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华北农村的调查,发现科技标语是广受农民欢迎的科技传播渠道,调查共搜集到科技标语248条,占当地标语总数的57.4%。通过对科技标语的研究和分析,其发展经历了"政治宣传标语"、"经济信息标语"和"科技传播标语"的变迁。农民需要科技标语的原因是:符合农民的愿望和需要;就事论事,可操作性强;易于农民理解;以当地农民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便于形成强化记忆。科技标语在农村创设了相信科学的良好氛围,丰富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促进其科学素质的提高。针对农村科技标语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科学"、华而不实、强制灌输、空洞口号化等误区,建议讲求科学性、注重语言准确明白、倡导人性交流、突出内容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晚清是西学东渐的重要时期,也是西方科技在中国迅猛传播的一个关键阶段。本文从科技传播的角度,对晚清科技传播模式的变迁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一时期科技传播模式经历了从洋务运动时期的嫁接式向戊戌变法和新政时期的移植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一般意义上而言,对于"科技活动"的界定中包含了"对于科学的传播活动"这层含义,而由巴黎学派的拉图尔等人创立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正是围绕着对于"科技活动"的研究提出和发展的;而科技传播活动又属于特定的"对于科学的传播活动",这在一定意义上表明ANT有应用于研究科技传播活动的可能。经过对于科技传播活动的分层研究可知,不同层级的科技传播活动和科学与技术本身的关联度会有所不同,这使得它们给ANT留下的潜在的研究空间也有所不同;结合对于科技传播的"AEIOU"理论的分析则又可得知,在ANT的视角下可以较好地理解科技传播的动因,因而在这种意义上而言,ANT在科技传播领域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有三个名称:科普、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分别代表科学传播的三个群体和三种模式。由中国科协所主导的科普是主流和正统,拥有国家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三重特征,近20年来有边缘化趋势。科技传播的研究者主要是传播学家,主要关注传播手段和传播效率,与科普理念没有冲突。科学传播的倡导者主要是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挑战主流和正统科普的三大意识形态。以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为标志,形成了中国科学传播的批判学派。三种模式仍然处在剧烈的互动和融合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二届科技传播会议暨中国科学社与近代科技传播研讨会,于1997年6月5日至9日在浙江省杭州萧山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香港地区和澳大利亚的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出版部门等40多个单位的5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30多篇。这是继1995年10月第一次科技传播会议之后  相似文献   

6.
论影响科技传播效果的障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播的最终归宿是传播效果的实现,科技传播承载着知识传播和文化传通的双重使命,尤其注重传播效果的实现和传播者主观意图的完成.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造成传播效果实现困难,本文着重分析这些影响科技传播的障碍因素,由此试图解决科技传播实践中所遭遇的种种尴尬和问题.  相似文献   

7.
要增强学报科技信息传播的效果,必须分析影响学报科技信息传播效果的原因,探讨增强学报科技信息传播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会会员、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谢清果副教授新作《中国近代科技传播史》一书是我国首部近代科技传播史,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顾问范岱年先生作序,2011年4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系由郭金彬、徐梦秋任主编,吴文俊、席泽宗任顾问的《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第二辑十部专著之一。该书基于近代科技没有首先在中国产生,然而,中国却跨进了近代科技这一史实,从传播渠道入手系统  相似文献   

9.
国内科技传播研究:三大方向与三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科技传播研究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程,近些年来发展迅速,正在迈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者对近年来的国内科技传播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正在形成三大研究方向,同时也存在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科技传播普及与科学精神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重要内容,是科学知识的灵魂。它是科学发展历史本身的产物。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是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和进取精神。在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内在地包含着科学精神的培育。培育科学精神是科技传播与普及的重要功能和使命。只有使公众逐渐领会和具备科学精神,才能更快地卓有成效地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才算达到了科技传播与普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晚清科技传播有一个变迁过程,分两个阶段三个时期,前后两个阶段在科技传播指导思想、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方式、传播制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需要交流、能够共享、可以沟通的充要条件是科技术语的存在。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值得研究。认知语义是科技术语语域传播的基本动因。科技术语语域传播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在更大的科学技术语域内支领域的扩散,非科技语域的语词向科技语域的渗透,科技术语的共时传播移译。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审美与科技传播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阐述科学界和人文学者对科学审美的不同认识和视角,认为对一般个体的科学审美意识的研讨有功于聚焦科学人文的视线。为此,本文进一步论述了大众科学审美意识的获得与科技传播的关系,进而说明科学美育与科技传播二者的互动关系。文章指出,科学美育将对科技的良性传播起刮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企业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博物馆,近十年来在北京地区蓬勃兴起,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北京地区近90%的企业博物馆发挥着科普教育的功能,它们具有自身的科技传播优势。选取北京地区6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科技传播渠道进行考察和研究,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一系列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科学社会学视野中的科技传播和知识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长期以来,科技传播仅被视为既有知识的传递扩散,而未将知识创新与之加以结合考虑。本文以科学社会学为理论视角,认为科技传播是知识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知识创新也是科技传播的重要目标,力图为促进科技传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6.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谢清果副教授新作《中国近代科技传播史》一书是我国首部近代科技传播史,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顾问范岱年先生作序,2011年4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系由郭金彬、徐梦秋任主编,吴文俊、席泽宗任顾问的《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第二辑十部专著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会会员、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谢清果副教授新作《中国近代科技传播史》一书是我国首部近代科技传播史,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顾问范岱年先生作序,2011年4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系由郭金彬、徐梦秋任主编,吴文俊、席泽宗任顾问的《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第二辑十部专著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会会员、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谢清果副教授新作《中国近代科技传播史》一书是我国首部近代科技传播史,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顾问范岱年先生作序,2011年4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系由郭  相似文献   

19.
<新华日报>太行版,作为中共太行区委员会的机关报,在完成党的政治宣传任务的同时,积极有效地传播了农业科技知识.采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新闻通讯、专栏、地方特色、读者信箱等多种形式,进行适时技术指导,推广农业生产经验,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有力地促进了太行区的农业生产运动.研究<新华日报>太行版时农业科技传播的贡献,不仅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个典型案例,而且对于填补边区科技史研究的相对空白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大量原始文献的统计分析入手,首次就<新华日报>太行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贡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论晚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晚清时期,近代西方科学技术通过传教士、学堂教育、留学生、译书出版等在中国广泛传播,而新式医院的开设扩大了科学传播的受众,近代企业的兴办为科学技术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学制的确立从制度上确保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模式与它在西方的传播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