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察化学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在清末民初的传播可知:在1868年至1898年期间,中文的化学著作中只介绍了化学原子论,直到19世纪末年,才开始介绍分子学说;进入20世纪后,大批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把新的化学知识传入中国,原子-分子学说也随之广泛传播开来.这一传播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化学在清末民初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古典自然法理论、现代自然法理论和新古典自然法理论,共同构成了自然法理论的历史。前两者之间既有古今之变的断裂,也有藕断丝连的衔接,而新古典自然法理论的介入使得它们的关系更加复杂。这一复杂的理论历史,在"克莱因瓶"的模型中融贯起来。而理解这一模型的关键,便是"神法"。这一概念不仅揭示了现代自然法理论和古典自然法理论的"断裂"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而且也展示了二者是如何一脉相承的,进而呈现出自然法理论历史的整全性。  相似文献   

3.
E.拉兹洛在《微漪之塘——宇宙进化的新图景》一书中提出第五种场“ψ-场”——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这很可能预示着21世纪将发生的新的物理学革命,进而改变人类对宇宙本原的认识,并促使我们在哲学上重建本体论。继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获得实证之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论也会获得实证。  相似文献   

4.
一百五十多年以前,原子論同当时积累的关于元素、物质始原和它的組成的經驗知識相結合,成了化学科学理論的集中点和中心。最初,化学原子論被归結为只存在着一种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的观念。但是不久就发现了,关于物质不連續結构的“二級”(原子——物体)观念对解释許多现象說来是不够的。道尔頓已經不得不区分簡单原子和复杂原子了。在前一世紀最初几十年化学观点中产生的一切混乱,在关于分子的假設中得到了解决。关于存在着分子的思想,早在17—18世紀伽桑狄、罗蒙諾索夫的著作中就得到了发展。化学在确立分子概念中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在1860年卡尔斯卢埃化学家代表大会以后,在这个大会上原子和分子的质的区别的观念被明确规定了。  相似文献   

5.
传统高压理论认为,高压可有效缩短金属的原子间距,导致价带和导带展宽,进而使其金属性增强。然而,目前实验可达到的压力条件已足以将物质压缩到芯电子发生重叠的状态。这一高压效应会使金属发生复杂的结构相变而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和新奇的电子性质。曾有理论预言,简单金属锂和钠在高压下会出现原子配对而导致的绝缘相,但这一预言没有得到其它理论和实验的支持。本研究将理论模拟和高压实验测量相结合,发现金属钠在200万大气压下转变为一种新型物质状态——光学透明的宽带隙绝缘态。绝缘态钠具有简单而独特的晶体结构——c轴高度压缩的双六角密堆结构。高压钠的绝缘态不是早期理论预言的原子配对的结果,而是p和d轨道电子杂化,以及芯电子云之间高度交叠的结果。钠原子的价电子受芯电子排斥而高度局域在晶格间隙中,这些在间隙中被"冻结"的价电子完全失去了自由电子的特性,表现出绝缘体的特性。当压力足够使原子的芯电子发生强烈重叠时,这种新型绝缘状态可以在其它元素和化合物中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6.
自然的研究与人的终极幸福到底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伊壁鸠鲁的幸福是快乐,快乐的抽象规定性是身体无痛苦和心灵无烦扰。快乐的丧失主要来自心灵的烦扰:错误的观念导致对神、自然和死亡的恐惧以及命运的必然性无法摆脱。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从外在和内在两个维度为人生营造快乐:从外在维度上,原子论自然哲学打破了一切神话和迷信,消除了给心灵带来烦扰的外部干扰;从内在维度上,原子的偏斜为意志自由开辟了道路。人可以获得一种内心自由宁静的快乐和幸福。  相似文献   

7.
王符所著《潜夫论》中阐发了自然与人文的共同之祖——"元气"、自然与人文的共相之质——发展、自然与人文的共连之桥——智慧、自然与人文的共生之家——亲和、自然与人文的共和之途——知识、自然与人文的共亲之媒——技术等自然与人文和谐的思想,其创新之处正在于他把自然、科学、文化、生命真正有机地贯通了起来,实现了科学生活的人文复归,避免了西方式的"主客二分"模式而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进而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后果,为我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实现自然和人文的真正和谐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宝鉴,对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必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质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牛顿在原子论的基础上定义了质量概念,结构主义与操作主义试图通过拒斥物理实在来消解牛顿质量。在场本体论中,粒子的生成论替代了构成论,质量与能量概念是等价的。广义相对论中物质与空间等同实现了物理实在与结构实在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通过比较和分析医学在古典和现代两个时期在中国和西方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得出中西方对人体和疾病的认知在古典时期是一致的,据此论证医学是普遍的,而非区域性的。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后,由于不同的发展背景和要求,医学在中西方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对于医学的认识,尤其是当前对中西医的认识,应考虑其所处的历史时期。这样,可以避免常见的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的错位比较。此外,在衡量一个学科或理论是否是"科学"这个问题时,也应考虑"科学"的历史阶段性。这样,才能合理地讨论"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凡是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原子物理学中的夫兰克-赫兹实验。然而,关于这一实验的原始目的和获得正确解释的过程,却连许多著名的原子物理学家都不是很清楚。在一些教科书和其他著作中,存在着至少是过于简单化的叙述。这种叙述拉直了历史的曲折路径,歪曲了人类认识自然的实际过程,很容易给初学者造成错误的印象而导致以讹传讹,从而是很值得警惕的。本文就想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