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足其所提出的前指参照用法,挪威学者阿斯海姆近年对限定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提出了挑战,断言不存在限定摹状词的真正指称用法。事实上,阿斯海姆对限定摹状词用法的分析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实质性指称用法的分析存在着不清晰性和不彻底性;其立足塞尔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思想,对限定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的反驳不充分;将归属性用法与罗素对限定摹状词的分析相对应的做法也是错误的。究其实,限定摹状词的前指参照用法与指称性用法、归属性用法只不过是不同视角的解读,其间并不存在实质性冲突或矛盾,前指参照用法并不如阿斯海姆所认为的那样,可以替代或否定指称性用法。  相似文献   

2.
唐纳兰关于限定摹状词区分为归属性用法和指称性用法的观点基本合理,但他对罗素和斯特劳森的摹状词指称理论的批评有失偏颇,因为罗素主要是从语义学的角度谈论摹状词的指称,斯特劳森则首次区分了语词的指称性使用和归属性使用,指出了从语用学层面研究语词的新思路。唐纳兰关于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罗素和斯特劳森观点的发展,特别是对斯特劳森的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他是在罗素和斯特劳森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丰富的摹状词指称理论。  相似文献   

3.
限定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和归属性使用的区分奠定了新指称理论的基础.对该区分是语义性质还是语用性质的区分之争论至今仍在持续.文章从比较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与说话者指称入手,通过考察回指现象以及分析萨尔蒙和怀斯坦对于区分性质的争论,我们提出用彻底的索引词解释来分析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中的语义行为,以消除描述论者和指称论者各自可能面临的理论困难.  相似文献   

4.
随着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发展,塞尔对专名的研究由前期的"簇摹状词"理论转到"簇意向内容"理论,其研究方向也由语言哲学转向心灵哲学。塞尔认为专名的含义就是意向内容,指称是由一根意向内容的,因果历史链条决定的。本文指出,由于塞尔忽略语境因素,且意向内容本质上是心理的因而是私人性的,这使专名的意义在其理论中失去公共性。本文对塞尔、克里普克和陈晓平三人的因果历史理论作了比较和评价,进而指出,在语境中两种因果历史链条相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对经典摹状词理论和簇摹状词理论作了扼要的比较,按照维特根斯坦和塞尔等人的观点,把簇摹状词看作在数量上和内容上都不确定的一组摹状词。接着引入开放集合的概念,把簇摹状词作为一个由摹状词构成的开放集合。进而表明:一个名称的内涵是经典摹状词,一个名称的外延是作为开放集合的簇摹状词;从而得出语言指称语言的重要结论。然后讨论克里普克的因果命名理论和后验必然性概念,并且构造了一个将经典摹状词理论、簇摹状词理论和克氏的命名理论融为一体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6.
指称是科学哲学的核心议题。考察了黄金、食盐、水等常见自然种类名的指称,“摹状词”理论与“历史-因果”理论在此存在重要差异。“历史-因果”理论是本质主义的:“科学共识”所确定的自然种类“内在结构”具有逻辑必然性,“内在结构”决定了自然种类的本质。然而“内在结构”会随着科学进步被不断“重新发现”,新发现表明水、食盐都不符合“严格指示词”的预设,这动摇了其理论基础。指称取决于人类语言的基本特征与运作规律:“社会建构”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信息的有效编码、高效传递是人类语言的终极目标。自然种类名是一种可以汇聚旧识、容纳新知的“约定”,而无需“一种永恒不变的结构或本质”之承诺。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意义与指称问题似乎总被认为只为分析哲学所独有,但实际上,在海德格尔那里依然也有某种变换了面貌的意义与指称问题。本文将分析并展示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及其后期语言之思中的意义与指称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两点看法:首先,虽然批评者们对拉封的观点所作的批评并不能完全成立,但在某种意义上有助于使此问题变得更加清晰。其次,拉封运用唐纳兰对限定摹状词的归属性用法与指称性用法的区分而对海德格尔的意义决定指称理论所作的批评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8.
论名称的涵义和指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尔所提"达特茅斯"问题并不能证明专名有所指而无涵义.弗雷格指出名称是通过涵义指称对象的,但他的理论存在许多不足.罗素在区分专名与摹状词的前提下认为有涵义的是摹状词,而他所讲的摹状词的涵义与人们通常讲的名称的涵义并不相同.塞尔讲的专名在指称性使用中涉及到的摹状词与人们通常讲的名称的涵义基本一致,但是把专名的涵义看做是使用者预设的,显得缺乏充足理由.克里普克认为摹状词所描述的对象的特性属于对象而不属于名称,这其实并不影响摹状词可以成为名称的涵义.对于同一名称指称不同对象的情况,关键是要看人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将这些名称区剐开采的.在专名的零指称问题上,多数人是把名称所指的对象等同于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个体.实际上,看一个名称有无指称应该主要看这个名称的使用语境.  相似文献   

9.
斯特劳森正确地指出,罗素把限定摹状词的存在性预设当作存在性断定,进而把一个违反存在性预设因而没有真值的语句看作一个假命题,这是对预设和断定的混淆。笔者进一步指出,唐奈兰把由世界语境和交流语境造成的关于适合于摹状词的对象是否存在的差别,错误地归结为,在适合于一个摹状词的对象不存在的情况下关于该摹状词的归属性用法和指称性用法的差别。笔者认为,无论归属性用法还是指称性用法,只有在适合于那个摹状词的对象存在的情况下才有指称;关键在于,适合于那个摹状词的对象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罗素的本体论思想与他的名称和摹状词理论具有密切联系。简单事实是关于世界的基本事实,其基本成分是殊相和共相,殊相是本体;原子命题描述简单事实,其主词是名称,名称是对殊相的命名,而只有亲知的殊相才能够被命名;形式上占据主词地位的并非就是名称,因为它并非必然是亲知的,因而日常被认为是名称的符号通常是缩略的摹状词。摹状词理论体现了罗素本体论上的思维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专名的摹状词理论可以用于两种不同的目的:第一,用来说明专名的意义;第二,用来说明专名指称其对象的指称方式。根据这两种用途,关于专名的摹状词理论相应地可以区分成"专名的摹状词意义理论"和"专名的摹状词指称理论"两种形式。克里普克认为专名的"摹状词意义理论"相比其"摹状词指称理论"来说要更为基础,理由是:当摹状词被用来说明专名的指称方式时,这种说明必然预设了"摹状词被首先用来说明专名的意义"。笔者将论证,克里普克在上述两种专名的摹状词理论之间建立的必然关联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独立地使用摹状词理论来说明专名的指称问题而无需以"专名的摹状词意义理论"为基础,也即:"专名的摹状词指称理论"可以独立地被运用。以上述论证为基础,笔者将讨论克里普克对于"独立"使用的"专名的摹状词指称理论"的反驳——"语义学"论证,认为克里普克的"语义学论证"并不成立,因为该论证是建立在对"指称关系"的错误理解之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专名的涵义与指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对于专名的涵义与指称这一问题 ,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1)从历史看 ,围绕着专名有无涵义这一关键问题 ,主要有“摹状词说”与“历史因果命名说”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并非完全对立的 ,而是互补的。 (2 )所谓专名的涵义 ,就是专名的使用者所理解的该专名所指对象的属性 ;一般地说 ,专名的任务就是给对象命名 ,但在命名的过程中也不排除描述的成份 ,所以 ,有时专名与摹状词之间的区分也并非绝对的。 (3)关于专名的指称 ,不应理解为对象本身 ,而应理解为专名的使用者认识中的专名的所指对象  相似文献   

13.
塞尔的意向指称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中,塞尔提出了充分完成指称的两个必要条件:存在原则和识别原则。通过类比间接言语行为的主要施事行为和次要施事行为,塞尔把我们指称一个对象时用专名、限定摹状词等所表征的说话者意向内容区别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认为只有主要方面才对表述的真值起作用。塞尔还引入可能世界的概念讨论说话者意向对象的存在问题,这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他却没有充分关注语境的重要性,因而没有给出听话者如何正确辩认说话者的意向性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4.
意义何以可能?--普特南的新语义学理论读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特南的意义理论是对传统语义学的反叛,它否定了将意义看作可由心灵把握的固定对象并以其决定指称的做法,主张指称决定意义;与些相关,他提出了语言劳动分工、因果指称理论、科学本质主义等一系列主张,在英美哲学界激起强烈反响,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本文阐释了普特南这一重要学说的理论内涵并分析了它的得失。  相似文献   

15.
指称问题涉及语言、思维与实在之间的关系,在当代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科学隐喻语言的双重指称现象,需要现有的指称理论对其做出合理的阐释.本文在回顾指称理论演变和发展的同时,以塞尔的意向指称论为基本视角,通过意指关系分析,来阐释科学隐喻语言在指称关系上所具有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试论科学哲学的"心理转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理转向"是继"语言转向"之后,科学哲学在其理论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又一重要趋向性特征.这一人类哲学理性的又一次进步归根结底是由语言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压力、科学发展所产生的外在动力以及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在后现代景观下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因此,它是科学与哲学自身逻辑发展自然而又必然的趋向.它的形成消解了科学及哲学研究中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极端对立,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英美哲学及大陆哲学的合流提供了中介与桥梁,并进一步促成了哲学重心由语言哲学向心灵哲学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理论,一个事物在被命名之初,可以使用摹状词描述该事物。有哲学家认为克里普克没有和弗雷格、罗素划清界限,其理论会出现Qua-问题,即我们需要通过一个或一组摹状词来确定某个名字的指称。Qua-问题对克里普克的理论有误解。事实上,克里普克并没有提出一个完备的指称理论,克里普克也不允许人们通过名字回溯对象;这样一来,即便在命名仪式上人们使用摹状词描述被命名的对象,只要这时摹状词作为固定指示记号描述了对象的必然属性,克里普克的理论就不会陷入Qua-问题之中;他的理论依然和弗雷格、罗素的理论有明显区分。  相似文献   

18.
"意义整体论"在当代语言哲学及心灵哲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与广泛影响。在蒯因确立的意义整体论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戴维森通过"彻底解释理论"将其发展为全面的整体论。而福多在其心灵表征理论的驱动下,通过对意义的双重结构的区分,对意义整体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批判。但这些批判并不能构成对意义整体论的彻底否定。从其对整体论论证模式的几个层次的分析来看,尚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蒯因提出翻译不可限定说,指出翻译评议没有限定的对译守则,用竟在于说明受话者依照不同的翻译守则去理解说话者的语言,得出不同的理解有可能是等效的;也就是说,各个受话者有可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完满地解释并且预测说话者的言行。蒯因的这个主张引起疑虑,人们担心受话者所理解的可能不是说话者的想法。本文修订了蒯因的观点,让疑虑消除。⑴先维持蒯因的观点,认为受话者认识说话者的想法在于所依据的政府能够完满地解释并且预测说话者的言行;⑵指出这个观点虽然定了独立于理论的词义,却没有否定独立于理论之外的语言,语言离开理论还有所表述;⑶指出受话者即使没有得到有关言行的理论所的指引,仍然可以依照语言习惯掌握说话者所要表述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笛卡尔心灵哲学的主要观点,剖析了其理论内涵、哲学意义,以及对后来西方心灵哲学的影响,并试图从当代心灵哲学的观点对笛卡尔的心灵哲学思想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