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生态环境向度考察,美丽中国的特质就是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璧合,按照"外在形式—内在作用—基于外在形式和内在作用的精神文化"的逻辑主线,可以展开为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形式协调、作用互利、意蕴相洽。形式协调主要在于两者在空间上既展现对称又富有变化、尺度上既大小相宜又比例适度、色彩上既对比得当又调和有致,作用互利涵括两者宜人结构的相容共生、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整体过程的最小熵增,意蕴相洽则要求两者意义彼此相通、氛围相互烘托、意象圆满规整。这些向我们昭示出美丽中国建设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以隆起带现象观之,历史进程与自然进程是完全能够自洽的。现代科学技术证明,宇宙自然中的隆起带现象是显而易见的:在观测宇宙中,星河灿烂,无边无际的星空中既呈现出有规则的凸起,又在运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地球万象,既有按规则分布的隆起带,又有演化过程中的沧海桑田。人文世界中的隆起带现象与大自然交相辉映:自从8000年前伏羲始画八卦,文明初创,此后每过2500年有规律出现的历史文化隆起带,纵贯东西,横亘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与宇宙自然相耦合的隆起带现象,佐证了历史进程与自然进程的自洽。由此开显出中国哲学的基本逻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3.
人工自然作为人与自然矛盾运动的产物,既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又呈现出对天然自然的反动和破坏。要克服人工自然这一负面效应,必须实施人工自然的控制。从社会角度看,民间蓬勃兴起的绿色生态运动,绿党对绿色施政纲领的推崇以及各国政府间为解决环境问题所作的国际合作,构成了人工自然社会控制的三个层次;从文化角度看,把握人工自然发展的自然限度,高扬人的主体创造力价值,建立人工自然的全球发展范畴,构成了人  相似文献   

4.
社会建构论认为,科学实验室中不存在天然自然,都是主体介入后的人工自然,所以由此形成的科学理论也具有主观性,从而表明科学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分析人工自然的哲学内涵,可以表明主体对于天然自然的干预只是对其运行规律的选择性重组,而不是创造关于天然自然的规律;量子测量也是通过主体干预后使得天然自然的隐性属性转化为显性属性,并且通过研究显性属性来把握隐性属性。这表明,对人工自然的研究只是认识天然自然的中介和手段,而非目的。  相似文献   

5.
比较分析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存在的"原因"——"四因"后发现:在质料因上,传统育种技术是"选择"好的质料而转基因技术是"制作"新的质料;在形式因上,传统育种技术是"改良"自然物种形式而转基因技术是"创造"人工物种形式;在动力因上,在传统育种技术中人力是"助推力"而在转基因技术中人力是"主导力";在目的因上,在传统育种技术中内在的目的依然剩余不少而在转基因技术中内在的目的正在被人类的外在的目的所取代。由此,传统育种技术培育的作物依旧保留着不少内在的本性,而转基因技术培育的作物的本性主要是由人类外在的赋予的。因此,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具有本体论上的本质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0):116-120
自然的存在是一个现实物质运动过程,由于人的存在,自然又具有了社会历史性的特性。与黑格尔将自然科学作为精神的外在性关系的具体逻辑环节不同,马克思认为科学作为人的生存实践的智力因素和现实物质力量,推进了人本身和自然内涵的深化发展,因此科学在本体论立场下的自然存在中不仅具有独特的社会历史性地位,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蕴。  相似文献   

7.
人的目的性与自然的随机耦合性形成一时矛盾.自然灾变消解异己的人工技术、取消人类目的性的倾向,这种骤然爆发的自然力用强大的耦合作用来重组人工自然,迫使其重归天然自然,从而导致技术风险.人工自然的特异性越强,技术文明越先进,蕴舍的技术风险就越大,遭受地震等自然灾变的损毁也越大.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人类只有顺其自然、权衡利弊,通过改变人工自然创建模式来减少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8.
施密特、俞吾金教授等所论证的马克思与恩格斯自然观的对立并不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概念都具有外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两种意涵。马克思恩格斯自然概念的双重意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对外在自然的承认,有助于告诫我们不要走入或者说必须走出强人类中心主义,从而能够敬畏自然;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对人化自然的强调,有助于告诫我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并在这种内在关系中建设和发展社会,保护和完善自然;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自然概念的双重意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生态文明双重内涵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自然的内在价值,实质上就是自然的"生生"价值和生命个体的生命自利性价值。自然的内在价值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相似性和密切关系,因此,人类才会将同情的对象扩展至自然万物。情感在事实和价值之间架起了桥梁,但情感还需理性的支撑与导向,以避免自身的自利性偏向。人凭借理性和情感的共同作用,才能把自身内在价值的实现与自然内在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2):112-116
以往人们所阐释的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并没有把握其真意蕴,方法论根源是:他们在理解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时,坚持的是旧唯物主义"从客体(或实体)理解问题"的哲学思维,而不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从实践理解问题"的哲学思维。只有以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从实践理解问题"的哲学思维去理解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才能科学把握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本性与理论意蕴。  相似文献   

11.
不能把"自然"等同于"自然界",也不能因此而随意地把"人化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简化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依靠科学技术创建人工自然界既要遵循规律,更要合乎伦理。面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危机现实,必须通过反思,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理性和合理性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然哲人和智术师要么割裂自然与礼法,要么反讽性地连接两者,为弱肉强食的法则辩护。柏拉图扭转了对自然与礼法的理解,将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体。"自然"首先是指灵魂的自然本性,"法"是灵魂的各种"安排和秩序"。"自然法"意味着将灵魂作为主要的质料,依据灵魂的自然构成给灵魂安排恰切的秩序,以使灵魂获得和谐与德性。由于灵魂的类型与政制的类型平行,为灵魂立法即是为政制立法,旨在培育优异的灵魂和政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01,(23):51-52
一、主要技术内容 天然植物来源饲料添加剂,是饲料添加剂的一个独特系列,它取自自然,既保持了其结构成分的自然状态和生物活性,又可避免大量使用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等带来的残留、抗(耐)药性和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符合"安全饲料"、"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4.
2007年4月中旬,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哲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南京财经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协办的全国“和谐社会与人工自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规模大、内容丰富,报告人的层次、报告水准和问题覆盖面及深入程度都是历年来自然哲学研讨会之最。百余名专家学者共襄盛会,昭示了人工自然研究的巨大吸引力,也表明研究队伍日趋壮大。在本次会议上,关于人工自然的理论研究也彰显了现实的辐射力和发展的巨大潜力。会议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梳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对待自然态度的历史演变,突出强调"敬畏自然"对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指出,敬畏自然作为生态文明自然观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对于建设生态文明而言,回归敬畏自然,不是要把自然重新"神圣化"或"神秘化",更不是对内在价值的抽象认同,而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切实保证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合成生物概念具有一种内在的矛盾:“合成”意味着其是人工制造的,而“生物”却固有自然物的特性。合成生物究竟是人工物还是自然物呢?这需要从不同视角对合成生物的生成过程进行细致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合成生物的物质结构是人工赋予的,但其生理功能却是自然涌现的;合成生物的基因是人工制作的,但其性状却是自然形成的;合成生物的“种”是人工构造的,但其子代个体却是自然繁殖的。总之,合成生物的生成过程不仅包括人工制造,还包括生命的自我生成。人工制造奠定了合成生物的物质基础,自我生成导致了鲜活生命的出现。事实与逻辑相结合,可以将合成生物界定为一种既不同于人工物也不同于自然物的“人工—自然”物。  相似文献   

17.
莫得林基于其对"有根性"概念的重新阐释,构造了关于真概念的新型最小不动点理论,从而把饱受批评的克里普克最小不动点理论重新置于真理论的建设性视域之中。莫得林真理论对克里普克真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源于对"有根性"之阐释的继承与发展。继承之处导致两种理论都属于关于真概念的内在不动点理论,而发展之处导致两者陈述真理论的方式之根本性差异。而通过分析莫得林的真理论可以看到,运用"可允许性"概念,他实际上是以一种外在的方式阐述其内在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内在理论和外在理论的优点。然而其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在单纯反思知觉经验的层面上,麦克道威尔考察了经验的双重性:将经验视为接受性与自发性合力运作的事件。他借助"逻辑空间"的构想,试图在肯定经验确定性的问题上重启规范的维度,揭示出经验的确定性根本而言属于一种规范性承诺。更进一步,麦克道威尔将经验及其规范品格拓展至"自然"中,通过重启"第二自然"的观念,试图重塑人类秩序的构想形式,即揭示一种立足于行动摹状的内在自律性,并依此来实践其"治疗"的策略。文章意在厘清麦克道威尔藉以规范来重塑秩序的具体理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哲学策略的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19.
为非人类自然实体确立内在价值是环境伦理学的关键议题之一。在环境整体主义框架内,克里考特和罗尔斯顿的内在价值学说被认为是对此问题最有希望的两种解决方案。本文将具体分析克里考特从对自然主义内在价值论方法的整体批评出发,以"价值人类生成论"和量子物理学对主客二分的消弭这两种理论为基础,所提出的超越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对立的自然内在价值学说。同时澄清克里考特和罗尔斯顿的自然内在价值学说仅存在具体理论发展路径上的差异,不存在根本的理论动机和目标上的差异,因此不能视之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最后,通过论证克里考特内在价值学说无法通过"最后人类"问题的检验,揭示出其学说作为环境伦理学理论仍然需要更进一步的阐释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阐述了莱斯"控制自然和控制人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如何摆脱这种控制的思想。莱斯对控制自然与控制人的内在关系的揭示有理论和现实价值。但通观莱斯的观点,也存在如下局限:过于强调伦理的作用;对理性主义和科学技术在历史中的进步作用认识不足;对生态灾难的复杂的原因缺乏总体的考察;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