基础上,分析了一般情况和受控情况下二能级二粒子量子态的超空间传送,并给出了详细的计算结果.同时简要讨论了这2种情况下任意数目的二能级系统的任意未知量子态的超空间传输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Bardeen-Cooper-Schrieffer(BCS)理论,在紧束缚近似下,利用Bogoliubov-de Gennes(BdG)方程,通过自洽计算,研究了具有S波配对的超导石墨烯-石墨烯结中的近邻效应。针对在超导部分和正常导体部分的费米能级匹配和不匹配的两种情况,讨论了化学势对体系的局域态密度,以及配对振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严格可解的平均场加邻近轨道相互作用对力模型来描述大形变核 .将该模型应用于超铀区的核素 .计算了2 2 6 2 3 4 Th ,2 3 0 2 40 U及2 3 6 2 43 Pu同位素的结合能和对激发能 ,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  相似文献   

13.
给出了在具有偶嵌入次数的椭圆曲线上计算双线性Weil对平方的一个注记.当在Miller算法中运用分母消除技巧时,文章说明了直接对Miller循环后的输出结果做平方不会得到正确的双线性对赋值.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严格可解的区分质子和中子的形变平均场加邻近轨道对力模型计算了160—170Er同位素的结合能和奇偶能差,并依此计算了模型中各角动量价核子对在160,162,164Er基态中的占有率.结果显示,偶数角动量价核子对占有率远远大于奇数角动量价核子对占有率,从而说明了S,D,G等偶数角动量价核子对在偶偶核基态中占有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嵌入次数为 18 的Brezing-Weng 椭圆曲线上的最优配对的构造与实现。给出配对的Miller 算法的循环长度为log2r/6, 达到了Miller 算法循环长度的猜想下界log2r/φ(18) 。使用 6 次扭转映射实现了点的压缩表示, 并减少了Miller 算法中的除法运算, 从而使得配对中的大多数计算只需要在Fq或Fq3上进行。给出了一个有效计算最优配对的算法。最后使用有限域上的Frobenius 映射简化了配对算法中最终的幂运算。  相似文献   

16.
We have developed an adiabatic connection to formulate the ground-state exchange-correlation energy in terms of pairing matrix linear fluctuations.This formulation of the exchange-correlation energy opens a new channel for density functional approximations based on the many-body perturbation theory.We illustrate the potential of such approaches with an approximation based on the particle-particle Random Phase Approximation(pp-RPA).This re-  相似文献   

17.
聚合签名是近年被关注的一个热点。基于无证书密码体制,构造了一个改进的无证书聚合签名方案,较之于已有的方案,本方案的对运算是常量的,只需3次对运算,提高了签名验证时的效率。改进的方案可以抵抗无证书攻击模型中类型Ⅰ敌手与类型Ⅱ敌手的攻击,在计算性Diffie Hellman困难问题假设下,该方案是存在性不可伪造的,并在随机预言机模型中给出了方案的安全性证明。  相似文献   

18.
在果蝇属两种果蝇雄性个体的神经节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明显可见体细胞配对,其配对发生的频率约为16%和10%,而且在D.Pullata种中显示了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叉图象,进一步证实了果蝇的有丝分裂重组。  相似文献   

19.
利用椭圆曲线上Weil配对的双线性性质和Euler准测,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线性映射的签名加密方案.它不仅可以获得较快的加密解密速度,解决棘手的密钥管理问题,辨别消息的真伪,还能抵抗重发密文的攻击.该方案有效地降低了公钥证书的分发和管理成本,签名长度几乎是Guillou-Quisquater签名长度的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